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高地”施工纪事
作者:张文平
1986年3月间,工兵十四团,奉中央军委之命,由青海驻地开赴云南前线,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经过铁路运输和摩托化开进,日夜兼程,于4月初到达指定地域。到达战区后,我们修理所随团部驻守在磨山地区。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们主要执行车辆维修任务,同时,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加工钢筋预制件,供“前沿高地”的施工工地使用。8月中旬,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为了加快前沿阵地的坑道施工进度,修理所命令:陈朝红、张银明、贺尊利、杜春晓、杨根贵和我(张文平)等6人,组成施工援助小组,配属9连参加“前沿高地”坑道的施工任务。
我们经过简单准备,于8月31日上午,在我们3班班长陈朝红带领下,乘汽车赶赴9连驻地--曼棍。
曼棍,地处我国云南省麻栗坡县西南,靠近中越边境,原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边陲小村落,后来因中越边境发生的那场“老山之战”,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这里有一处天然岩石溶洞,就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曼棍洞”!溶洞内的面积非常大,当时,驻扎有我军的一个野战师师部和直属部门,还有一个战地医疗所,由此可以想象出“曼棍洞”的面积之大!
在一处“U”字型的山沟里,驻守着我部9连。我们小组在靠近连部左侧的空地,设置好帐篷,安置好行军床,收拾妥当。9连连长赵松华过来看望我们,简单布置了工作任务,讲了施工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的老乡,连部通讯员贾宝堂也跟着过来,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并讲了一些周边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情况。
据他介绍:由于这里驻扎着我军的师指挥所、炮兵指挥所等重要军事机构,所以,越军方面经常派遣特工人员偷偷潜入进行侦查。因此,遭到越军炮火袭击的情况也比较频繁。平时,如果突然听到急促的哨声时,要及时躲进就近的“猫耳洞”等设施,注意防炮,炮弹的杀伤面积很大,有的弹片能够飞出几十米还具有杀伤力;连队住的这里没有村子,我们和当地的老百姓交往很少,所以,对于是老百姓还是越军特工人员的身份很难区分,应避免单人外出;由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差,老百姓都很穷,尤其是粮食特别缺少,所以,炊事班经常会在深夜被在这里的老乡“光顾”,这里地处边境前沿,这些年战事频繁,老百姓家中藏有枪支弹药是很正常的,要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附近的山上,不能随便去,山上茅草茂密,随处都有可能设有地雷,而且不易发现,9连的一位战友就是意外触雷牺牲的。另外,就是这里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吃水用水比较困难,全都靠汽车到远处去拉,平时要注意节约用水。
施工高地,地处我国与越南边境的“咽喉”位置,东依老山山脉,西临盘龙江,是我方天保边境口岸附近的一处制高点,是扼守着“老山战区”中越边境线上唯一的一条入境公路,地理位置特别重要。“锁一江天险,扼两山咽喉”(“一江”是指盘龙江,“两山”是指老山和八里河东山)所述的就是前沿高地的重要性所在!
该高地属石质山体,坑道设计长度154米,由于山体石质坚硬,要靠风钻打眼,装填炸药进行爆破,才能掘进,所以施工进度很慢。当天傍晚,我们就乘车来到“高地”坑道的工地,在9连战友马想来同志的带领下,携带工具,推着小推车由一号坑道口进入坑道。第一次走进坑道的时候,我们都难免有些紧张,抬头望着头顶上那一块块“龇牙咧嘴”的岩石,像时刻都有掉下来的可能,内心十分紧张。我们一边左顾右盼四下张望,一边深一脚、浅一脚踩着脚下的“汤汤水水”,一步一步来到坑道深处的作业现场。
作业面是9连的战友们在早些时候就爆破完毕,坑道顶部的危石也经过处理,此时,硝烟已经散尽,在昏暗的灯光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小山似的一堆石渣。马想来同志说:“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坑道内作业面爆破下来的石渣,用小推车全部清理出去,什么时候清完,什么时候下工!”我们随即脱掉外面的衣服开始作业。
当时我们的作业场景:头戴钢盔(后来改成柳条编制的“安全帽”),光着膀子,脖子搭条毛巾,下身只穿条短裤,穿一双半高的雨鞋,用铁锹, -锹一锹地把石渣装上小推车,大块的用手抱到车上,然后往洞口外面推,推的时候,要一个人在前面拉,两三个人在后面推。因为坑道里面低,一号坑口地势较高,而且,坑道里的路面又坑洼不平,所以,每推一趟都很艰难。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我年小体弱,铲不动石渣,影响装车进度。于是,我就跟着小推车,在后面加劲推。推车的时候,由于是重车,加上一路又都是上坡,遇到有坑洼的地点,我们要靠双手扳着车轮的辐条才能走动。当时坑道还没有贯通,坑道里通风不好,因此,在里面干活异常闷热,我们一路推着车,汗水不停地流一路。因为一般都是晚上作业,到坑道外面后又很凉,我们就这样“一会热,一会凉”的反复着…
半夜时分,连队给我们送来了夜餐:炒菜、罐头、馒头和稠稠的大米绿豆稀饭。刚开始,我们还不习惯吃夜餐,几天下来就习惯了!有时候赶得巧,夜餐送来的时候,我们的作业任务也刚刚完成。于是,我们就赶紧匆忙地吃完饭,乘着送饭的汽车很快就返回驻地。而有的时候,赶得不巧,夜餐送来的时候,剩余的作业任务还有很多,吃完饭后,我们就得继续接着干活。而这种时候,汽车驾驶员就和炊事班的同志一起开车回去睡觉了,结果往往是睡过了头,忘记了接我们下班。我们有时在半夜三四点的时候完成了作业任务,等不及汽车来接我们,就选择步行返回驻地。
从高地到曼棍驻地,大约有五公里左右的路程。夜半三更,我们一行七人,沿着曼棍至船头的这条简易砂石战备路,一路摸黑往回走。路的右侧是哗啦啦流往越南境内的盘龙江,左侧则是两米多高,深不可测的杂茅草,四周一片漆黑,行走在这样的夜晚,又是在靠近中越边境线的阵地前沿,我们的内心处境是可想而知的。大家一边走路,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发情况。偶尔有一两只被我们惊醒的鸟儿,从附近突然飞起,大家都不由得虚惊一场。
当时我们小组7个人,只配备了一支冲锋枪,由于没有携带子弹袋,所以,只有随枪的不足三十发一匣子弹。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分成三组:前面由我和张银民两人探路,中间班长他们三人拿着冲锋枪,子弹上膛,打开保险,后面两个人跟进,相互间拉开十米左右的距离。尽管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但由于公路紧靠近江边,哗哗的水流声影响我们的听觉,所以,我们一路上保持沉默,不断加快行走的步伐,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等回到驻地的时候,我们身上的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于是,我们就简单洗一洗,抓紧时间休息,等头一挨到枕头,立刻就都进入了梦乡。
曼棍驻地,属亚热带丛林地带,山高林密,靠近战区前沿,交通非常不便,所以,部队的后勤保障受到很大程度限制。新鲜蔬菜供应较少,罐头便成了我们每餐桌上的“主菜”。当时配备的罐头种类倒是有很多,仅咸菜就有十多种,还有肉类、蛋类、水果的罐头。甚至还有套餐式的罐头,就是一箱里有六种、八种等不同的罐头,方便一线战友们过节时食用。由于我们是施工单位,执行倒班制作业,常常有夜班,所以,享受一日四餐!但是,由于我们常常是凌晨回来,睡觉比吃饭更重要,所以,早餐很少去吃。
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每当连队开饭时,有一种铁桶装的“红烧牛肉”罐头,炊事班的战友总要先放在笼上加热了,才让我们拿着碟子去领,刚开始我们很奇怪,还以为是怕我们吃了凉牛肉罐头,会“闹肚子”呢!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这种罐头里面有“肉芽”!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演示”后,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志就都不吃这种罐头了。
在坑道内进行施工作业,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有一次,我们正在低头装车,突然坑道顶部发生一些坠落,好在没有砸着我们,只是飞溅起的一块小石子划破了我的左侧小腿,当时看来仅仅是一点皮外伤,也就没有怎么在意。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伤口,后来竟然持续感染,一直溃烂
到了我的小腿骨头上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伤口,却给我的左腿上留下了一块永久的疤痕。后来,经过和其他几位战友交流,我发现:在许多参加过高地坑道施工的人员中,基本上都会留有一两块这样的伤痕。于是,我就猜想:这种伤口的感染,可能和坑道内的空气有关!
“国庆节”前夕,工程施工接近了尾声。10月1日清晨,我们吃过早饭在班长陈朝红带领下,我、张银明、杨根贵,我们一行四人,带了一部相机,轻装自曼棍,经金竹坪丫口、那谢等地,向“老山主峰”方向徒步行进。我们利用施工繁忙的工作之余,趁机领略一下“老山主峰”的胜景。由于是要去我们向往已久的“老山主峰”了,所以,大家都显得很兴奋。虽然是金秋十月,但是这里依然是绿意盎然,沿途设有许多我军的阵地,所遇到的都是军人和民兵,老百姓的村寨很少,这也算是边陲一种奇特的现状吧!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赶到了1营2连驻地--小坪寨。我们班的战友汤战英同志得知我们到来,特意从配属8连施工驻地下垮土赶来,开车送我们上“老山主峰”
当时“老山主峰”已被我军收复两年多了,阵地的表面工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当前石头砌成的表面工事,是我部3连官兵几个月辛苦的成果!我部8连在“老山主峰”主坑道的施工也即将完工,我军从地上到地下,已经构筑好了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我们为此而欣慰。踏上由3连战友用石头砌成的台阶,穿过覆盖有波纹钢和伪装网的表面阵地通道,我们看到了“老山主峰”的大理石石碑,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一会儿围着纪念碑不停地拍照,抚摸着碑身和“老山主峰”几个大字,一会儿围着我军收复“老山主峰”时,缴获的“越军高射机枪”看个没够!
随后,战友们带领我们查看了主峰的其他战斗工事,近距离观看了中越国境线和附近越军的一些阵地情况。看看时间不早了,还要赶几十里的山路,我们大家一起在镌刻有“国门盘龙,雄关卧虎”的交通工事入口处,拍了一张合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山主峰”。
高地坑道贯通后,我们小组于10月5日收拾行装离开曼棍,撤回磨山营区。尽管参加施工只有短短的一个月零五天,但是它却给我的军旅生涯中,
留下了一段十分珍贵的回忆。
1986年10月1日老山留念
为了高地国防工程的顺利完工,我们付出了汗水,也换来了收获。临行前,9连连首长特意决定:给我们施工小组人员一个连嘉奖的名额!结果,大家一致表决通过,把这个嘉奖名额给了我!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9连的唐指导员,在坑道的施工现场,给我们拍下一张珍贵的纪念照片!
转眼间,离开军营二十多年了,可我时常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坑道施工的经历,非常怀念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非常想念一起战斗生活过的战友们!虽然,在十四团几十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己只是随波逐流的一滴水,但我永远怀念我们这个光荣的团队--永远的工兵十四团!
(作者为原修理连副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