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是岳母在社区医院此次住院的床位号。在这几天的时间里,进进出出的有六位老人在这个病房。 多半的是老人自己照顾自己的,孩子们就是打个照面,好在几位老人都能自己走动。
岳母是在家里挨了一星期后,声音嘶哑,讲话有点儿困难,怕是结节什么的,疑神疑鬼的,也是以前有这方面的病,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才不得已而为之,电话告诉给陌队的。其实在此期间也去过几次,中秋节、周末,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太注意。也是老人不想因为自己的所谓的小事儿拖累孩子们。
岳母有三个孩子,老大是陌队,在一公办幼儿园上班,早出晚归的;老二是小舅子,跑了多年的出租车,疫情后生意差了不少,除了锅巴没见饭粒儿了,好在同村一同龄人在高新区一民营企业内当个中层骨干,深的老板的信任,不过也是多年的深耕打拼的结果,把小舅子一胳扎窝儿带进来了,几险几金的都有,也算以后养老有着落了,不拘多少吧,能为孩子减少不少负担了,两个孩子,一个在常德读大专,医护专业的,哈有年把时间实习就业,小的在读初二,市内名校,学生多,晚上回来要加餐,小舅子要想方设法给其补充营养;老三是小姨子,和陌队同在一个幼儿园,从东头到西头,风里来雨里去的,两头黑的,姨罗儿在一市场内买猪肉,此处算是动态的市场,时不时的有运动,顾客是不太稳定的,早晚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初中毕业后就在做这行,似乎有点儿审美疲劳了的,不时要开哈小差的,两个男孩儿,一个高三,一个初二,补课费啊,也是够老三俩喝一壶的。
岳母的住院早提晚回的,接送吃饭是颇费周折了。几兄妹商量一下,老二早上送,七点钟左右送,然后赶去公司打卡,不能落一天的,一天两百多块钱儿,请一天假是要少一天工资的,不到万不得已是能不请假尽可能不请,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人情客费的,扣扣索索的,恨不得一分掰成两半花。姨罗儿中午接岳母回去,电话联系,刚开始的第一天,岳母说不麻烦了,自己做一路车,再转摩的,看她这不吃那不吃的,没力气,就武断决定了,不管麻不麻烦的,就叫姨罗儿送了。
我是负责营养和心理疏导这块儿的,说白了也就是早餐的选择和抽空陪她聊聊天儿,放松一下她的心情。岳母没事儿独自一人的时候是喜欢胡思乱想的,再加上老年痴呆症的加剧,一阵阵儿的发愣,嘴唇似乎也是乌紫色的。不能让她有心理负担,一再解释说我自己在家要吃饭,中午有空了午餐也回去解决,她才同意了,忙不迭的说不要太麻烦。
岳母吃东西是比较挑三拣四的,好几次与陌队陪她上街,吃米粉时,是要把几样勺子翻来覆去拿小瓢仔细端详好久的,吃不了多少的,只说不好吃。一个荤菜三个素菜,搞个汤。一天一个样,一个菜一丢丢,不浪费。她是不怎么吃菜的,饭吃的所剩无几,菜菜儿剩了不少,有气无力的,用筷子夹个藕片似乎都有点儿费劲,夹了好几次,卡巴长的香干要分三四口才吃完。
有点儿好转了就嚷嚷着要出院了,一个是觉得差不多了,二个是岳父最近几天排大便有点儿困难,搞了药吃了两天暂时不见明显效果,加之痛风及牙口不好的影响,很多东西吃不了,与之电话聊天儿,几度哽咽,断断续续的声音极轻的给我说,我恐怕活不了好久了……与医生面谈了,再有个一两天就出院吧,带点儿中药袋,回去慢慢儿养吧。
想起多年前在一公交车上的故事:一中年妇女从医院回单位的路上,与一熟人聊起近来的情况,讲到两边四位老人,有三位住院,老公在外,两个孩子的接送,每位老人的吃饭的时间、口味、菜菜儿的酸甜苦辣咸都要一一考虑,天吧两天哈好,十天半月的就有点儿受不了了,有时哈得不到老人的谅解,也没个人诉苦,差点儿要崩溃了……
哈好吧,目前我们两边都有几姊妹,有个商量照应之处。不过,双方父母年事已高,要延迟退休了,哈有十二年,估计要等退下来好好儿的陪伴是不太现实的了。着眼于眼前吧,做好自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