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长街 古韵悠长
文/刘孟领在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古城,要说哪条古街道最长,还得是南北长街。这条历史悠久的古街,不仅传承着邢台文化历史记忆,还以其独特的生机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探访。
长街以光明街为界限,南北一分为二,分为南长街和北长街。其中南长街全长600米,宽6米;而北长街全长900米,宽也是6米。石板铺路,法桐婆娑,门店满街,古香古色,1500米长的长街,从前尽是高官富户住所和平民百姓住宅。可别小看这南北长1.5公里的长街,它在4.7平方公里的邢州古城范围内,发挥着冀南重镇中轴线上难以估量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南长街,北长街,南北长街通南北”的公认局面,人们耳熟能详,就连大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曾经过此路,留下足迹。
100多年前,八国联军无理取闹窜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吓得慈禧太后仓惶出逃于西安。大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事后的第二年,她率部由西安启驾,一路经临潼、函谷、开封、郑州、彰德(今安阳)、磁州(今磁县)、邯郸、临洺关,于十月下旬驻跸邢台(顺德府)府衙。袁世凯为迎接太后,离京至邢,把长街黄土铺路,清水洒街,家家植花,户户张灯,将顺德府辟为行宫,安排太后休息。同时,油漆粉刷了清风楼和东城门楼,焕然一新。
历史上不仅慈禧太后走过长街,就是乾隆皇帝也走过这条路。乾隆帝夸奖邢台:“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还有康熙帝也曾走过此路,因此,人们称其为御路。
邢台御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古邢台,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台地,山清水秀;东部古有黄河,连大陆泽;南有古湡水和老漳河,水源丰富;北有古冯水,自西流东,适宜人类活动居住,繁衍生息。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使邢台处于一条天然的地域通道上,成为南北
交通的一个要塞。秦始皇东巡,沙丘平台事件就是例证。十六国时期、隋唐宋时期,从西安到北京,邢州都是必经之路。至明清,道路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路网建设已是四通八达,但这条御路仍没有改变。
建立在古御路上的邢州古城,特别是明清朝代,城市经济达到了繁荣鼎盛时期。邢州古城利用这条古御路中轴线,从古城的北关入城,沿北长街、南长街,右转经东门里,至清风楼后左转向南,再沿府前南街出瓮城,经“好南关”的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由南寨门出城,过五里铺、康庄铺、十里铺南下,然后直达西安。3.1公里长的邢台中轴线古御路,沿街两侧尽是古店铺、古民居,交易红红火火,经济稳步发展,无形之中古御路成了邢台古城的历史文脉。这条文脉至今保存完好。
有史记载,古御路上的城市管理有条不紊。在汉唐时期,“里坊制”大为时兴,它不仅是一种城市规章制度,还是一种城市管理方法。在当时,里坊之间建有高墙并开有坊门或里门,“昏而闭,五更而启”。城中的市场,有特定的营业时间,上午“击鼓”开市,下午“击钲”收市,只有在此时间段人们才能去市场买东西。
岁月如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光荏苒。
近年来,邢台市委、市政府本着以城塑形、以文塑魂、以业塑神理念,“以文兴城”,开创邢台的美好明天;“城以文兴”,彰显邢台的生动过往。
你看,南长街、北长街面貌焕然一新。在对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针对店铺门窗损坏、样式老旧、屋面失修等问题,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更新墙面,检修屋顶漏雨、局郭更换檐飞,修复门窗等轻度改造,面目一新,体现了工匠师傅们的“微更新”“织补“绣花”等技艺,保护和延续整体格局,还原邢州历史风貌,还原城市市井生活,还原地方人文特色业态。
你看,南北长街蝶变亮丽,守文化古韵,焕老城新颜。大街两侧的墙壁上涂鸦彩绘,成了年轻人打卡网红地,呈现出现代生活的浪漫活力。襄都区、古城办、长街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结合门店经营实际,选取爱国、卡通、红色教育等10余种主题图案,采用环保颜料,惟妙惟肖地巧妙插图,将昔日略显沉寂的老长街装扮的生机勃勃,华丽转身,古街市增加了旺盛烟火气、人情味。
你看,“南长街,北长街,南北长街通南北;东门里,西门里,东西门里买东西”。这里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一个美食的天地。熙熙攘攘,商户云集,生意兴隆,勃勃生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玩具杂货,新鲜亮丽、价格优惠的各种水果,日不暇接、老少皆宜的日常用品,任挑任选、保你满意的时令蔬菜,使人们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幸福,看见了市场繁荣的热闹场景,门店播放的《穿过时光》悦耳动听,流动在大街上的行人气爽神清,色彩斑斓充满烟火气,古今融合处处暖春风,一条老街,一些故事,一段记忆,永驻心中。
清晨时的南北长街,时不时地有自行车、电动车缓缓穿行,很少见到大车经过。车轮和石板的摩擦声,唤醒了沉寂一夜的老街,小摊小贩的吆喝声陆续响起,沿路小吃鳞次栉比,经营门店的老板又忙活起来,人来人往的市民川流不息。晚间灯火通明,有些门店照常交易,轻音乐播放悠悠:“我偷黄昏一壶酒,夕阳还我几许愁。奈何晚霞随风去,神仙生活畅邢州”。
深藏长街的赵家院子里,前前后后十几间房子,主人说住过他们家几代人。北长街的刘家大院,门雕精致,“耕礼”和“种义”配仙鹤长颈鹿砖饰,完整美观。还有翟姓、张姓和杨姓旺族,影响广泛。据说慈禧太后驻跸邢台时,杨家不但接待了朝廷贵客,还包揽了所有的御善开销呢。
长街骨头馆,老邢台人一般都知道。这家老店,在北长街的巷子里,每天骨香四溢,人声鼎沸。虽然门店小巧、朴素、简陋,但干净、卫生、经济、实惠。在这里,你可以看到20年前手写的门牌号,可看到门口小黑板,可看到传统摆设桌凳,都承载着邢台历史的烙印。
20世纪50年代,南长街南端还立有明代吏部尚书王本固的一座功德坊,牌坊上刻“义重朝野”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只可惜文革时被毁;街上曾有个乐善好施的“小道士诊所”,免费为很多孩子理疗治病,保育儿童;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
而今,在这三丈六尺宽的长街上,我们漫步古御路,端详错落有致的门店商铺,聆听市民生活故事,古建筑与新元素有机融合,古朴文化与现代墙绘完美交织,古城历史根源与当今打卡演绎,仿佛走进了博物馆,在欣赏匠人心血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古老邢台与中华文化同步发展的生机魅力,收获到改革开放为广大民众带来的厚重实惠。
千年古御路车轮滚滚,留下了风云变幻的历史陈迹。如今的长街,仍旧烟火气十足,热闹非凡。正所谓古风今仍在,繁华犹可追,品沧海桑田,享美好生活。这真是:
南长街,北长街,
北南长街通南北。
中轴线上古城建,
华北首府真正美。
以文兴城呈古风,
城以文兴犹可追。
色彩斑斓烟火气,
古今融合熠生辉。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