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到洪洞
文/陈占岭
记得儿时,奶奶常对我说,咱老家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来的,原籍村南地里有两个特别高大的坟丘,小时候,常去那里和伙伴们玩捉迷藏,坟墓前立有两通高大的石碑分别是陈百仲和陈百万兄弟二人,当时就萌生出一个心愿,等自己能挣钱了一定到洪洞看看去。
2019年的国庆节终于踏上了寻根问祖之旅,开上车沿着东吕高速直奔山西洪洞,出发前,做了旅游计划,首先要去洪洞移民博物馆看看传说中的那棵老槐树,去祭祖堂拜谒陈氏老祖宗,然后去朝觐灵验无比的广胜寺,一定要看看梁思成和林徽因亲自种下的两棵龙爪槐。第一次去洪洞为避免走冤枉路开启了高德导航,第一站先到移民博物馆,博物馆前有一个能容纳上千辆汽车的超大型停车场,景区管理部门特别亲民,停车全部免费,真让我有一种回到自己家的感觉。
景区正门是两棵高大的国槐拱成造型的大门,仿佛是两条温暖的手臂,敞开胸怀拥抱归来的游子。来此拜谒祖先的人很多很多,有国内的、还有海外华侨和华裔后代,此时此刻真是印证了那句歌词“无论走的多远也记得回家路,树高万丈也忘不了根”。大门内侧有一棵看似还没超过百年树龄的国槐,听导游讲当年的老槐树已不存在,现在的槐树是当年那棵老槐树衍生的第三代。
自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1370年——1417年)大量移民,屈指算来已有654年的历史,三代槐树前赴后继生生不息顽强的生长,是不是昭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呢?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进入庄严而神圣的祭祖堂,那里供奉着百家姓上所记载的各个姓氏的始祖,真没想到啊,数字技术在这里也得到了应用,在电子触摸屏上输入姓氏点确认键后马上就能查到这个姓氏的始祖名字,笔者姓陈我的始祖叫陈胡公,据史料记载陈胡公(约前1150年-前1030年),又称陈妫满、 胡公满、虞胡公,妫姓,名满,字少汤,舜帝之后裔, 周朝诸侯国陈国的第一任君主(陈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
上香祭祖后,驱车前往广胜寺,该寺位于洪洞县霍山脚下,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所谓“广胜”。取“广大于天, 名胜于世”的意思。寺内的元代壁画、木雕、泥塑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特别是水神庙内的元代戏剧壁画,被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广胜寺最出名的建筑是飞虹塔。飞虹塔为佛祖舍利塔是当今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其余三座分别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岳寺塔、位于云南省大理的千寻塔也称大理三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的琉璃塔。
1934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在此考察古建筑绘制图本时,曾在寺内亲手栽下的两棵龙爪槐如今枝繁叶茂。抚往今昔睹物思人,真诚的感谢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古建筑所付出的毕生心血。返程的路上一直在想,一定为老家洪洞写一首歌,几经修改现已脱稿,权当是敬献给老家——洪洞的一份薄礼:
洪洞——我的根
作词 陈占岭
一千次地问
一万遍的寻
奶奶告诉我
咱是洪洞人
那棵老槐树啊
盼我去寻亲
走进这家院儿
推开那扇门
一样的是面孔
不同的是乡音
这就是我的家
这儿有我的魂
一千次地问
一万遍的寻
爷爷告诉我
咱是洪洞人
还是那棵老槐树
接我这远来的人
不管我走多远
我也记得家
无论我长多高
也没忘了根
这棵大槐树啊
永远是我的根
我的根
附注:歌词系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谱曲演唱请联系作者电话18233926358,侵权必究,感谢理解,欢迎合作。
作者简介:陈占岭,大学法律专业学历,酷爱文史、国学和古建筑及鸟类摄影,喜欢自驾游。文化学者,诗人、词作家,中国大众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中级导游,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作品先后被短文学网、工人日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家庭幸福杂志、珠穆朗玛杂志、燕赵词作家、燕赵文学刊登。歌词《美丽云南》荣获2015年感动中国“群文杯”全国原创词曲比赛银奖,歌词《再回西柏坡》收录于《我的家,我的梦》一书,2015年被百度网评为现代诗人三百人之一,曾担任邢台市2017年首届全民K歌比赛专家评委,2019年由河北科技报联合泥坑酒业共同举办的“百年泥坑走邢襄”庆祝建国70周年大型文艺巡演晚会艺术总监,2019年在原邢台市任县宣传部、任县文联、任县农商银行共同举办的“永远跟党走”群众歌咏比赛中担任评委,诗歌《百年征程》获得2023年由中国“散文网”举办的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