2024年第249期 总第810期


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
(长卷散文节选连载)
第八章:红土地献出的珍品
作者 欧之德
主播 一 萍
高高的苍穹下,彤红的云南大地陈列出自已永恒的作品,带着一腔情感,带着万物生长的活力,无私无欲的颁发给云南两张硕大而声名显赫的证书:“植物王国”、“动物王国”。
其实,“动物”“植物”两个词太笼统,可以包罗万象所有能生长繁殖的东西,就像“东西”两个字一样,一个巨大的天网,什么都可以放进去。从具体的单项来诠释,云南称得上“王国”并使人记忆永存的“东西”很多,仅“植物”而言,有名的大类归结就有森林、鲜花、茶叶,还有不好规类的野生菌等,如果细细表述,每一类都是一本书十本书以至一百本书以上的篇章,尽管别的地方也有森林、茶叶、鲜花、野生菌,但上帝赐予云南赤红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气侯,任何巨大的魔力都无法复制和模仿。它们不需要封赏加冕,只是造福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从最早自由自在地生长,到后来的培植养护,不管怎么说,都有着太阳般巨大的功勋。
云南的森林煌炤显耀,原始林、混交林、热带雨林、寒带针叶林,各自的理想和情怀都不一样,广泛地称为“林海”并不夸张。
热带雨林苍苍莽莽,精彩纷呈,你争我夺一年四季都在厮杀,胜者昂头冲天,败者俯首为灌,却是一根不起眼的细藤就会绞死“冲天树”,一切现象毫无逻辑章法可讲,只为了各自生存的需要。
寒带森林似乎更讲究文明,长着一副美髯“树胡子”,有着仙风道貌的树是长者,守着一山威严,一山尊贵。年轻乔木潇潇洒洒一表树才,可做栋做樑,规规矩矩,一年四季不落叶绿衫裹身。不管热带或寒带森林,都有自己的珍稀:思茅松、红豆杉、董棕、铁杉、红木、滇楠……分等分级被保护的对象。傣族古老的故事说,他们先在冷森林里生活,后来迁往热森林, 他们在民歌中这样唱:
森林给了我们竹楼,
给了我们大象,
给了我们孔雀,
给了我们一切。
只要有了森林,
恶魔来了也不怕。
魔鬼管不了大森林……
在哈尼族的传说中,森林会走路,会说话,通人性,在黑龙给人类带来灾难时,杉树、松树、青杠树、杨树,不约而同的叫人类肢解自己的身子,献给人类建房、修船、做各种工具。因此,保护森林一直成为哈尼族的自律,当然,也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法规。云南的森林一山又一山,一岭又一岭,是红土地赠给云南的第一珍品。
云南的第二珍品是茶叶,一条国际性的茶马古道通西藏、通印度、通巴基斯坦……茶马古道自然以交易茶叶为主,茶产何处?产滇西滇南滇东北……四方佳茗,古道芳香。3700多年产茶历史,沿着澜沧江流域寻访,随处都可以找到证据。一株株年岁上百上千的“古树茶”,如今越来越高贵,随行就市,价无定规。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像排天而来的大海波浪,又像上帝的道道指纹,陈列出石破天惊一个个大茶园的阵容,连同古茶新茗,又诞生出成千上万个的“普洱”品牌,红茶如翡,绿茶似翠,飘香于山间、城镇、村寨,家庭、茶馆、办公桌,喝茶品茶一日不可少。《红楼梦》中贵夫人、娇小姐们喝的也是云南进贡的普洱茶,只不过尊者多讲究,这些贵女人们给改了个名字叫“女儿茶”,凭空多了几分柔情,几分脂香。古今无数文化人把品茶作为显示高雅、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来追求和欣赏,才创造出一个个优雅的茶道、一首首不朽的诗文、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不同的烹煮法。文人雅士们并不知道,当宋朝的苏东坡捋着长鬚呤诵他的《月兔茶》时,他们喝的好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被称为“南蛮”的云南边地,地方官们年年进贡朝廷不敢延误。一个个纳贡的朝代死亡了,而那些古茶树还活得新新鲜鲜,生命的奇迹,茶树的奇迹。
鲜花,对于云南人来说更是普遍。“云南十八怪,鲜花当捆卖”,不是鲜花无价值,而是鲜花太多太大众。昆明的茶花、大理的兰花、楚雄的马樱花,花花杨名。保山专门为“花”赶街,称为花街;东南亚最大的鲜花市场昆明斗南,人进花市,醉入花丛,一个鲜花产业名扬国内外。太阳西下,收工农妇哼着“十呀那个大姐采山茶”的花灯小调,揹回一背篓猪草,也是七分绿叶三分野花。“云南无处不飞花”是诗也是广告,为“本不值钱”的花朵提升了身价和诱人的光辉。
如果说云南的鲜花饱眼福,野生菌则饱口福。外地人叫磨菇,云南人叫“菌子”,不是稀里哗啦的混合,而是山野有别的区分。七月、八月到云南,到云南的任何一个“街子天”,最引人入胜的是野生菌,红黄蓝绿,五彩纷呈,张开小伞,伸着美腿,展示着青春,展示着鲜活,满满一条街充满了野生菌特殊的芳香,饭店里飘出野生菌火锅或者“菌汤过桥米线”的味道,吃菌品菌全在一个雨季争先恐后推出。当黎明刚开始降临,采菌人就揹箩挎筐上了山,在森林里、在草地中、在庄稼地寻找,一些人过去了,另一些人又过来,一双双鹰隼般的眼睛穿梭搜索,在于那些活泼泼的菌子随时都在破土而出,随时又都在自生自灭,被人拾到是一种福气,它们被轻轻放入竹筐,快速带回村子或市场,甚至坐汽车、坐火车、乘飞机,当天就被送到更大的城市或国外,成为人们的美食。拣菌人的收入,食菌人的口福,雨季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山村中凡是健康能走的,都会上山碰碰“运气”,野生菌是云南的另一种名片,另一种财富。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菌的描写不多,或许认为不值得写。但有一个叫于谦的官员,却写了一首很独特的关于用当地的山珍行贿的《入京诗》:
绢帕磨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磨菇、线香都是他任职地的特产,犹其是蘑菇本是山野之物,有人却拿去行贿官员获得好处。作者进而说,我进京只两袖清风,什么也不带,免得百姓说短论长。说明蘑菇,也就是云南人所说的菌子,在古代也是珍贵之物。
云南红色的土地,到处是珍贵的绿色特产。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
作者 欧之德
主播 一萍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主编 曹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