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下无悔的足迹》
——陕西省延安革命圣地之旅(下)
宋厚健文
五、故地重游,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9月8日(星期日)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按照我们的预定行程,今天打车自驾游览延安市周边的革命故地旧址,感受革命圣地的红色传承。按照先远后近,不走回头路的出行原则,我们开始了一天的休闲自驾游。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大势,勇担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成功探索根据地的各项建设,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延安岁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辉煌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光辉篇章!
(1)枣园
枣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
1943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里现保存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石、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人旧居和书记处小礼堂。
枣园革命旧址是红色旅游中的重要环节,是红色旅游重要景区之一。
19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里,已感受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今天再次来到这里,亲切感油然而至。入党三十八年来,执着而又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
(2)延安革命纪念馆
重温红色岁月——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宝塔山,是了解延安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这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走进这里,您可以重温那段红色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无畏和坚定信念。在这里,您可以深入了解延安精神,体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3)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
王家坪依山傍水,当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分散其间。延安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指挥人民军队,有力开展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力应对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从这里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王家坪革命旧址现保护管理区域占地面积3.96万平方米,开放参观面积2130平方米。其中,南院主要有中央军委礼堂、毛泽东旧居和军委总政治部办公地等,北院主要有中央军委会议室、朱德旧居、彭德怀旧居、军委作战机关办公地等。1957年王家坪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
(4)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先后在这里居住。
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领导根据地军民历尽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争,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坚持了持久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3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住在杨家岭。
现在开放供参观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旧居和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等。
走到毛泽东与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我们驻足停留,一块木制牌子上介绍有: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她就国际国内形势作了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和解放日报社社长余光生任翻译。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个谈话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整个上午的游览参观既庄严而神圣,再次踏入延安这座革命教育基地,一座座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座座革命旧址,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参观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内心充满了对革命先驱的崇拜和敬仰。上午的参观学习暂告一段落,我们回到酒店,就近找了一家南泥湾香菇面馆, 每人要了一碗面,我点了一碗麻辣肝盖面,味道还不错。回到酒店稍事休息。我们约定下午2点开始下半场的红色之旅。
(5)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址和鲁迅艺术学院旧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全会科学总结了我党17年经验,正确分析了抗战以来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会议基本上纠正了党内右倾错误,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政治局的路线,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关键的会议,一次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会”,“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合发起创办。1938年4月成立,原校址位于延安北门外,1939年8月迁至桥儿沟继续办学。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统一简称“鲁艺”。
鲁艺在延安办学近8年,作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鲁艺成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等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模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1945年底,鲁艺迁往东北、华北等地,参加解放战争和土地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鲁艺师生分赴全国各地,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主要骨干和领导力量。
鲁艺初期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增设文学系,各系除设置专业课外,以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为共同必修课。各专业的学制最初规定为6个月。为了紧密联系实际,鲁艺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组织。鲁艺当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有志于文艺事业的革命青年。
走进鲁艺旧址,朴实无华的教室、风格独特的实物,墙上鲁艺师生的老照片,依然散发着青春的魅力和艺术的芬芳。这里承载着鲁艺人的家国情怀和文艺报国的进步理想。
在《文艺为人民——毛泽东同志在鲁艺》雕塑前,在“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校训前,学员们唱起沈音校歌《我们走在大路上》,铿锵有力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歌声唱出了新时代鲁艺传人继承鲁艺传统,庚续红色血脉的大气与豪迈。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往昔的照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融入我的灵魂。穿越时空,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号召鲁艺师生“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重温指挥《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在中央党校礼堂首演……一幅幅立体生动的历史画面历历在目,一幕幕激荡人心的历史场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走进鲁艺文学系,这里从1938年7月第二届开始招生至1945年共六届招生学员254人。先后任系主任、代主任的有周扬、沙汀、陈荒煤、何其芳、严文井、舒群、欧阳凡海。文学系的师生们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优秀作品,编译出版了世界文学名著、还出版了《草叶》等文学刊物。
另外,这里的冼星海之家以及广场上的安塞腰鼓群雕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光华路,陕西省延安市城区南,南州河西的花石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共中央西北局是1941年5月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和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合并而成立的。据了解中共中央西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局的派出机构,是西北地区党政军群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中央西北局为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将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西北局革命旧址,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2021年11月,入选陕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2022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走进西北局革命旧址,现有石窑洞17孔及众多土窑洞,它们默默诉说着高岗、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与丰功伟绩。在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条窑洞都仿佛在诉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7)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南关南洼村,是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9月至1949年6月的办公驻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政权、经济和文化建设,成为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模范,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总后方,为新中国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各方面人才,奠定了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坚实基础。现开放供参观的有陕甘宁边区政府简史陈列、林伯渠、李鼎铭旧居等,2016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2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8)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
1937年7月9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原苏维埃特区司法部的基础上成立,归为区政府领导,受边区参议会监督。成立之初,内设审判法庭、书记室和看守所等机构。全院编制共6人,后来逐渐扩大,发展到100多人。法院在边区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法院山”。
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继承和发扬了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创建了适应战时需要的全新人民司法制度和“马锡五审判方式”,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9)走进清凉山
清凉山,宋代石窟,陕北四大石窟之一。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台。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亦名石头山。南唐时,曾建避暑宫于山上,是南唐帝王避暑行宫的所在地。北宋时更名清凉山,沿用至今。清凉山的万佛洞开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造像或维修,万佛洞主要有四个石窟,窟内的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其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历代文人骚客,有识之士的赞赏和爱护。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工岂无存。
漫步在清凉山上,这里历史文化丰富,革命文物荟萃,是以宋代石窟寺为主体的佛教艺术宝库,同时又是新闻出版革命旧址所在地。党中央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新华书店)等新闻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所以,清凉山不仅是一座宗教胜地,还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
从1937年7月至1947年3月,这里还曾经是中央印刷厂的生产车间。中央印刷厂的生产部门设有六个,即印刷部、机器部、排字部、装订部、刻印部、铸字部,其中排字部就设在万佛洞门口,其他五个部门都设在万佛洞内。毛泽东曾四次亲临清凉山,看望和慰问印刷工人和新闻工作者,与他们亲切交谈和联欢,并用浓浓的湖南口音唱到:“陕北好地方,小米加步枪,毛驴驮姑娘呀……”同时一再叮嘱既要搞好印刷生产,又要保护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代伟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深厚的文化情结。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有诗称赞:“马兰花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
自驾(打车)游览延安周边,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目的地,享受愉快的红色之旅。在旅程中,您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还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沉淀和红色精神。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精神、是升华了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精神、是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形象的群体精神。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是贯穿于党的理论与思想中的精神气质;是内化在党的传统和作风中的灵魂。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六、延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及饮食文化
(1)陕北窑洞: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深,万壑纵横。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陕北人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话。这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陕北是人文始祖的发祥地,轩辕黄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时期,人类就是穴居的。陕北窑洞的历史与人类文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彪炳千秋的产物。
(2)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㕫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闯红大”、“闹秧歌”、“闹社大”、“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陕北秧歌以人数众多、气势宏大、节奏明快、红火热闹而闻名遐迩。陕北人民性格淳朴、豪放,扭秧歌时,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全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其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既强身健体,又热闹欢快,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到逢年过节,扭秧歌便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4)陕北腰鼓:
陕北腰鼓是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民俗娱乐舞蹈。每到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就会用他们这种特有的方式腰鼓来欢庆。在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用激情和矫健的身躯舞动着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棒,用陕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个个燃烧的生命。
(5)陕北转九曲:
转九曲又称转灯,是陕北流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习俗,是陕北正月里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到正月十五下午,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浑厚的锣鼓,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人们用高粱秆裁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最早是“四曲”后来发展成九曲的,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
“九曲”像个城廊又似一个迷宫,其四廊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
(6)陕北风味——陕北炖羊肉:
陕北炖羊肉在炖的过程中保持了原汤原汁,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不丢失,其最大优点是既吃肉,又喝汤,是滋补身体的最佳方案。羊肉经炖制之后,熟烂、鲜嫩,非常易于消化,羊肉的肉质比猪肉更细嫩,脂肪、胆固醇的含量比猪肉和牛肉少,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此外,羊肉的热量比其他畜肉高,寒冬腊月里吃羊肉可滋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的能力。
(7)陕北风味——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陕北名小吃之一,饸络古称“河漏”,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原料为新鲜荞麦,其特点是色黑条细,筋韧爽滑,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将精制荞麦粉用温水和成面团,取适量的面团放入饸饹床内压入开水锅中,煮熟后捞入温水盆中,食用时加入肉汤、素汤、杂酱等汤料拌食即可。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制作历史悠久,素负盛名。
(8)陕北风味——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是陕北、山西晋西,甘肃陇东等地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用不起眼的土豆做成的洋芋擦擦色泽金黄的土豆泛着淡淡的油光,土豆的清香洋溢开来,吃上一口,既有薯条的口感和嚼头,又有肉末红椒的鲜香。这是用土豆襄荞麦粉蒸了后再炒出来的美味,遵循了西北菜少油不少盐的风格。洋芋擦擦顾名思义,是用土豆做的。制作原料和程序都很简单,它是将土豆切成稍粗的丝,在拌以干面粉,使每一根丝上都均匀地裹上一层面衣,然后上屉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葱油或香油,在拌上自制的西红柿酱。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洋芋擦擦属天然绿色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2024年9月9日(星期一)9点30分我们一行四人乘坐CA1280航班从延安机场起飞,于11点25分抵达首都机场T2航站楼,圆满结束了八天的延安红色之旅。
延安之旅,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里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度,每一个足迹都传承着红色的基因,如果你也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延安绝对值得一试。正如这次延安之旅的组织者、也是我们旅行团队最年轻的一位60后老同学所言:看了宋老师的游记,记录详实堪称实录。越发觉得此次行程设计完美,主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没少,次景应变处理及时调整得当,新增红色项目值得收获超预期,同伴基本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多因素确保了八天活动丰满赏心悦目。作为倡议者、组织者、设计者,没白辛苦,自夸且他夸大家一下,每人表现都非常完美!
作者简介:宋厚健,1959年7月4日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1985年8月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85年8月至1988年8月在中国文学函授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习。曾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厂、司法部、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总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工作,现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文学月报》杂志社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杂志社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青年作家网文学联盟知青分盟副主席。曾参与《毛泽东图书辞典》、《人镜丛书》等图书编辑撰写工作。责任校对了《瞿秋白与鲁迅》等图书。荣获全国文学大奖赛多项大奖。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