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中国丰收节,由北京市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家新带队,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文学院院长周敏,著名电影编剧、作家陈宝光,北京市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李静光临指导,丰台区作家协会部分会员共计30多名文学艺术界人士组成的文学团队,一起来到河北省高碑店农村硕诚农业园,举办了庆祝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活动以“乡村是丰台文学的根”为主题进行探讨,同时把文学精品朗诵与展演带进河北乡村。丰台区作家协会为北京城市文学深入河北农村,为京津冀文学联合发展走出了第一步。
陈家新秘书长主持了研讨会。研讨会以丰台作家宋志强的乡土文学佳作《迟笔旧章》为讨论课题,展开讨论乡村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作者宋志强讲述了社会主义时期自己在农村生活、劳动与成长的亲身经历和创作本书的灵感动机和目的。他在讲述中提出:“作家要想写好乡村、写好农民,就要坚持毛主席的“双百”方针,对乡村,对农民,不仅要深入了解,更要身入,提倡‘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对乡村的事物,对农民这个庄稼汉,农民工,从心底里产生一种真情与实意……无论从那个视角去表现乡村题材,讲真情,说实话,真心对苍天,才能不负我们的农民祖先,不负我们的责任担当。爱要爱的深,农民是亲爹娘,情要写的透,乡民是好朋友。”
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家新在主持会议。
丰台作家宋志强在讲述作品创作历程。

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敏讲,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开展以来,对北京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对丰台作协的这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赞扬丰台区作家协会在这次活动中以“乡村是丰台文学的根”作为主题,抓住了“十月文学月”活动的主旨,向社会讲述了乡村文化是我们创作中的根本遵守和不竭动力,鼓励大家到农村去,倾听那里的“脉动”,亲眼看看农村的发展。希望大家创作出更多乡村题材的佳作,以回报社会期许。她在讲话中对丰台作协的主题研讨,对丰台作协开展北京作协参与主办的“十月文学月”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乡村是丰台文学的根”主题的确定都给予了高度赞扬。为未来京津冀文学的开展,丰台作协这次从城市走向河北农村开了一个好头。
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在讲话。
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李静指出,丰台作协走出京城来到河北农村的这种沟通是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开创,希望丰台作协会员们进一步深入河北农村,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反映出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同时向丰台作协的作家们发出指示,因为丰台卢沟桥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大家要为明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征文活动做好创作上的思想准备。
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李静在讲话。
《离开雷锋的日子》《辛亥革命》《建国大业》编剧、著名作家陈宝光认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和变化很值得作家们深入了解,这次丰台作协和河北农村建立了文学上的联系,是为作家铺平了道路。希望丰台作家们不仅要开一个好头,更要深入生活写出好作品。陈宝光对宋志强的乡土文学佳作《迟笔旧章》中,在农民情感上的描述给予了高度评价。
著名作家陈宝光在评价作品。
临会的领导和嘉宾讲述了自己对今天活动的看法和支持后,作家们热情讨论:陈民说,乡土文学是最早由鲁迅提出的,后来形成作家们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今天宋志强的作品再一次印证了乡土文学对丰台人的影响。姜思琪说,乡村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眷恋和回归,丰台文学的根也由此离不开乡村。王莺说,今天我们来到河北乡村讨论乡村是丰台文学的根,使我想起了丰台当年还是农村的时候,周总理1964年访问苏联回国时手中捧着那束鲜花就是我们丰台花乡种植的,乡村有着作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王勇说,好多父辈农民目不识丁,但他们感情真挚、朴素,没有华丽的语言铺垫,没有那么多形容词去表达,我们却能从长辈那里耳听目染学到好多乡土道理。沈阳用了两句诗表述了乡村与丰台文学的关系——乡土是丰台文学的根,丰台是插上翅膀的都市乡愁。
本来一个半小时的讨论延长到两个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因时间所限,研讨会在著名朗诵艺术家李士光、赵晓义高亢的文学精品朗诵声中,把作家们的情绪带入又一种深思,一首《人民万岁》使与会作家更加感觉到,创作不朽的诗篇必是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入思考。
著名朗诵艺术家李士光在现场朗诵。
最后,丰台前文联主席李澎充满文学式激情为讨论会作了总结性的发言。发言中提出,乡村不仅是丰台文学的根,更是中华民族的根。这种根脉是作家们的创作源泉,丰台作家们要在上级有要求,人民有需求的前提下,知道自己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
丰台文联前常务副主席李澎总结讲话。
会后,大家参观了农业园区,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敏在走访农民时,认真听取了农民对农作物生长与管理的知识。作家们也在参观农业园的时候认识到,农作物生长原理是不可违背的。同时,与会作家们亲眼目睹到现代农村的变化,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多彩,采风到农民的喜悦,闻着金秋的果香,采摘各自的素材,满满地结束了这次会议议程。
参加活动人员到田间地头采风。
参加活动人员到田间地头采风。
周敏老师在了解玉米产收情况。
我们扎根丰台这片热土,不忘河北这片乡情,选好我们接地气的好素材、好情节,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再添异彩,为祖国文学事业发展呈现出满满的正能量!
丰台区作家协会 供稿 2024年9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