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师恩 砥砺前行
王剑
老师是最高尚的职业,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美耕耘者、播种者。我们不论是在学校或是出社会后,遇到良师都是一生的幸运。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为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在人生的轨迹上不要偏航......
记得上小学报名的那一天,父亲母亲带我来到学校,当时有许多同学已经到班上了,我们交了学费报名后,父亲叫我在前排坐下,母亲也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位子上。不久后,等同学到齐了,班主任老师开始点名,母亲知道马上就要上课,便与我打招呼,她与父亲先回去,等放学后我与同湾里的伙伴一起回家吃饭。
面对陌生的环境,父母马上要转去,我不禁感觉紧张而又孤独,我望着母亲,试图拉她坐在这里等下课后再回去,这时母亲向老师表示歉意:“这孩子,只怪我和他爸对他有些溺爱,请老师谅解!”何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立马走上前拉着我的手说:“好儿郎,上学堂,天生慧,领悟强,你知道不,父母养育你,你习惯事无巨细依靠父母,但总有一天你要独立起来,迟早要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接着他又开玩笑说,“你拉着妈妈坐在这里,难不成就让你妈妈陪读:”何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笑出声来,我连忙与母亲招手,让他们放心回去,我端正的坐在课桌前。
何老师当班主任,也兼职我们的语文老师。他粉笔字写得刚劲有力、厚健稳重,有次我们发现他毛笔字写得也很漂亮,字体是典型的楷书,一笔一画,像雕刻的一般。而且何老师教学方法很灵活,上课内容幽默风趣,可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而且能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团结、活泼、严肃、紧张”。
有次我与父亲提到何老师教书很负责任时,父亲感叹说,何老师不仅是个知识分子,是位好老师,而且他胸怀宽广。原来,他年轻时由于家庭成份不好,曾挨过批斗、游过街,甚至被别人逼着用嘴扯草,但他从没在公众场合骂别人一个不是,直到他儿子出来教书、孙子在外创业成功,他始终没有报复批斗他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他还叫后辈人伸出援助之手。其高尚的境界、容人之过的胸怀可见一斑,确实令人敬佩!
在读初中时,我们班上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他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管理能力强,后来还当了校长。田老师说语文不仅是一门有活力的基础学科,而且启迪人的创新思维。他教学思路清晰,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灵活多样,他经常在课堂上,带我们熟读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尽管提出来,他再解释或旁敲侧击,帮助同学们启迪思维,从而增加课堂的气氛,使思维更活跃。有时候他提问题,由同学们采取抢答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并自觉主动理解课文,并挖掘深意。在田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对语文课程愈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而浪漫的课程,能够体悟出作者的那种渊博的学识、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而且热爱写作文,走进了语文神圣的殿堂,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而且还喜欢朗诵、尝试着参加演讲。
后来到中专读书的时候,遇到的是韩老师,她也是蕲春人,对于来自家乡的我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她在给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当有一次她得知我患有癫痫病,对我更是关爱有加,从此在学习上基本没给我压力,劝我思想放开一点,退一万步说,专业知识没学好,没关系,只要身体素质提升起来了,出社会后,一切从新开始还来得及。
参加工作后,我遇见一位家门老师,王老师与我父亲仿佛年纪,他当年在一所小学教书,兼职当通讯员,向当时的《蕲春报》投不少稿子。他得知我对文学比较感兴趣,有次到我们单位开会,特意跑到我们办公室来,教我学写新闻稿子,我只是觉得很好奇,但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他深有感触地说,从阅读新闻到写作宣传稿,是对自己思维很好的锻炼,还可以在反复修改、去粗取精中,培养自己的耐心,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组织、语文表达能力。不久后,王老师还带了一本关于《新闻写作入门》的书籍给我看,通过边学习边实践,慢慢的,我对新闻写作入了迷,两个月后终于有豆腐块在《黄冈日报》上发表,他为我竖起大拇指,让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并坚定了写作的信心,增加了写新闻稿的动力。
近些年,在写稿过程中,我有幸认识了报社里的肖老师、朱老师、陶老师等一批好老师,每次到报社参加培训,他们会用自己采写的精品力作,现身说法,教会我们如何捕捉新闻信息、如何采访,以及怎样“除去杂质”,留下精华部分,并创新写作方式方法,慢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少个双何日、多少个夜晚,当别的同事已经休息或在酒桌上推杯换盏、外出旅游之时,而我到外面采访或在电脑前写稿码字。经过笔耕不辍,我每年要采写三四百篇消息、评论或通讯稿件,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几乎每周都有“豆腐块”见诸报端。当有时候稿子迟迟没有发表,领导催促,自己有些心烦意乱,深感“鸭梨山大”时,编辑老师劝我别灰心,多写多改,可以取得进步,相信质量上来了,还是可以发表的。
为了不辜负老师们的信任与厚望,我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每天阅读报纸并采写新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写作路上细耕耘......如今我已经是一名老通讯员了,先后10多次被黄冈日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尤其今年报社改革,发稿难度比往年加大,但我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仍是信心满满外出采访,一气呵成写成文稿,满怀期待收获更多的新闻写作知识和经验,期待在编辑老师的关爱启迪下,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希望在新闻写作的路上越走越好......
我相信,只要心怀热爱,坚持我手写我心,采写更多人物典型、乡村振兴示范,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就一定能够达到“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效果,即使不能够一鸣惊人,但至少可以无愧于心,把自己最美年华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
作者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