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手存戒尺——谈党员干部的内在修养》
摘要:本文围绕“心存敬畏、手存戒尺”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内在修养。通过引经据典、结合真实案例,阐述敬畏之心与戒尺之威在党员干部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内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引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心存敬畏、手存戒尺更是一种必备的内在修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只有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手中紧握戒尺,才能做到清正廉洁、忠诚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敬畏之心,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
1. 敬畏权力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用不好则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党员干部必须敬畏权力,明白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正如书记所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古往今来,多少贪官污吏因滥用权力而身败名裂。例如,清朝和珅,凭借手中权力大肆敛财,最终落得个抄家自尽的下场。而像包拯、海瑞等清官,他们敬畏权力,秉持公正廉洁,为百姓谋福祉,流芳百世。
2. 敬畏法律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党员干部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必须带头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只有敬畏法律,才能做到依法办事,不徇私情。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一批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被依法查处,这充分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3. 敬畏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必须敬畏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党员干部,他们心怀对人民的敬畏之情,深入基层,无私奉献,赢得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二、手存戒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1. 以党纪为戒尺
党纪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纪党规,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只有以党纪为戒尺,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对于违反党纪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2. 以道德为戒尺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不孤,必有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党员干部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重要基础。在工作和生活中,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做到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
三、心存敬畏、手存戒尺,提升党员干部内在修养的途径
1. 加强学习
学习是提升内在修养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道德修养学习,提升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 自我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对照党章党规、先进典型,查找自己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做到防微杜渐。同时,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
3. 接受监督
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正确对待监督,把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积极配合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和作风。
结语:“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手存戒尺,才能严守规矩。”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心存敬畏、手存戒尺,不断提升自身内在修养,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党员干部也应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正廉洁,坚守原则底线,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