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城,时光沉淀的绝美之境 文/叶志权
镇远古城,曾经是我学生时代的启蒙地,也是我铁路工作的第一站。斗转星移,没想到离开41年后,儿子工作的第一站也将从这里开始。
这个周一,我和儿子一道乘火车启程报完到。正好下午自由活动,借着这个机会,我带着儿子坐打的到达青龙洞下车,一路当起了导游。由此,这个风景如画、古色古香、风情浓郁的小城,给儿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然,再次登高俯瞰整个古城时,我也感受到了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镇远古城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界湖南省新晃,南邻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市的石阡,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走进古城,立刻感受到经历了风风雨雨、时代变迁的古镇,既洋溢着青春活力又充满了古色古香。位于城内中心的古街,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长约1.5公里,青石铺成的街道向人们展示着岁月的沧桑,道路两侧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店铺鳞次栉比,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琳琅满目。
从热闹的古街步入安静的小巷,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从繁华的现在踏入了那古老的年代,弯曲狭窄、坡度上下的小巷;青砖黛瓦建造的老屋与院墙;挂在门上的大红灯笼和摆在门口的花草,无不显示了古老小巷的幽静安好。
㵲阳河以S形穿城而过,横跨在河上的“祝圣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即1369年,原名“㵲溪桥”,清雍正元年1723年修复竣工时,正值康熙皇帝圣诞,为向圣上祝寿,改名“祝圣桥”,桥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全部用青石建成。左侧的山峰是石屏山,登上山顶可以眺望镇远全城,这里也是镇远最美的地方。
倚山而建的青龙洞,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它坐落在城东的中和山上,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㵲阳河最美的河段在镇远,沿河上下多达200多处道湾,景致各异,200多处河滩,各有情趣,河畔一座座房屋倚水而建,大多为民宿,环境优美,令人留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镇远古城的夜色流光溢彩,绚丽斑斓,宛若人间仙境一般,颇有“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意境。两岸的灯火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将㵲阳河装点得如梦似幻。游客纷纷走上街头,或登上旅游观光船,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饱览古城夜景,仿佛真的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许多身着艳丽服装的青年男女忙碌着选景拍照,留下最美的时光记忆。这一刻的镇远古城,美得让人心醉。
此刻,我和儿子,还有两位文友来到河边夜市,坐着一边品尝佳肴,一边渲染旖旎如潮的思绪,喝几盏美酒,看一场美景。时间,这样过去,甚好。
镇远古城,有游不完的景点,看不完古迹名胜,道不完的民族风情,讲不完的历史故事。虽来去匆匆,浮光掠影,却令人留恋忘返。
夜已走深,我与文友挥手道别,依然心心念念把这次再游镇远放在心上。对于我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目的地,更是一个可以参与和体验的文化空间。在这里,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自然的秀美和生活的多彩。走进古镇的街道,与当地人交流互动,从中感受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作者简要情况
叶志权,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铁路政工师,中国铁路文联作家分会会员。工作43年,在报刊台网发表多篇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退休后,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写稿,喜欢这种充满了汗水和激情,挑战生活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