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北极山
——真武大殿的变迁及
历史传说
文/杨 永 春
第一篇,湟源北极山真武大殿
北极山景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古城乐东北处,从古城到北极山,不足半里之遥,与墩墩山东西对峙,近倚城郭,是儒、佛、道三教圣地。
北极山庙宇群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园1759年),历史上的建筑群包括雷公祠、土地祠、三清殿、无量殿、文昌阁、阎王殿、魁星阁,后经同治之乱,全部焚毁。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建。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马仲英屠城事件中再遭兵。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由丹城众人公议修复,增建法幢寺。1958年,宗教改革,僧人遣散回家,其建筑三遭厄运。
改革开放后,恢复修建了迎翠亭、金阙观、真武大殿、揽胜塔等建筑。揽胜塔是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湟源县城区。
一, 在湟源县北极山为什么修宏伟壮观的真武大帝殿
真武大帝是玉帝元魂下凡人间,投胎到净乐国,给五十三岁的国王当了太子,后见城中受苦受难的百姓之痛苦与心酸,在 元始天尊 点化下去五台山修行四十余年,终成真神,专为凡间救危救困,普度众生,保佑一方平安。后被人们尊称为祖师下凡。
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玄武)、水神、阴阳交感演化万物之象征,更是司命之神(寿命)。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园1759年)丹噶尔古城举办了一场盛世浩大的法会 。 当摆放祭品,焚香祷告后众人抬头时,突然发现北极山上空,有奇异之光,而北极山上却祥云缭绕,有佛光普照之象。经奇能异士掐指一算,才知是真武大帝脚踏祥云降临此地。
法会结束后,天空变的异常晴朗,而祥云却久久不散。对此,才决定在北极山祥云缭绕处修建真武大殿。
各位,要知道真武大帝的身世,就到湟源县北极山真武大殿,在东西两侧观看详细的彩色绘画图便可知晓。
真武大帝身世四十八幅绘画图如下:
净乐国国王心地善良,慈悲为怀,是个一心为民的明君,可惜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子女,为了国王后继有人,善胜皇后便天天在御花园焚香求子,祈求上天保佑,态度之诚恳,感动了玉帝,于是玉帝将元魂化身,将自身一魂化身,降临到净乐国投胎。
(图一)
三清天宗传御旨,九重天外去投胎。这正在焚香求子的皇后突然昏到,一束金光投入皇宫府中,皇后在梦中吞入一轮红日进腹,从而身怀有孕。
(图二)
于是,不知不觉间十月已满,开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午时,太子从皇后后肋骨处撞出,痛的皇后一时昏绝,后经皇宫太医救治,才渐渐返魂。
(图三)
初六,宫中突然间被彩云笼罩,九龙吐冻,待太子洗参,淋浴完毕后,九龙腾空而去。奇迹的出现,让众人瞠目结舌,所有人都跪拜磕头。
(图四)
秦王五十年迈,喜得贵子,大喜,抱出太子,见儿子十分可爱,于是龙颜大悦,即代太子取名玄元,众臣敬贺,大摆宴席。
(图五)
不知不觉秋去冬来,时光迅逸,太子年岁已达十四,秦父王给皇太子戴紫金冠。
(图六)
太子聪明伶俐,专心读书,成天在皇宫看书写字。
(图七)
太子年幼,喜练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看到太子的进步,秦王和皇后更加疼爱。
(图八)
于是,太子一时兴起 请求出宫游玩,秦王应允,命大臣和汤将军等保太子出游。太子叩谢父皇皇后。
(图九)
太子到了南门,遇见一贫农,得知因家境贫寒,无粮充饥,饥饿难忍,生下小孩,整日哭声连天,哭声传到太子耳朵里,太子心酸不已。
(图十)
太子又到北门,见一老人体弱多病,在北门外讨饭充饥,于是太子问身边的大臣:“为何无人照看?”大臣回道:“因家境贫寒,又无子女,只好出门乞讨。”
(图十一)
太子又转到东门,遇见一个贫农,侧卧在墙根旁,泪流满面,痛苦难忍的样子,于是又问身边大臣:“你去问问那人得了什么病?”不一会儿,大臣来到太子身边,回答道:“他得了人面疮,是一罕见的绝症病。”
(图十二)
行走一段路程后,太子又转到了西门,见在洼坑下面,放着许多死人的白骨尸首,没有埋葬。于是太子又问身边大臣:“为什么没有人收尸埋葬?”大臣曰:“因其家境贪困,无钱埋葬,只好扔在坑内,无人去管。”
(图十三)
后来,斗母元君变作道士,给太子讲了一段“生老病死”在人一生中的痛苦经过,并说:“贫道弃父母,别妻女,出家修行,随缘度日,只为天下苍生,苦度众生。”
太子看到世上的悲剧,情愿放弃江山,出家修行。
(图十四)
汤将军听见道士劝太子出家修行,咬牙切齿,欲拔刀斩道士,见此情景,道士只好驾云腾空,现出本相。
(图十五)
太子回宫后,将今日出门看到的悲剧经过向父皇,母后详细陈述,皇上和皇后听了以后也是万分的悲伤,但皇上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嘴上虽未多说,内心却只盼太子早日即位,替我保江山,感叹世道不公,为啥这样做难我。
(图十六)
秦王便对太子说:“岂有天仙来凡间渡人,我儿不可执迷,江山富贵不享,而慕城外之事?”但此时太子的眼前闪现的全是城内外所见百姓饥苦,对父皇的劝解全然不听。于是秦王大怒,命令校卫,将太子办进冷宫。
(图十七)
太子被办入冷宫后,昼夜盼望脱身,于是天天焚香祷告,“求神仙早日指引我修行之道。”
(图十八)
元始天尊得知太子有难,来到冷宫,让太子“闭好双目”,随即将太子抱入怀中,驾云滕空,离开冷宫,直奔武当山。
(图十九)
第二天,秦王上殿,校尉上奏:“太子不见了”。于是秦王大怒,传旨文武众臣出朝寻太子,但都没有发现太子的踪影,后来还是一个名叫陈春的樵夫路过武当山,无意中探听到太子的消息,回来后才知禀秦王太子的下落。
(图二十)
于是,秦王传旨王汤、陈同带领五百金甲由陈春引路,言明,还朝之日必有重赏,陈春谢恩出朝,众文武大将苦行八十五里,直奔武当山。
(图二十一)
文武大将行数日到达武当山,见太子头挽阴阳鬓,坐在石岩壁下。见此情景,众文武跪拜,请求太子回朝,太子却双目紧闭,看都不看,一言不发,一心修行。
(图二十二)
众文武只好长跪不起,好言相劝。万般无奈,太子只好手持一把七星剑,直奔山顶。众文武只好再次追太子,但太子口唸咒语,瞬间天黑地暗,指剑劈山,但见飞沙走石,把山劈成了两半,等尘土散去,众文武大臣才发现,太子已不见踪影。
(图二十三)
汤将军率领众将继续在山间寻找,却在深山遇见太子,再次良言相劝。但太子十分生气,口中唸动真咒语,手指七星剑,划山成江,太子乘坐龙船,脱离了众文武大臣及五百金甲的追赶。
(图二十四)
后来,秦王和皇后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再次来到武当山,见太子骨瘦如柴,万分悲痛,众将军无不伤心流泪,太子见父母泣不成声,又闻父母温情之言,忍不住泪流满面,跪在父母面前,
只言:“孩儿不孝”,却执意不回。
(图二十五)
秦王为了太子回朝,想尽一切办法,设下万山,在武当山举办朝伞会,五颜六色的伞,使山上山下十分热闹,但是太子连头也不回。
圣母见秦王三番五次的派兵劝太子回朝,不让修行,于是念动咒语,变作一只大斑黑虎,来到太子身边,让太子坐在老虎背上,直向偏僻的深山松林跑去,以便完成太子的修行之路。
(图二十七)
太子来到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昼夜勤修苦练,饿了饥食松柏,渴了饮山间清泉水,修行时光飞快,不觉已满三年。
(图二十八)
太子在山上静心苦修二十余年,功成广大,修炼成了降龙伏虎之功力,被人们敬称为祖师。
(图二十九)
祖师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修行,毫无破戒,圣母暗中变作赤身美女,前去引诱并调戏他,但祖师紧闭双目不予理睬。
(图三十)
最后,祖师对圣女说:
“贫道修行二十余年反被女人纠缠,不如下山去,如有近色,前功尽废。”不顾美女再三挽留,想另作别计。
(图三十一)
祖师下山途中见一老婆婆(圣母变身)在石头上磨一铁棒,问其故,答曰:“我用铁棒为孙女磨一枚绣花针,只要耐心去磨,终会功到自然成。”
(图三十二)
老婆婆的行为感化了祖师,祖师再次上山修行,不管是酷暑炎热还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都潜心修炼。
(图三十三)
圣母见此,便想打动祖师心,于是变作一石锥岩,对祖师道:“衰老为耕旱田,无水灌田,锥开岩沟,透水引田,再加勤力之劳,终有一日成功。”
(图三十四)
祖师再次上山,不断修行中日见功力大增,双剑插在三江口,好比黄河水倒流,再显神通功力。
(图三十五)
妙乐仙师见祖师功成,天尊显出神能,唸动咒语,从空中指出个瞌睡虫,飞到祖师祖师身上,祖师一时昏睡不知。
(图三十六)
于是妙乐仙尊,吩咐割肚神,割肚神得令,将祖师当胸一剖,取出肠肚,埋在岩石下面,用线缝合祖师胸部伤口,又取出还魂丹放进祖师口中,祖师醒来时一概不知发生的一切。
(图三十七)
祖师不知被妙乐仙尊已取出了肠肚,日夜照旧,苦练打坐修行,自觉渐渐身轻,四面禽兽来朝拜,昼夜听经闻法。
(图三十八)
祖师静心修炼,不知不觉,五光照射之中,修练成了一身能分百身法的神功,终于修练得成。
(图三十九)
忽一日,有一善精,变成一女子,哭泣道:“天色将晚,回不了家,请求祖师,借宿一晚。”祖师并未答应。
(图四十)
又一日,一竹精也变成一女子跑来道:“因丈夫逼迫改嫁,从后门逃出,大雨淋漓又脚酸腿痛,求祖师背他下山。”祖师被女子缠住不放。
(图四十一)
祖师大怒,但竹精梨花带雨道:“奴婢出乖露丑到落花有意君,奈何流水无情?”见此情景,祖师猛然思起腰间剑,随即拔出意砍那女子,女子见状,飞速起身跑到了悬崖边。
(图四十二)
圣母喑中显出神通,女子猛然跳下悬崖,祖师修行四十余年,今日第一次见女子为他跳下悬崖自尽,逼死人命,思前想后,懊悔不已,便转身也跳下了悬崖。
(图四十三)
妙乐先尊奏请玉帝:今有陛下一魂化身修得正果,请玉帝下令迎驾。于是,妙乐、太白金星、卷帘大将、领 “玉帝令”,率 五龙下凡迎驾”。
(图四十四)
圣母下玉旨,暗变美女调戏祖师,一日,祖师于岩上梳头,突然想起血肉之身无用,自此后懒得梳头,将身前倾视于岩下,突然,耳闻天书一到,恍惚间,五龙捧起祖师。
(图四十五)
受玉帝圣旨,斗母、妙令等天将保驾祖师离开五当山。
(图四十六)
玉帝设宴款待祖师苦修四十余年,封祖师为玉虚师相,北方玄天上帝、上管三十六员天将、八十二化身、汤魔天尊、混元九天万法教主。最后,玉帝还亲自送祖师出殿。祖师拜别!
(图四十七)
北方真武大帝,金阙化身,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逢危救危,四海分平波息,民威神思,受万方香火,天下万众口念无量神佛,万感万应,天下太平,永受朝拜。
(图四十八)
【以上图由 段永恒,田菊英绘画,庚辰年六月初一 】
第二篇,真武大帝身世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湖北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自古以来,人人都说,人有三魂六魄
1、三魂六魄:应该是三魂七魄,中国道教对于人的灵魂说法。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
其魂(精神灵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
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七窍在人体部位。是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2、人内在的管理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参阅晋葛洪《抱朴子.地真篇》及《云笈七签》卷五四《说魂魄》。】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魂,负责主管人的精神灵魂;而魄,负责主管人的肉体生理。
一, 真武大帝与静乐之缘
真武大帝是哪个朝代的 净乐国是哪里,
1,出生地之缘
《搜神记》及《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均说真武大帝原为西海静乐国王子。静乐国在哪里?史籍及民间传说均未说明确切位置。静乐国是不是现在的静乐呢?这种可能是有的。
其一,古时的娄烦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国家,在战国时被赵国所灭。娄烦与静乐本来是一个地域,一直是一个行政区,其历史建制在衍变中相互包容,只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才分为静乐、娄烦两个县。从远古黄帝时期到娄烦国灭亡,期间有五千余年。在这五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娄烦国曾名静乐国或都城在静乐也是有可能的。在这同一时期,中国的大环境就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等朝代,都城的变迁、国名的更迭是常事。仅周朝就有初期的一百多诸侯国最后成了“战国七雄”。大环境尚且如此,静乐与娄烦的国名、地名变换也是正常的?
其二,从地理位置看,在古代,人类活动的中心在北方,从北方的西部看,现今的山西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但从东部看,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太行山延伸到五台山以东,古娄烦国的地域在现今的宁武、岢岚、岚县、娄烦、静乐、古交这一带区域。其中静乐北宁武县有一湖泊名曰“马营海”,又叫天池,俗称海子,其旁边村名就叫海子背。从现在宁武县尚存的古栈道、悬棺、悬空村这些古迹判断,古时马营海的水位很高,面积也是很大的。古人往往以大山、大河、大湖等来称谓某地方的方位。真武大帝为黄帝时期人,黄帝的活动中心在今河北涿鹿一带,都城遗址现已在涿鹿发现。黄帝率部落由今陕西一带东迁时,曾经过现今山西汾河一带,这在涿鹿县黄帝博物馆的黄帝东迁路线图中有清楚标示,途经之处必然知道这一地方的这个大海子。从涿鹿看现今的宁武马营海和静乐,称作西海静乐国是顺理成章的。综上所述,可看出真武大帝出生地西海静乐国与今天之静乐的渊源。
二,真武大帝简介和真实身份
真武大帝是中国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之一,被尊奉为道教的主要神明之一。他有多个称号,如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
根据道经的记载,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净乐宫,是国王之子。
真武大帝的真实身份在历史和神话传说中有不同的解释。道教的观点认为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代表着道教的最高境界和至高神灵。他被描述为拥有无比强大的神力,能够掌控天地万物之力。
在民间信仰中,真武大帝被视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被广泛崇拜和信仰。他被认为是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势力侵害的神明,也是修行者追求道教境界的榜样。
需要注意的是,真武大帝的身份和形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存在不同的解释和传说。这些解释和传说都是人们对真武大帝的崇拜和理解的体现。
三, 玄都大法师
玄都大法师相传是太上老君的唯一徒弟,也是外丹道最早的嫡传。被认为是内外丹道都悟性极高,得传法宝“八卦紫金炉”。玄都大法师极有可能就是玄都仙长鬼谷子。
鬼谷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证得弟子门人无数,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后皆大有作为。鬼谷堪称万圣先师,万圣之祖,绝不为过。
四,真武的神性
其一,为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
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缠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司命之神。
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
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继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真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奉,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真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五,真武信仰的历史发展
东汉后期是玄武地位上升的阶段。在《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称其为黑帝之精,甚至说“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道教形成以后,尊崇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称南斗,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魏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描绘老君形象时说:“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遐览篇》中还有“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当时玄武还只是一个护卫之神,但民众对他的信仰从未间断,只是职掌和地位还不太显赫。后来玄武成为道教奉祀的大神,其信仰的兴盛就与其在民间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载,南北朝北魏太和(477—500年)八年(484年),有个姓朱的道长云游庐山,“忽然蟠蛇如堆缠绵,俄变为巨龟。仿之山叟,云是玄武”,视龟蛇同时出现为玄武显灵。又五代于逖《灵应录》曰:“沈仲霄之子于竹林中,见蛇缠一龟,将锄击杀之。其家数十口,旬已相次而卒。有次者曰:‘玄武神也。’”从《酉阳杂俎》和《灵应录》等书记载来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道教信众对玄武的信崇,杨亿《谈苑》称翊圣真君又号黑煞将军,与真武(玄武)、天蓬、天猷并为天界大将军,宋以后尊为北极四圣,从此以后,真武在道教众神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为避宋真宗的讳(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此说见于《集说诠真》等书中,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玄朗(赵匡胤)的讳,此说见于《朱子语类》中。
玄武改为真武后,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
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赐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
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梳,披发仗剑,颇为勇猛。
真武作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活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故有关真武身世、神迹的传说便逐渐流传开来,《道藏》、《续文献通考》、《三教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均载有诸多有关真武身世的传说和神异故事。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跣足、身着玄袍、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记载,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连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
宋天禧年间(1017—1022)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
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现在道观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金童、玉女等从神。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六,相关传说
1,文学形象
据说,玄都大法师,最早是《封神演义》杜撰出来的人物,相传是老子(太上老君)的唯一弟子,被认为是内外丹道都悟性极高,得传法宝“八卦紫金炉”。在《北游记》中的玄都大法师,因立下大功德,所以被玉帝封为妙乐天尊,全称“大惠静慈妙乐天尊”,汉族民间又称“灵观大帝”,现为正一道所供奉的正神之一 。在道教典籍《正统道藏●正乙部》 中,收录有“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是道教后期尊崇的一位正神。
相传,妙乐天尊坐九色莲花宝座,垂十绝鹤盖!常在八景宫中紫光殿内说无极至真妙法。而且手下还有许多真将,辅正除邪辟瘟使、掌执火府火部使、主管南极天枢院、北极驱邪院文字、封山破洞正一灵官都大元帅,同北方真武大帝一起降伏天下妖魔,被勅封“五显灵观大帝”。
2,道教咒语、文献
咒曰:灵观大帝,睿圣聪明。日光菩萨,气射帝宸。金刊圣像,三目圣明。黄裳锦袍,足踏火输。金砖金鎗,按行乾坤。名山大川,灵洞真君。火瓢火鸦,气燄威灵。斩妖灭邪,如电如霆。护国砥柱,卫民灵神。德亿万世,福亿万民。辅灵助顺,二圣将军。顺风千里,百万神兵。救度灾厄,如响应声。变祸成福,如影随形。护祐臣身,何求不应。神光洞照,永处吉庆。奉大帝勑,急急如律令。
3,焚香奉请
仰启灵观大元帅,福德华光五显王
锦袍绣帽威容勐,火剑金鎗圣力强
天下正神功第一,佛中上善世无双
玉宸殿畔登珠幌,金色台边建宝幢
破洞封山魈魅绝,兴风走电鬼邪亡
化导万民垂福祐,保安九域去灾殃
焚香奉请虔诚礼,愿赐恩光降道场。
七,点化玉帝
据余象斗的《北游记》载:却说妙乐天尊在空中,见玉帝化身降生在哥阁国为王。自思若不去点化,度他修行,恐破金身,则难还原矣。言罢,即在云端上摇身一变,变一道士。即下凡来,到五凤楼前去揭榜文。
次日定大王升殿,传表官奏道:“有一道士前来楼前揭榜。”
定王传命宣进。道士到殿,山呼毕。王问曰:“卿揭孤之榜文,来见寡人,卿有何能退得蕃兵?”
道士奏曰:“臣虽不才,曾得异人传授,能令飞沙走石,呼风唤雨,何愁蕃兵?臣能一战破蕃兵如风偃草!”
国王闻奏大悦,问道士曰:“卿此行要多少兵随卿出战?”道士曰:“不用一人。”
国王曰:“蕃将数十员,蕃兵五万。卿奏不用一人,单身而行,孤恐卿寡不敌众。”
道士奏曰:“陛下不必忧虑,小臣自有分晓。”国王听罢大悦。
道士出朝,直至交剑关,与赵士能相见已毕。来日平明,蕃兵又在关下索战。小军飞马来报说蕃兵围关辱骂。道士即别了众将,于关楼上面披发仗剑,手持一把七星剑,捧一碗清水,口中念动真言咒语,吩咐大开关门。一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自空而来,一直打向北方。道士在关喝号。南兵看见,一涌杀出助战。蕃兵走避不及,手足慌乱,打得头破脑裂,百无一生。可怜五万蕃兵,一个个不能走脱。
后仰止余先生观到此处,有诗叹曰:飞沙一起石蒙蒙,雄兵叫苦乱如蜂。云散不闻蕃将语,惟见尸骸满阵中。
却说妙乐天尊作法,用飞沙走石,霎时间打死藩兵五万,不留一命,领众回转朝中。定大王升殿,传表官奏说道士得胜回朝。定大王大喜,宣进山呼毕。
王曰:“寡人天下,非卿不能保矣。寡人封卿为一品当朝,拜国师。”
道士曰:“臣不愿为官。”王曰:“卿不愿官,莫非要金宝美女?”道士曰:“臣不要此。”王曰:“然则卿要何事?”
道士曰:“臣今平服蕃邦,欲终南山见师父,过十余载再来请受封。”王闻言,只得随道士,传旨命众文武官送出朝门。道士辞别而去。
不觉时光似箭,日月如梭。玉帝化身,在哥阁国为王享太平天下,有十年矣,生有一子。
一日,妙乐天尊在天宫打坐,见哥阁国王渐渐灭了本来面目。自思我十 年前曾助金阙退兵,亦欲度金阙还原,因其无子。今有子矣,若不速度,恐害金身不便。言罢即下凡来,入见国王。
国王曰:“卿今来意,欲为官否?”道士立于金阶云:常闻汉武帝,爱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未逢引境郎。君得闻道者,尚迷不忖量。急别恩和爱,免堕见无常。
国王听罢大惊,问曰:“卿何人也?”道士曰:“天中人也。”王又问曰:“何以至此?”道士曰:“为君至矣。”王又曰:“为孤何事?”道士曰:“贫道见君久恋富贵,不知回头。闻君立册太子,不日必别人世矣。贫道不忍见闻,实欲指陛下免死之路,弃去恩爱,撇富贵,了贪心,则可免死。”
王曰:“如得此路,恩莫大焉。乞师明以教我!”
道士曰:“如有真心出家,可即离殿宇拜我为师。”王闻言降阶下拜。道士端坐不动,曰:“我先往,勿得食言,可速来也。”言罢出朝。王起送之。
八,二度玉帝
据余象斗的《北游记》载:却说妙乐天尊自送祖师三魂七魄去西霞之后,有三十年,恐祖师贪心不厌,迷却本来面目。
一日在云头,看见国王要去拜会,驾一祥云坠下西霞国城外,欲要转祖师回头。远远遥望,见国王摆驾而来,天尊将身一变,变作一道士,在路旁坐下,不言不语,若泥壁如来。
前官喝去不动,回奏国王。国王曰:“若不惧孤者,莫非是一有道德者?待孤驾至一观。”驾到道人身旁,道人亦不动身。国王见道人容貌端正,自思必是好人。吩咐手下住驾出辇,来与道士施礼。道士动身回礼毕。
国王问曰:“道士因甚坐于路上,不言不语,必有其故?”道士曰:“臣无他故,见陛下走错路头,欲来指陛下迷路。”
王曰:“寡人有前官引路,何曾有错,要卿指示?”
道士曰:“前官只能指阳间今生之路不错,臣来指陛下阴间来世之路。”
王曰:“听卿之言,能指来生之路,莫非仙乎?”
道士曰:“山人也。”王又曰:“卿何以知来世?”
道士曰:“夫知今生即知来世,知乐极即知生悲,知聚会即知离别。莫言来世,虽百世可知也。”
王又曰:“何以见得?”道士曰:“昔日梁武帝曾有诗云:名利虚花水上鸥,酒色财气似牵牛。眼前逍遥容易过,久后终是一枯骸。”
王听罢,言曰:“卿既知超生免死之方,请回孤朝中,指示孤之来因。”
道士闻言,假作战惊之状,大哭奏云:“臣因十岁出家,今四十有五,未曾敢错了念头,决不敢入地狱之门。”
国王闻言大怒,呼驾前指挥韩通斩道士。道士容貌不改,奏曰:“斩贫道不妨,且问我主原是甚人降生?”
王曰:“吾不知之,汝知之乎?”道士曰:“贫道安有不知?”
国王曰:“汝乱言可知百世,将何以考?分明是汝脱死之言。”
道士大笑曰:“安无考证,将言抵死。”国王曰:“将何以证?”
道士曰:“可命取水一盆,照之便见。”
国王闻言,即命韩通取水一盆来到。道士请国王去照。国王一照,见一仙与玉帝对镜讲话。道士问曰:“陛下曾见甚物否?”王曰:“无他,止有一仙与玉帝讲话。”
道士曰:“请王再照。”王又照见小盆有一头牛,在田耕锄。道士又问曰:“此回见什物否?”王曰:“亦无他,止见一头牛,在田中耕锄。”
道士曰:“陛下省得否?”王曰:“不知。”道士曰:“陛下乃玉皇大帝一魂化身。仙人乃陛下今生可修者。陛下今生不修,来世即为牛矣。此现三世之形容。”
国王听罢,心中疑道士行妖法,谎他修行,传旨令韩通向前斩道士。道士见韩通近身,吹一口气,将韩通吹倒在地,驾云腾起半空中。国王一见道士腾空,悔之不及,望空下拜,欲求赦前罪过。
道士在半空微笑吟云:“富贵谁不欲,贫穷谁所受?贫修而能富,富迷终受穷。泰极终遇否,否极有泰来。贵高难免死,乐极见悲哀。畜前人所目,人后畜中排。君不离乐处,难免为牛态。成畜如此若,万劫不复回。”
国王听罢大惊,伏地告曰:“寡人愿归依仙长,欲离国中,何处修行?”道士在空中答之:“真心归大道,早入灵鹫山。”
九,度化真武
《北游记》中载有:天尊度真武得道见帝《北游记》卷 二
祖师得道见帝 :却说太子回朝,妙乐天尊从半空中同国王下来。妙乐天尊曰:“汝可用心修行,三年后若有功,则我来矣。”国王唯唯听命,昼夜勤苦坐炼,饥则食松,渴则饮水。时光易过,不觉三年满矣。
妙乐天尊一日到来,问曰:“弟子知道乎?”王曰:“不知。”又问曰:“知世事乎?”王又答曰:“不知。”又问曰:“知生死乎?”王又答曰:“不知。”又问曰:“知有身乎?”王又答曰:“不知。”
天尊见国王天地间之事,俱不知之,识其心死入道,微微笑曰:“功成矣。”
王曰:“何得成功?”天尊曰:“子莫知之心灰矣。”王曰:“吾更当如何?”天尊曰:“赐汝五道祥云,入中天参玉皇。”
国王听罢,叩头拜谢。同天尊上天。先至三清阁参见三清,三清庆贺。次日早朝,玉帝升殿,众真君朝罢,三清出班奏曰:“臣有妙乐天尊,收一弟子,乃西霞国王修行得道者,来见我主。”
玉帝听罢,命宣进。国王三呼毕,帝问众仙:“当封何爵?”众仙奏曰:“此是我主(玉帝)一魂化身,任主自裁。”玉帝闻奏大惊,叫国王抬头,一见国王美貌,心中大悦,即封国王金阙化身荡魔天尊,造一九天迁软府,掌管本天宫,管三十六员天将,赐过黑龙袍一领,七星剑一把,七宝冠一顶,绣墩同坐,同入同行。国王谢恩。玉帝大设筵宴,庆贺朝散不题。
十,相关人物
1,鬼谷子
玄都大法师极有可能就是玄都仙长。历史上鬼谷子是个神秘人物生卒年与师从何处均是未知,而其思想大多又与老子不谋而合。据说其姓王名禅字诩,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 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归谷”亦习称为“鬼谷”,故得其名。
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相传韩非子,范蠡,狄青均为其弟子 ,他招徒弟不挑剔,是人就招,但不是每个都能学会,况且学他术的人都只是学他的一部份,而不是他的全部。
2,尹喜
历史上的尹喜。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后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
当时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内容,共5000多字。这就是历史上老子西度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故事。
尹喜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庄子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
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老子归隐前的最后一个弟子正是尹喜,也是《道德经》的唯一传人。正合封神演义中的玄都大法师的身份。到了后期,他又被尊为妙乐天尊。出现在《北游记》等神话小说中。详见妙乐天尊词条,网友们请不要再恶意篡改了。
十一,无为思想
《封神榜之武王伐纣》中的玄都大法师,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鬼谷子》人世间万物万事,数之不尽,物质的运动客观规律无穷无尽,但都有自己的特殊客观规律。圣人如何完成人类的理想天地,鬼谷子提出“无为”的思想观念,这是本章的中心思想。鬼谷子与老子的“无为” 是共识的,那么,确定“无为” 的范畴,对通晓本章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感谢:北极山宗教人
员王生福先生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