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
一一在工兵十四团战友会2014年太原年会上的讲话
作者:王友德
1985年8月10号,我们团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配属47军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接到命令后,部队随即投入临战训练,到1986年3月20日开进,分乘5个专列到云南昆明市,又经过5天的摩托化行军,3月31日直接进入老山阵地。
当时前线以盘龙江为界分东线、西线。东线由61师防御,西线由 139师防御,西线为主要作战方面,即老山地区的防御作战。我们团担负了整个战区130余公里中89公里的道路保障,同时担负了筑阵任务。筑阵任务中打了两条坑道和两个屯兵短洞,构筑了钢筋砼观察所和浆砌块石堑交通壕。
我们团在担负整个西线战区的工程保障任务期间,充分体现了我们十四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训练有素和优良作风的、有战斗力的团队。我们参战的1072名官兵,3个营,13个连队,携带62台大型装备,87辆运输车,参加工程保障任务,应该说,所有参战官兵都很努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期间两次受到成都军区前指和总参的通报表彰:一次是6连架设盘龙江装配式公路钢桥。盘龙江是连接东西线交通的唯一桥梁,被洪水冲垮后,造成东西线交通瘫痪。就在“八一”那天,我们6连在敌人的炮火下面经过一天的艰苦奋战,架设了42米的装配式公路钢桥。这个架桥条件是很差的,我们搞桥梁的同志都知道,应该说架桥点岸滩的垂直距离必须保证有河宽的三分之二长度才能把桥推上去,但是由于地形限制,上面是盘山公路没有办法,用挖掘机再挖,也只能挖出13米长度。好在河中有一个桥墩可以利用,当时河水流速达第秒10米多,湍流很急,在这样危险的地方,确保安全,仅用一天时间就把桥架通了,确实体现出了我们十四团的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优良作风,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成都军区前指在战区给予通电表彰;第二次是在7月24日在老山前线发生罕见特大洪灾,日降雨量达到240多毫米,全线道路基本冲垮。我们十四团的干部战士,人自为战,机自为战,分散在各个点上,没有粮食吃,就在附近挖老乡种的土豆,用柴油烧着吃。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13个昼夜奋战,把道路抢通了。这中间情况,今天也来参加会议的当时1营营长林绍玉和教导员刘洪升,他们都亲身经历,1营营长林绍玉同志还立了二等功,说明我们十四团的干部战士表现是很好的。
在前线,我感触最深的是,官兵关系前所未有的融洽,互相爱护,互相关心。有时我们要到前沿去,怕踩到地雷,我们的战士都抢在前面走,把危险留给自己。在这一点上,使我非常感动。
在这里也要说一下的是,也是非常痛心的,是有6位战友牺牲在前线了,把生命贡献在南疆,特别是2连的志愿兵,1975年入伍,王选民同志,他们一个班在轻钢工事里,由于发洪水山体塌方,把工事掩埋导致了4名战友牺牲。我们十四团对牺牲的战友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慰问、安抚,我们不能忘记,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我们在前线承担工程保障任务期间。成都军区首长对我团十分关心,当时前指司令员廖锡龙、前指参谋长徐泽俊同志经常到团里来,指导我们工作,解决一些问题。在全团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于1987年3月30日将工程移交给北京军区工兵团,撤离阵地。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前线打仗、作战经费以前部队都是报账制,从我们团开始,实行预算承包,我们的干部战士努力奋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节余了400余万元资金。1987年4月20日返回民和营区,立即投入了教育训练,投入了大规范的营房建设。通过3年的改造,我们下营房3个营,加直属队全部改造成楼房,包括猪圈、厕所、机车库、洗澡堂全部改造了,投入了1100余万元,军区投款590万,我们自筹540余万元,3个营加直接队全部住上了楼房。原驻西宁的1营、在民和东垣的4营全部住到下营房来了。
应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力更生,十四团建设面貌大变,为干部战士创造了很好的学习、训练、生活环境。在十四团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念,或者说是我人生中比较辉煌的时期,是终身难忘的永不磨灭的记忆。我相信同志们对十四团的经历也是终身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