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何方
编辑:杨建松

清朝道光后期(1845~1850年),贵州的社会秩序渐渐由治变乱,不久在独山县就爆发了杨元保带领布依族人举行的武装起义,虽然参加这场起义的人只有几千、持续的时间也只有几月,但产生的影响却极其巨大。史载:贵州各地“闻风起事者”五十四起。清廷调集川湘桂滇黔五省兵力,先后经历二十年,花费白银上亿两才给镇压下去[1]。

却说在独山县东120千米处下江厅[2]有户比较殷实的手艺人家,由于受社会动荡的影响家产尽失。为了逃命,他一家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才好不容易到达汉阳(今蔡甸),可是刚刚落脚就遭遇攻打城池(1852年12月)的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拉锯,由于李家口音不对,家主险遭清军百户手刃,要不是乡贤王家出面担保早就身首异处。为了报救命大恩,家主决定改“李”姓“王”,而且择地居邻。

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败走后江城的社会秩序慢慢得以恢复,但已经改为王姓的“老李家”却因土窄地薄实在难以糊口,只得告别恩公含泪南渡,希冀能找到一块更适合自家发展的地方。又经过好几个月的艰难选择,终于在梁子湖南的小山下,埋入了奠基的第一块大青石……
第二年春,古镇龙泉破落张家的一位汉子也携家带口迁到这里,挨着王家住了下来。
日子虽然清苦,但两家却很和睦。
第三年冬至,罡风如刀,鹅毛乱舞,屋檐下的冰凌盈尺,王家主出门看天,突然踩着一具尸体,他猛地一惊,忙低头细看,又是一具!大惊失色的他连声高呼:“他张叔哟,快来,快出来,不得了啊!”
听到王伯的急呼,张叔披着棉袄冲了出来,问明缘由即伸手探脉,这才发现倒下的一男一女还未完全冻僵,虽然鼻息幽细但尚可救。两人一搭手,将他们抬进了屋内。
却说这王伯年青时在贵州喝过一点墨水,对岐黄之术也略知一二,当下交代内子赶快熬制姜汤,又叫来张家弟妹,分别抓雪搓揉两位冻僵的男女……一多时辰后,捡回性命的遇难者才睁开了眼睛,再次喝下一点姜汤后神志也逐渐回复。
听完了两个河南口音的叙述,才知道他们夫妻来自信阳,因到咸宁双溪寻亲不遇而迷路至此。获救的男子在手脚能动之后急忙翻身下床,对着王张二位,推金山、倒玉柱,大礼拜谢再生之恩。
王伯连忙一把扶起,问明姓氏后说:“巧哩,我也姓王,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本家,本家,不客气。”
张叔问清他的生庚八字后也说:“还真巧,我比你整整大两岁!”
雪天留人,人更留客,河南王姓夫妇一时走不了,就在王伯家暂住了下来,待到雪化路开该告别之时,王伯难舍地对他说:“兄弟啊,走哪里去哟,留下,就在这里垦土挖山,也可以生存下去的,只要你们吃得苦!”
妻子望了丈夫一眼:“当家的,哪里生土和不熟?不如听大哥的吧。”
小王一使眼色,让妻请来嫂夫人,然而两口子一起跪下,再次叩谢王伯大恩。
从此,附近的乡民都知道这里有了烟火,称之为“三家湾”。
三家湾人像一家一样和睦,且都尊王伯为长。
却说此湾东南有个稍大的村落,因为民宅都挨挨挤挤建在畈上,而且村人分属八姓,他们称自己的湾子为“八姓畈”,后来一位塾师到此招生,闲谈时说:“贵湾取名‘八姓畈’不如叫‘八大家’,说不定将来这里还能出几个秀才、举人,使贵姓发达哩。”湾老罗员外觉得先生说得有理,不仅当场就把湾名改成“八大家”,而且动员了四五个适龄儿童到先生那里拜了孔圣人。
三家湾的王伯听说后,主动去拜访了八大家的罗员外,就在树荫下喝茶的时候问起了身世。湾老说:“你与王家并非血亲,用不着等到三代才能认祖归宗,你离开了当地,子孙就可以回归李姓了。至于汉阳王家的恩情记在心里,择时再去拜望也不失大义。”
王伯也觉得罗员外的话有理,回家后即将孙儿王福兴的名字改为“李复兴”,寄意李家在孙儿这辈复兴祖业,百代不坠。就因这一改,三家湾即成李、张、王三姓家园。
光阴荏苒,转眼就是两纪,当李复兴开始当家时果然不同。可能是因这几家祖上都有过“殷实”的经历,以及致殷的经验,所以同治八年(1869年)后在李复兴的带领下于农闲时都念起了生意经,为了避开内卷,李家打豆腐、张家的茶馆带炸麻花(勤坊)、王家则开起了榨坊,一时间闹得风生水起,附近村民常来打货挑售他村,这样“三家湾”一下子华丽改版成了四下尽知的“三家店”,新确立的地标还被里正上报给了江夏县丞。
这是不是早期的“企业联盟”?不知道,但李复兴的创新思维却是有目共睹的,这不,那天他去南家河进石膏,发现几个洋人围着一担黄豆咿哩哇啦说个不断。他心里顿时起疑,莫不是这豆上有生意?
回来后他与妻子略作商量,就用小船载了三担黄豆,从南家河进汤逊湖、上巡司河一直去了汉阳门。虽然去来花了三天,但这500斤黄豆却卖出了比平日高出两倍的好价钱,更为重要的是他闯出了一条新航道,为三家店日后的发展找到了蹊径。
忙时务农,闲日经商。这样惬意的日子过了十几年,三家店也完成了原始积累,李张王三家门楣都已光耀,就连南家河也被拉动而逆袭成了东湖街。没想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巡司河上修起了一座武泰闸,先前的航道一下子给卡断了,东湖街的人气顿减,商机纷纷流向“三家店”。来的人多了,小湾迅速膨胀为一街两巷(八大家巷、箢篼巷),这里不仅土生出了布店、杂货铺、烟铺、香铺、文具铺、纸马铺、药铺……就连纸坊、武昌一些小有名气的老字号,诸如吴永茂、福德恒、袁顺恒、义顺章、德和祥、田玉恒、张恒斋、老先生、罗永发、春生堂、刘新泰……也来此租房置屋,开办分号,茶馆、酒庄、大戏院、庵庙、公宝场……见有钱可赚也纷纷入驻兴业。

李家的确复兴了,后院里常常传出悦耳的读书声,但李复兴却老了。老了的李复兴脸上满是知足,他常常告诫子孙:“无识难走远,不读富不长”。
子孙们把他的教诲当着圭臬,长子巨桥因书出众,被人敬为“精典先生”做了塾师,三子静安继承家业,务本经商,三个女儿也都各嫁嘉婿,口碑均丰。唯有次子晴川处格独高:亦商亦儒外带行医。民国二十五年已入不惑的晴川终于喜得一子,因自己崇雅尚廉,所以寄志后辈,遂为儿取名“清泉”,日夜教诲,嘱其报国。
儿子刚满4岁即被送入伯父堂前启蒙。这小家伙见书即喜,长读不辍,以至于伯父感叹:“泉儿可教,奈何老朽力竭难致!”
15岁那年已在当地崭露头角的清泉,只因家庭被划地主随之被舆情冷落。
日后何去何从?
1951年正月才半,乡人口里的大干部张连启(区委书记)找到了他,问他想不想学医?
“想,到哪里学?”他脱口而出。
“武昌,敢不敢去?”
“敢。”
第三天,他就拿着介绍信参加了省办护士班。半年后提前分配到了随县。
来到革命老区的他以院为家,兢兢业业,把病友当亲人,敬医护为事业,表现格外抢眼,15个月后就被评为随县特等劳模,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八路出身的院长对他说:“小李啊,出身不由人但路可自选。你可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哩!”
他连忙抬头对视:怎么和我爷(父亲)讲的一样?!
立志报国的他两年后考上了湖医,又经过三年苦钻,本科毕业后的被留任本校一院。
那时,以医疗、种植为特色的新中国外交正如火如荼。1965年,德艺双馨的李清泉被选进赴阿尔及利亚的援外医疗队。在非洲北部的这个国家,他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不仅施医细疗,而且精研深究,回国后即成医院骨干,1976年被擢为科主任、副院长;1989年就挑起了湖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的重担,之后还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推为中国健康长寿研究中心主任[3]。

记得当年离别阿尔及利亚时,一位老人拉着他问:“孩子,你家在哪座城?”
“爷爷,我家也是农村,她叫‘三家店’。”
“三家店!”
“嗯。”他笑着回答,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句话竟然将一个清晰的地标植入了非洲的记忆,以至于多年后阿尔及利亚的参赞还在打听三家店在哪里!
2024.7.13
注:
[1]杨路塔.王囊仙与杨元保起义比较研究[J].布依学研究.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黄树贤总主编;丁治学本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贵州省卷 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1715-1716.
[3]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办事处.五里界街志[M].武汉出版社.2022.4:126.

作者简介:彭敦运,武汉市江夏区人。华中师范学院毕业生。曾为武昌县第一中学教师、江夏区教科所科研员。

播诵:何方,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湖北省十佳节目主持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老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传电影与电视学院特聘表演专业台词教授。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专栏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三千多万,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