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垸,在旧中国的洞庭湖区,几乎年年发生,湖区人民备受磨难,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解放前夕,一场洪水冲垮了“双合垸”(现沅江市小波镇境内)。洪水过后,溃垸处露出一个巨大的圆形湖泊。人们称它“月亮湖”。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号召当地民众兴修水利,防洪抗灾。每年冬季对防洪大堤加高、加固。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再没有过溃垸发生。而浩大的月亮湖也就成了天然水库。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月亮湖所属地“西合村”在湖边建了一座电力排灌站。每逢春雨绵绵,连月不开,它便是蓄水库;若是天和景明,连日干旱,它便是供水池。它肩负灌溉全村一千多亩农田的重任。确保全村旱涝无忧。
湖水总是那么明净、通透,深不见底。平静的湖面微波粼粼。湖畔水草繁茂,湖中各种鱼鳖极为丰富。各种野禽,如野鹅、野鸭、鹭鸶及一些不知名的水鸟在此繁衍,生生不息。
湖无莲,有“好事者”携而投之。当年成小片,次年一大片。蔓延,蔓延,再蔓延。多年后,湖的浅水区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大红的,粉红的,洁白的,靛蓝的,还有并蒂的,甚是爱人。“含翠紫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正是这里的写照。
各色荷花在一张张碧玉般的荷叶映衬下犹如一副极美画卷。被轻柔的雨丝沐浴后的荷池又是另一番景象:朵朵荷花,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一尘不染,显得格外清秀、雅洁、妩媚。微风轻抚荷叶,水珠滚动,晶莹剔透。真可谓“香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夏夜的月亮湖上明月当空,清辉脉脉,雾气朦胧,坐在树下乘凉的村民释放一天劳作后的疲倦,甚是惬意。听着树上的鸣蝉和池中青蛙美丽动人的奏鸣曲。
让人想起南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美诗句。
月亮湖的莲藕由于“野生”,没人管制,每至夏末,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三五成群下湖摘莲蓬,采菱角。也有摸河蚌鱼虾的。而到了冬季,湖水干涸,挖藕的队伍忙得不亦乐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藕,极受欢迎:既可充饥,又可零食,还可以解渴。
1958年,政府号召植树造林,社员们在湖的四周栽种了各种各样的树,尤以柳树居多。没过几年,绿树成荫,每到春夏,垂柳婆娑,而为数不多的水杉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格外抢眼。更有几蓬楠竹点缀其间。没想成了村里一道靓丽风景。劳作累了,在树荫下休息片刻,丝丝凉风携着幽幽荷香迎面拂来,沁人心脾。慢慢地,慢慢地,靠近湖边的房子也越来越多了。夏天的晚上,人们把凉板搬到树下乘凉,听知了清唱,青蛙和鸣。
济南大明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誉,村里的月亮湖也是:三面荷花千树柳,万亩稻田满湖香。
也不知什么时候,村里暗暗传播着一个神秘故事。说得活灵活现:月亮湖来了一位“荷花仙子”。身着粉色长裙,一条过膝的长辫,手捧一朵白色莲花。
仙子难现真身。唯有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子时三刻,年满十八而又未婚的男子趴在地上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方能看到。真是苦了几多少男!蚊虫叮咬不敢动,汗流浃背两眼盯。有位年长者戏之:只为一窥仙子貌,何惧苦苦趴粪坑。谁不想一睹仙子芳容?又有谁见过这位美丽的荷花仙子?
但村里的老人深信:解放以来,全村无灾无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托荷花仙子庇佑。改革开放后为建新村部,湖岸竹木戕伐殆尽,只剩下那光秃秃的树墩作为历史的见证。
后来,村里一位“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了的,以前的“地主”的后代斥资在村部旁边修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庙--荷仙庙。说是荷花仙子保佑他发了财,建庙以示谢恩。内供一尊用香樟雕刻的仙女像:长袂飘飘,笑容可掬,手捧一枝含苞待放的并蒂莲。堂壁正中竖着一块大理石,上刻一首赞美荷花仙子的诗:
眼含秋水,远胜西子貌;
流风回雪,贵妃难自容。
霞姿月韵,岂堪凡人比!
韵致翩翩,含烟杨柳春。
纤手播福址,年年五谷丰。
庙门挂木扁:
但有真情思仙女,
定得佳期入梦来。
小庙落成之初,香火甚旺。随着农事衰落,村民日渐减少,而今已是门可罗雀了。
月亮湖,你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目睹了新中国七十五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西合村这片热土每一个阶段的历史沧桑: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直至今天人口骤降,农田大面积荒废的兴衰过程。无论世道如何多变,你总是那么安详地、静静地陪伴着与你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村民。
写于2024年国庆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