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堡集的兴起
从西汉以来,以石门坊为代表的下片一直是汤峪川的发展中心。同治元年回乱,回民烧毁了石门镇的作坊,货栈等,集市随后转移到魏寨,汤峪川下片开始衰落,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开始向上片转移,而民国彻底完成了这个转变。
首先,从晚清到民国之间,高堡逐渐形成了新的集市。
嘉庆《蓝田县志》记载的蓝田集镇有普化寨、屏峰、堠子镇、焦戴镇、蓝桥、新店、前卫、吴村庙、石门镇、鸡子镇(鸡家湾)、洩湖镇、新街镇等,并不包含高堡。
然而刊行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牛兆镰《蓝田县志》列举的蓝田集镇有普化、屏峰、许家庙,堠子镇、灞源镇(嘉庆三年立)、蓝桥、葛牌,玉川、焦岱、高堡、鹿走(吴村庙)、田威、孟村、洩湖镇、新街、金山、华胥(民国22年立)。其中有高堡而无石门。这说明高堡集是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正因为它形成的时间晚,它的赶集日选在一、四、七,和魏寨的二、五、八和焦岱的三、六、九的赶集日子错开。
同石门同时利用骡驮成为大宗物品的集散地不同,高堡主要属于由周围农户和小商贩参与的传统集市,主要是为了满足乡村消费者需要。传统市集的典型分布。在选择地点时,既要考虑交通的便捷,又要考虑使四乡的村民都能在一日之内来回。因此,传统市镇要均匀规则地分布于广大乡间。这样,在石门的集市消失后,在高堡出现新的集市,是必然的。
从地理位置上说,高堡几乎处于石门谷和汤峪川的中间地带,既便于汤峪河里的农户出山用山货来交换日用品,又利于汤峪川和皇甫川甚至焦岱川的农户前来交易。参与市场交易的有山里的桐油、药材、核桃、板栗、竹子、竹制品、木材、木炭;山外的棉布、棉花、食盐、生活日用品、牲畜、木制品等等。
从交通上说,解放以前,长沟村大财主李家把女儿嫁到了骆驼岭财主张家,为了女儿回娘家方便,买沿途百姓的地,在塬上开了一条骆驼岭到长安区魏寨乡长沟村横穿风凉原的三米宽,十五里长的草路,皇甫川各村的人,可以通过这条路从驼驼岭穿过陡沟去高堡交易,而姚林二寨和东山各自然村的居民也可以从骆驼岭去高堡。
1936年,中华民国陕西省政府修筑了西京风景路,从西安洒金桥通往塘子口。从田家村和渠庆村之间穿赿八里原,更加便利了汤峪川各村和皇甫川下片的农户前去交易。高堡村集市逐渐兴旺。
在集市发展过程中,各种手工业铺面、作坊也逐渐出现。南头有张家粉坊(做粉条)、高家醋坊;北头有染坊、油坊;街道中间有木匠铺、铁匠铺、杂货铺和刘家手工挂面。
二、塘子街的出现
唐代发现汤峪温泉后,唐王室官方赐名"大兴汤院",闻名一时。由于地处汤峪河口,因为山洪瀑发,浴房屡毁屡修。明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汤峪川的生气逐渐恢复,于是在天复年间,官方修复了一次。但这时它作为进"蓝田八景"的地位还不巩固(因为蓝田八景的内容还没有完全确定)。由李东、李进思父子编撰的隆庆《蓝田县志》中,只收录了《辋川烟雨》《灞水环清》《鹿原秋霁》《玉峰并秀》4首署名诗。
清雍正年间李元升主撰的《蓝田县志》中,又增加了《秦岭云横》《蓝桥仙窟》《石门汤泉》《绣岭春芳》4首诗。这说明,石门汤泉逐渐兴旺,地位上升。
正因为如此,石门汤泉的修复速度也在加快。道光十九年,邑人张茂勋捐资重修。光绪三十年,知县周之济又重修,并刊明儒陈作霖洗病时日於碑(《温泉洗病时辰碑》)
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关,汤泉滨河,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沼泽连片,这里是没有村子的。人们只能住在西沟一带的高地上。光绪年间,记载了"汤峪口"的村子,就是今塘子街的前身。
如上图所示,现在塘子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位于海拔710米到690米的范围内。而老塘子村,则位于汤峪河以西海拔710米到700米的范围内,即塘子正街以西的高处。
塘子街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牛兆镰民国《蓝田县志》中。

从图中看,明清以来的石门汤泉是在下图中汤峪河西,塘子正街以东,小河东路以南部分,离现汤峪温泉洗浴中心不远。部分区域位于海拔700到690米之间,是低洼区域。
汤泉对面,塘子街以西,有清代知县王师瑗在乾隆年间所刻"大兴汤院"四个大字的御碑。建国后移入南边的汤峪疗养院。
之所以牛志中会出现塘子街,是因为光绪三十年《温泉洗病时辰碑》竖立以后,洗病者络绎不绝,逐渐热闹起来,这条街道开始出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应对时局,巩固后方,国民政府着手开始战时临时首都的建设。1932年3月5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委派张继等专员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并于当年4月17日开始办公, 陕西省加强了对汤峪温泉的建设,在1936年建设西京风景路,同塘子街道对通的。
同时在西沟建成了伤兵疗养院。实际上就是为国民政府迁至西安后在汤峪疗修养作准备。这条街道相对更热闹一奌。
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建新屋三座十一间,以澡塘三间为民众浴池,以五花塘两间为军人浴池,以官塘两间为妇女浴池。其余设为单间,洗浴者购票。
但塘子街的完全建成,那是以后共和国时期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