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15讲》:[仙吕·醉中天]
投稿作者:段志军、韩占荣、李广恒、汪凤森、藏岚、青青子衿、赵偲含、李凤英、郑举纲、大橘为重、禅禅、骆杰英、陈友福、潘如琴
1段志军(湖南)
文/[仙吕·醉中天]晨秋
钟定沙坪梦,晨醒足根风。一朵山花枕玉丛,蝶舞枝头宠。狗尾摇摇倦容,黯然心痛。任由露湿秋浓。
2〔仙吕·醉中天〕思念
文/韩占荣
十五婵娟亮,九月菊花黄。秋节团圆酒馔香,异客心惆怅。望月遥思故乡,妻儿模样,老宅古树爹娘。
。
3〔仙吕·醉中天〕庆中秋
文/李广恒
把酒阖家庆,执手诉衷情。喜庆中秋聚友朋,
赏月尝金饼。共享良辰美景,雅思驰骋,吟诗醉伴琴声。
4(一)[仙吕·醉中天〕中秋节
文/汪凤森(黑龙江)
明月晴空皓,沃野艳花娇。瓜果丰盈稻浪高,嘻笑颜开俏。美酒佳肴备好,院庭光耀,阖家共度良宵。
(二)〔仙吕·醉中天〕国庆赞歌
清脆红歌唱,鲜艳国旗扬。国泰民安斗志昂,百业都兴旺。美满生活小康,国防强壮,神州锦绣绵长。
(三)〔正宫·塞鸿秋〕赞刘禹锡
苔痕阶绿幽芳径,帘青草色宾朋盛。素琴陋室文儒兴,鸿俦鹤侣清风劲。安贫乐道情,高洁诗豪正,唯馨明德人人敬。
5〔仙吕.醉中天〕秋雨
文/藏岚
红叶飘前厂,秋雨打南窗,远黛青山雾满冈 ,正稻黄花放。飞鸟房檐躲藏,浅吟低唱,吉祥如意安康。
6〔仙吕·醉中天〕.写给三个月的孙子
文/青青子衿
大眼睛明(又)亮,小脸蛋红(透)光。目秀眉清琢玉郎,天赐欢颜相。(胖呼呼)乃体康身健强,(喜滋滋)举樽谈畅,怀中(看)孙醉心房。
7〔仙吕•醉中天〕•金秋
文/赵偲含
云淡金风爽,露润桂花香。又至丰收农事忙。稻谷翻金浪,雀鸟蓠边曲扬。举头遥望,西天炫彩流光。
8[仙吕•醉中天]•中秋节
文/李凤英
圆月长空照,静夜落花飘。瓜果凝香丹桂娇,喜鹊枝头叫。共庆中秋聚肴,儿孙欢笑,风轻云淡天高。
9【仙吕.醉中天】公园掠景
文/郑举纲
竹径通篁内,水榭影湖西。岸柳垂丝钓瑞龟,花圃红香桂。墨客挥毫焕绮,寄留秋意,心情胜过丹墀。
10(一)[仙侣.醉中天]小店芬芳
(中原音韵.江阳部)
文/大橘为重
小店新花放,粉蕊玉蝶藏。客喜挑中室内香,兰草的模样。又要清馨健康,愿人无恙,人将万寿无疆。
(二)[仙侣.醉中天]中秋之夜
(中原音韵.齐微部)
文/大橘为重
月满离人泣,花落冷风凄。蝶影枝头无处依。蜕变了双翼。也怪中秋负期,恨离无计,频添愁绪伤眉。
11《[仙侣·醉中天]雅室墨香》
(中原音韵·江阳部)
文/禅禅
雅室兰馨漾,墨韵意悠长。笔走龙蛇绽韵光,书案呈新样。且赏清辉韵扬,愿心舒畅,心期岁月安祥。
12〔仙吕·醉中天〕中秋
(中原音韵 齐 微 )
文/骆杰英
月饼清甜溢,美酒浊香摧。祭祖备肴约友吃,赏景登山觅。四海云游好奇,会台湾弟,约娇妹玩巴黎。
13(一)[仙吕,醉中天]中秋
(中原音韵)
文/陈友福(雷州)
月饼香甜溢,盘子倚芳菲。拜月临肴邀友吃,赏景俗谈议。秋夜开怀好奇,问嫦娥妹,吴刚伐桂伤谁。
(二)(仙吕、醉中天)诗福享
爱艺诗歌唱,情露润人忙。韵曲词仙吕醉乡,思绪愁消荡。梦笔研福自享,惬心魂畅,陶神逸乐贤良。
14【仙吕 • 醉中天】 月夜寄思
文/潘如琴(江苏)
圆月窗前亮,玉露润凉霜。倩影婆娑映水塘,思绪愁云漾。梦绕先人自享,雁随云畅,情真花绽芬芳。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15讲
主讲老师:宁静
散曲漫谈(15)
元代咏物散曲的艺术特色(一)
元代咏物散曲有多种艺术特色,如类词化现象,雅俗兼具、豪爽泼辣,修辞手法等。我们今天先谈谈类词化现象
一、类词化现象。
元代散曲素以本色著称。但“类词化”现象在咏物散曲中,却非常普遍。所谓“类词化”,是指曲子像词的风格特点靠拢,写出来典雅婉约,甚至放到词中都难分彼此,这是传统雅文学对俗文学强大同化力的表现。
1.含蓄委婉
宋代咏物词实为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元代咏物散曲深受婉约词派的影响,以含蓄蕴藉为主要格调,总体上与元散曲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卢挚。〔双调·殿前欢〕
寿阳人,玉溪先占一枝春,红尘驿使传芳信,深雪前村。冰稍上月一痕,云初褪,瘦影向纱窗印。香来梦里,寂寞黄昏。
这是一首含蓄的咏梅小令,借物喻人,格调类词。但这里并不是借梅花坚贞、高洁、拔俗等品质象征自己的情怀,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首闺情曲,一位孤独的女子在家中思念爱人,也可以看作是对一种广泛的、难以名状的人生寂寞感和某种期待、向往的心理写照,这种不即不离、朦胧迷离的手法乃是词的典型风貌。咏物题材因为有物所托,很少会直接抒情,含蓄委婉的方式是最常见的。
我们也可以简单的作个对比。
曾瑞有一曲[中吕·山坡羊]《闺怨》
孤帷独卧。良宵空过。付能有梦还惊破。病成魔。泪如梭。凄凉无数来着末。凭谁顿开眉上锁。咱,无奈何;愁。无处躲。
此曲可与乔吉[越调·小桃红]《纸雁儿》对比:
汉宫秋信落云笺,行断鸳鸯剪,写不成书寄幽怨。镜台边,补妆羞对双金钿。清愁一点。有谁曾见,和影过远山前。
两首作品均刻画了一位闺中孤独寂寞、满腹相思的女子,但给人的艺术感受却并不相同。前曲直接写闺怨之情,写的很是直白,开门见山地写出一人独处时的空虚,因为思念爱人,积累成病,形单影只的境况凄凉无比又无可奈何,愁意浓浓;后曲则以物喻情,曲径通幽,本是要写女主人公的一腔相思之情,却婉转要用“雁”来表达,如果是真正的鸿雁倒也罢了,只可惜是只纸雁,自然是“写不成书寄幽怨”,这满心的相思不知该怎样诉说。接下来话锋一转,写到这位女子坐在镜台前面,想要对镜补妆,可是又“羞对双金钿”。为什么会有“羞”的心理?原因就在于极度的思念,终日愁眉不展,美丽的容貌因此也憔悴了,这更加衬托出她内心的孤独感,乔吉用“一点”来形容愁的分量,反而使得这份愁更加深沉,更加炽烈。到曲子的最后用反问的方式又绕回到吟咏的对象——雁。比较之后,曾瑞之曲用语几近白话,通俗易懂,曲完而情意尽现;乔吉的曲子似浅实深,萦回曲折,有吐不尽的情感流淌其中,特别是结尾两句由含蓄进入朦胧,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2.色彩艳丽
“宋代诗词由于受到南宋画院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影响,也很重视色彩的点染,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枝红杏出墙来’,'绿肥红瘦’等,都是通过色彩的凝滞,来达到状形达意的效果”。元代的画风受到南末画院浓笔重彩的影响,色彩运用在咏物曲中也很是明显。这也是其类词化的另一表现。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元代散曲家在描写具体物象时运用色彩点缀是咏物散曲的魅力之一。作家以精湛的笔力,借色传情。同时也使得这些作品拥有强烈的色彩感,营造出色彩明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例如乔吉[双调·水仙子]《红指甲赠孙莲哥时客吴江》:
冰蓝袖卷翠纹纱,春笋纤舒红玉甲,水晶寒浓染胭脂蜡。剖吴橙吃喜煞,锦鱼鳞冷渍殊砂。数归期阑干上画,印开元宫额上,托香腮似几瓣桃花
作品中用诸多色彩词来描写孙莲哥指甲,颇为鲜艳。前两句短短十四个字就出现了四种颜色。用“卷”和“舒”两个动词连接四色,将画面变静为动,实际使用蓝色、绿色和白色作为衬托,重点是对红指甲的出现做铺垫。接下来用红色的指甲剥着黄色的橙子,这两种颜色搭配起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最后三句是写女子对某个人的思念,“托香腮”一句正是对相思之情的具体化。在这幅图上,女子“似几瓣桃花”般鲜红的指甲最惹人注目。这是一种衬托性着色的艺术手法,即在一首曲子中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为宾主,在统一的艺术布局下配置各色的不同比例,使之相互映衬,以宾托主的审美效果。乔吉将冰蓝色的袖子、淡绿色的纱帘、洁白的手指、黄色的橙子等几种事物的色彩都协调统一在红色的主色调中,使人感到清晰而丰富,令人赏心悦目。
沈禧的《咏白牡丹》套曲“沉香亭馆,碧玉台阶,黄蜂难觅,粉蝶难猜。倚东风连理争开,迎晚日并蒂相偕。我则道紫麝脐调合就天香,白凤翎铺排着国色,玉梅英妆点出容额。洁白,莹白。”运用的也是衬托性着色艺术。牡丹的洁白是作者想要赞美的,但是他不直说,反而写在沈香亭边,碧玉台上,不见那些黄蜂、粉蝶等的踪迹,来侧面描写白牡丹的不入凡流。接下来又用紫麝脐、白凤翎和玉梅来写白牡丹的香气与美丽。前面用多种颜色和事物就是为了突出后面的“洁白”“莹白”。
有些作者也会匠心独运的只运用一种色彩,反复有些作者也会匠心独运的只运用一种色彩,反复突出,使之产生色调单一、突出强调的美感效果,创造个性鲜明、纯净清新的色彩感和画境美。这也是散曲家们描述事物外貌的常用手法。
比如张可久[双调·水仙子]《红指甲》:
玉纤弹泪血痕封,丹髓调酥鹤顶浓。金炉拨火香云动,风流千万种,捻胭脂娇晕重重。拂海棠梢头露,按桃花扇底风,托香腮数点残红。
在对女子红指甲的描写中,我们只能看到“红”“金”两个色彩词,但是整支曲子给人的感觉似乎被红色覆盖了。这正是张可久这位散曲大家的厉害之处。先是用血痕、丹髓、鹤顶、胭脂、海棠、桃花等六种红色意象来形容这位女子的红指甲,最后在以“数点残红”来点明题目。作品几乎句句都在写指甲的红,着色是比较单一的,但是作者并没有进行机械的重复,而是巧妙的运用比喻手法,借由与之颜色相近的事物进行描写,不但不会觉得死板无趣,反而重复的精巧别致。
还有些作品中各种颜色间还会产生“彼此对照、相得益彰的美感效果。”色彩间没有主次之分,相互衬托,共同为作品的色彩感服务。乔吉在写女子钉鞋时,“底儿攒钉紫丁香,帮侧微粘蜜蜡黄。宜行云行雨阳台上,步苍苔砖瓦响。”徐再思写《青玉花筒》“蜂房分蜜入乌云,莺嘴流金拂翠颦,鸾钗玉浮红晕。”汤式《赠妓素云》虽是一首赠曲,但是全曲都在写云,“轻柔缟淡妆,飘渺瑶华动。分开山雾紫,冲破海霞红。
3.用典广博
元代咏物散曲呈现的典故十分丰富。有些只纯用事典或纯用语典,有些是混合而用。
施惠[南吕·一枝花]是一首典型成功运用事典的作品:
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沙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梁州】金错落盘花扣挂,碧玲珑镂玉妆束,美名儿今古人争慕。弹鱼空馆,断蟒长途,逢贤把赠,遇寇即除。比镆铘端的全殊,纵干将未必能如曾遭遇诤朝才烈士朱云,能回避叹苍穹雄天项羽,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价孤,世无,数十年是俺家藏物。吓人魂,射人目,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
【尾声】笑提常向尊前舞,醉解多从醒后赎,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有一日修文用武,驱蛮靖虏,好与清时定边土。
此曲主题是咏剑,作者从宝剑的神韵、气势、装饰、锋利、作用层层写出到结尾寄托自己的爱国热情。这支曲的用典主要集中在[梁州]一支曲中。这部分赞美宝剑在历史上的作用。首两句宝剑及其扣挂之华丽。用金线盘成的花纹在扣挂上相互纷杂。用碧玉雕成的装饰玲珑剔透。“美名儿今古人争慕”,是说宝剑的美名引逗得今人和古人都争相钦慕。下面就用四个典故做了具体说明。
“弹鱼空馆”,用的是冯驩弹铗的故事。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传》。战国时齐人冯驩,为孟尝君门客,初不被重用,他不甘在客舍受冷遇。曾三次弹铗而歌,其词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舆……长铁归来乎无以为家”,作者用此典故,透漏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
“断蟒长途”,指刘邦斩白蛇之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醉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后人即以“斩蛇喻指有帝王之运的征兆。
“逢贤把赠”,碰到有学问有品德的人就送给他。可能借用吕赠刀的故事。《晋书·王览传》:“吕虔有配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谓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想与。’祥故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比兴,足称此刀。”@典故内容情节切合。“遇寇即除”,碰到强暴,立即扫除。出典不详。以上四句,构成两联。也说明了宝剑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曾遭遇……侠客专诸”三句仍然是引用事典,表明作者的态度。“曾遭遇诤朝才烈士朱云”,曾经碰到过和奸臣作坚决斗争的硬汉子朱云。这是用“朱云折槛”的典故,见《汉书·朱云传》。朱云为人耿直,敢于和权贵作斗争。成帝怒,要杀他,命御史拉他下去,朱云攀折殿栏。作者对朱云的行为时钦佩赞美的,所以用“曾遭遇”,意即宝剑碰到了朱云是物得其主,物尽其用。“能回避叹苍穹雄夫项羽”,能够避开对天悲叹的英雄项羽。用的是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时,曾对从者说:“天亡也,非战之罪也”@作者对项羽的失败是同情的,他认为项羽虽然失败,仍不失为一个英雄,但他把自己的战败归之于老天是不正确的,故“叹苍穹”。《史记》上没有写明项羽自刎时用的什么武器(其实那是作战用的随身短兵器只有宝剑),故用“能回避”,意思是说宝剑能回避这种不光彩的失败,保住自己的声誉。“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不愿奉陪侠客专诸去报私仇。用的是专诸刺王僚故事。《史记·刺客列传》载:吴国公子光欲杀王僚,乃具酒请僚至,使专诸置匕首于灸鱼腹中,乘进鱼之机,即以匕首刺死王僚。作者对专诸的所作所为是否定的,专诸刺王僚,是替公子光夺取政权而卖命的,作者把政权斗争说成“报私仇”,含有讽刺鞭挞之意。专诸用的兵器是鱼肠剑----匕首,作者不承认它是剑,故用“怕追陪”,就是不敢奉陪之意,以维护剑的公正性。作者用这三个典故表白了宝剑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表达自己爱憎的立场。这是用典比较成功的一个作品。
又如赵善庆[中昌·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托燕子抒沧桑之慨的名作。北宋词人周邦彦在《西河·金陵怀古》中把它隐括成“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几句。这一诗一词,正是赵善庆此曲所本。“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直接化用刘诗,借燕子诉说兴亡之悲。在承袭前人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把刘诗周词的反衬变为移情,使燕子直接代为抒发今昔感慨。不落窠臼,富于时代意识。
4.衬字添加少
散曲与词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衬字的运用。在元散曲产生之初,并不存在严格的曲律,不同的作者在使用同样的宫调曲牌的时候,每一句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字数,这些散曲家们可以自由灵活的掌控。但过于随意总会有拗的情况。加之,一些文人不通音律,无法填词,也需要一些规定了每句字数,平仄和用韵的曲谱。可是,在曲学家编订曲谱的时候,会面临着同一宫调同一曲牌的曲作太多每句用字不一,而无法定一个标准的情况。于是他们普遍采用的做法是选取这一类中,字数相差不大且数量也占多数的作品作为正格。大多数人常用字数为“正字”,多出来的字则为“衬字”
元代曲家中,周德清曾经提出要取消衬字,但“增衬”毕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完全消除衬字是不可能的。不过,就咏物曲言,衬字的添加似乎显得比较谨慎,尤其后期咏物曲家,使用衬字偏少,句式也利索很多,比较接近词的工整格式。
看以下不同作者的同宫调同曲牌作品:
张可久[双调·折桂令]《红梅次试斋学士韵》:
寿阳妆何似环儿?快传语花神,换却南枝。血点冰梢,丹涂玉脸,酒晕琼姿。拼花下何郎醉死,误庄前崔护题诗。倚树多时,长笛声中,万点胭脂
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棋》:
烂樵柯石室忘归,足智神谋,妙理仙机。险似隋唐,胜如楚汉,败若梁齐。消日月闲中是非,傲乾坤忙里轻肥。不曳旌旗,寸底关河,万里安危。
王举之[双调·折桂令]《鹤骨笛》:
洗闲愁一曲桓伊,琼管高闲,锦字精奇。松露玲珑,高魂缥缈,夜气依微。九皋梦声中唤起,一天霜月下惊飞。妙趣谁知?零落秋云,污我仙衣。
这三支[双调 ·折桂令]格式齐整,我们将它们与吴梅《南北词简谱》[双调·折桂令]的曲子正格进行对比:
葛花袍纸扇芭蕉,两袖仙风,万古诗豪。富贵劳劳,功名小小,车马朝朝。算只有青山不老,是谁教白发相饶?体负良宵,百斛金波,一曲琼箫。
可以发现,吴梅所给出的曲子每句字数分别为七、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四。所选例子中,只有张可久的曲子在第二句使用了一个赠衬,鲜于必仁和王举之两人的作品每句字数与吴梅所定正格之字数一样,并无衬字的使用。这种倾向在其他作家咏物作品中也很普遍,这种句式整齐正是向传统诗词看齐的表现。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15讲作业》
宁静出题
一、要求:
1.题目格式为〔仙吕·醉中天〕题目,题目自拟;
2.韵部自选;
3.韵依《中原音韵》。
二、〔仙吕·醉中天〕谱式
×仄平平去△,×仄仄平平△。×仄×平×厶平(上)△,×仄平平厶△。×仄平平厶平(上)△,×平平厶△,×平×厶平平△。
三、注意事项
小令兼用。7 句,句式为5575646,押7韵。第1、2句对仗。宜“清新绵邈”的清越情怀。
四、曲例
1.〔仙吕·醉中天〕无名氏
泪溅端溪砚,情写锦花笺。日暮帘栊生暖烟,睡煞梁间燕。人比青山更远,梨花庭院,月明闲却秋千。
2.〔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元·王和卿
蝉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3.〔仙吕·醉中天〕元·白朴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怎奈挥毫李白,觑着骄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五、曲谱符号注释:
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六、作业要求: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各位曲友自行校验后上交,精品作业会登入讲义。
2024.9.13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收稿: 徐成美 臧岚
制作:李凤梅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