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教授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实践者,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和雕塑家。他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
郑可1906年6月生于广州。1987年9月病逝于北京。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于广东、香港等地,及新加坡的雕塑家、设计师。是新中国首批重要的设计家、雕塑家、教育家、画家之一。他是现代主义设计和美术在东方的积极传播者、开拓者,长期致力于“立体造型”艺术的创作,推崇德国包豪斯学派,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及相关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包豪斯”是德国的一所崭新的艺术设计学院的简称,它成立于1919年3月21日。包豪斯的创立,开辟了设计艺术的新纪元,铺平了现代艺术向前发展的广阔道路。郑可在青年时代就接受了包豪斯的思想,是第一个把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带回中国的人。在他回国后,一直专心研究中国的工艺美术和雕塑艺术,他决心要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包豪斯道路,为此历尽艰辛,顽强奋斗。
1927年,郑可卖了家里的猪和房子,买船票远赴巴黎勤工俭学,求学于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1934年秋学成归国,任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室内装饰教授,同时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并加入李桦、吴子復、伍千里等组织的青年艺术社,活跃于广州美术界。
郑可早就创作了具有着高尚的情操与爱国主义情怀的雕塑。
1945年,他设计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记念碑及雄鹰雕塑。在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站在墓碑顶的那只雄鹰,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飞扬,一飞冲天的神气,蓄势待举,振翮盘空的飒飒雄姿……。
他创作了以抗战为主题的浮雕作品,于新加坡创作“新加坡抗战纪念碑”。
他创作了为纪念爱国将领张发奎将日军逐出广西的雕塑《光复桂南纪念碑》和《无名英雄像》等。《光复桂南纪念碑》的碑座上有两大块浮雕,一块是中国士兵在丛林里打击日寇,敌人狼狈溃逃的情景;另一块描绘战后人们重返家园、盖房种地的情景。
他创作了孙中山正面浮雕像、孙中山侧面像。创作了为纪念廖仲恺逝世七周年而作的廖氏浮雕像,还有蒋介石正面像等。1934年秋,广州大众公司将他创作的孙中山浮雕像,制成纪念章、纪念票、纪念明信片,作为庆祝孙中山六十九周年诞辰纪念的礼品。
1934年,他创作的石膏雕塑《 中国人像 》获巴黎秋季沙龙优等奖。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参加港九劳军义展,在香港为毛泽东塑有两米直径的大浮雕像,郑可是主要创作者。
1936年,郑可去法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设计后,在新加坡和香港创办实业。1950年,他回国参观后,1951年怀着满腔热情,受廖承志邀请,毅然卖掉在香港的工厂,携家眷及技师、工人、机器回北京定居。他先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后由徐悲鸿、江丰、张仃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1957年,研究成功电脉冲雕刻钢模等先进工艺。
1956年下半年,应庞薰琹邀请,郑可转入新筹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担任陶瓷美术系教授,并着手筹备金属工艺专业。
郑可是中国现代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开拓者,他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一专多能”和“通才教育”的培养,重视艺术和设计之间相互融通的实践研究,塑造和培养能掌握艺术和设计普遍性真理的“通才”。
他是现代工业设计与艺术创作跨界结合的实践者。他擅长雕塑和雕刻工艺,在绘画、室内装饰、建筑装饰、陶瓷工艺、工业造型、金属工艺以及货币铸造等领域多有突出的成就和建树。他主持了北京新侨饭店室内设计、装饰雕塑及配套陶瓷餐具设计,“建国瓷”“出国展览瓷”“八•一勋章”等的设计,以及“元帅服”“将军服”金属饰件、硬币设计等等。一九七七年应财政部邀请,为国家培养金币设计人员。郑可多年来在河北邯郸、江苏宜兴、山东淄博等地,创作了大量陶瓷工艺品。代表作有:巨幅陶瓷浮雕《女娲传说》等。他在七十七岁高龄时,去南斯拉夫参加艺术节,创作了陶雕《钟馗》和一座喷水池,南斯拉夫的报刊发表专文进行评论 。
不幸,郑可被打成“右派分子”,劳动改造了许多年。在文化革命中,他被强行送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揪斗,家里全被抄光,图书资料和早期作品几被查抄殆尽,充作“罪”证, 1967年至1969年间,被隔离到“牛棚”,进行思想改造,但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使命,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推动中国艺术与设计事业的发展,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郑可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后,成立了郑可工作室。他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在教育第一线年龄最大的教师,也是承担教学任务最多的教师。学院规定教师一学期有七周的教学,让他每星期来二、三次即可,而他一学年完成了三十九周的教学任务,每天坚持到校工作,风雨无阻,早来晚走,每天八点前来校。有时晚上还要从家里赶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八十多岁高龄的他,还坐公交车从西城到东郊去为学生上课。
他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带学生出外实习,从不享受软卧待遇,谢绝给他派车,每天步行。他不吃请,不受礼,不搞特殊化,婉言谢绝接待单位为他安排车去游览。
1987年9月22日,郑可因心脏功能衰竭,抡救无效逝世,终年81岁。
我同郑可教授相识,是由于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封来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没给郑可教授分配住房,他住在用在香港时的积蓄购买的,半个院子,只有十八平米的西房,既要居住,又要创作,条件十分困难。后来,学院新建了一批条件较好的宿舍,因认为他己有私房,没有他的份。艾青同郑可在法国时就是朋友,得知后,写信为他呼吁。当时,我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工作,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艾青的信转到我手里。读了艾青的信,了解到郑可的遭遇后,我即去他住处访问,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同有关部门协商。艾青同夫人亲自陪同我们去。郑可教授一家所住的破旧不堪的平房,狭小得连我们坐的地方都没有,艾青夫妇和我,只能站着同郑可夫妇交谈。我将情况向中央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了汇报,将艾青的信上报他们。中组部同主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轻工业部约谈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给郑可分配了一套住房,改姜了他的居住条件。
此后,我不时去看望他。他是生在广州的广东新会人,我祖藉广东南海,是广东同乡,言语相通,他夫妇同我交谈培感亲切,让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郑可教授生前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没有留下多少钱,他的女儿工资收入少,难以抚养母亲。郑可的夫人到北京后,一直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为此,他逝世后,艾青同我商量怎么办?我提议,艾青给中央组织部写信,反映郑可身后的实际困难,请求帮助,由我送交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十分重视,请轻工部人事部门负责人去商议,决定参照有关级别干部的待遇,按月给郑可夫人发生活费,使她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
郑可教授是热爱祖国,历经磨难,甘心奉献,不忘初心的爱国归侨。
他的高尚品德,令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