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口溜溜出几多峰峰风物
杨宇峰
顺口溜,是念起来顺口、流畅的语句。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独的语言文化,是民间俗语丛中的一朵奇葩,涉及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蕴含着群众的智慧和感情,而且从中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知识。
顺口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就有关反映峰峰风物的一些顺口溜收录如下,与读者共享。这也是宣传峰峰地方历史文化一种极好的形式,通俗易懂,易于记忆,便于传播。
有关地名、村庄方面的:
——“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旮旯笼盔墙。”
彭城是磁州窑的中心产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笼盔(装碗的匣钵,烧窑时是坯碗的护体)垒墙,除了头朝外横垒之外,还有竖垒,纵垒的,也有与砖岔开垒的、与废缸混垒的,错落有致,古朴美观,是老彭城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
——“彭城云彩是窑烟,千年炉渣堆成山。”
旧时,彭城瓷窑众多,馒头窑烟囱冒出的黑烟,缭绕在上空,像云彩一般。烧窑产生的废炉渣和家家用煤火做饭,产生的灰渣,堆积在村边,像一座座小山一样。
——彭城十大怪:“空中窑烟似云彩,炉渣骨堆长得快,笼盔垒墙口朝外,八棱磙子俩驴拽,汉们帽子娘们戴,白草市口好买卖,泥坯大缸扛不坏,碗用次品不嫌赖,吃饭不坐蹲起来,小孩玩泥讨人爱。”
这十大怪都与陶瓷有关。彭城清末至民国时期,瓷窑曾多达数百家。
前三怪,上两条已述,此略 。
第四怪,碾陶土的砂磙子凿成八棱形,砸、轧、碾兼用,将土块成粉状,配水和坯泥。八棱磙子拉力大,需要两头驴才能拉得动。
第五怪,指每家窑场活儿忙时,妇女也到窑上帮工,为防窑烟、尘土,他们也戴上男人的帽子。
第六怪,说的是白草砸扁搓成草绳,也称草腰,荮碗盘盆罐等瓷品用,彭城的草市口,是独有的专卖市场,买卖生意很好。
第七怪,指生坯大缸装窑,一个人肩扛着,或放、或摞,毫无损坏。
第八怪,彭城虽然产碗,但家家所用,大多是次品,亲戚邻居到窑场说是买碗,其实窑主不会要钱,皆是赠送。用碗者不好意思拿正品,让窑上留着买个好价钱,次品自己来用。
第九怪,说的是彭城大多是窑工,蹲着釉碗、修碗干活,已成习惯。回家吃饭或端上碗到门口饭市吃,也都是蹲着。
第十怪,彭城的穷家男子,童年便开始到瓷窑上学徒当窑工。从小跟着大人或结伴到窑上玩碗泥,被视为是一种很正当的事情,可耳濡目染产生对陶瓷的制作兴趣。
——“彭城街,真繁华,店铺一百五十家,吃穿日用全都有,听的唱的顶呱呱,挨个数数转个遍,多是百年老字号。”
以前,彭城是千年磁州窑的中心,还是磁县第一大镇,陶瓷生产带动各业兴旺。“千年彭城,日进斗金”,除了陶冶之利,商业也是聚财的重要渠道。彭城繁华,远近闻名。现在,彭城也是峰峰矿区的商贸重镇。
——“七天井,八陶泉,仨岗西,俩拔剑,抵不上索井的一泊滩。”
这是形容索井村大(磁县第一村)。以前,上述20个村加在一起,还没有索井一个村大。建国后,刘岗西、李岗西、上、下拔剑村归属峰峰矿区。
——“从和村到纸坊,路过小村大沟港,上下拔剑隔条路,到了义井下饭铺。南北羊台不挨傍,中间夹个马家庄,街王庄,邻常范,韩庄彭城隔河看”
鼓山西侧从北至南30多里段路,一气数了沿路十二个村,语言流畅,风趣幽默,让人对这些村庄的位置有了一个依序的了解。
——“滏河北有个南羊台,滏河南有个北涧沟。鼓山西有个东王看,鼓山东有个西泉头。”
这样反方向说,使人更容易记住这些村庄,而且这些村大都是双村。说着这个,便想到了那个。
——“南响堂,北鼓山,紧走也得大半天。南北响堂在两边,中间有个盘龙山。”
南、北响堂寺石窟,分别位于鼓山南麓和鼓山天宫峰西侧,相距30多里,始建于东魏、北齐时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山奶奶庙誉称小娲宫,传说庙中的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是女娲先祖抟土造人时,最先造出的三个女姓,她们帮着女娲一起造人。被人们尊为“送子奶奶”。百年来香火旺盛,除方圆村外,磁县、临漳、邯郸等地的善男信女,也远路到此烧香求子。
南北响堂和盘龙山奶奶庙(称广盛殿),是鼓山上著名的景点。
——“纺花织布受一年,安阳城里解解馋。”
这里说的“安阳城”,是指和村镇大沟港村西南的胡爷庙一带。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民国年间,武安县曾属河南彰德府(安阳)管辖,大沟港村归武安。当时一句顺口溜“河南省管得宽,隔了磁县管武安。”就是说的那段历史。大沟港村1950年归属峰峰矿区和村镇。
晚清时期,河南安阳城一位商人,在午汲、伯延、董家庄、义井一带做棉花生意,居住在大沟港村。而且有土地、房宅、店铺等产业。他乐善好施,除了救济穷人外,还在大沟港创建胡爷庙。农历二月十五庙会,举行庙事活动,方圆村的善男信女在庙上吃饭,请戏班子唱戏等费用,皆有他负担,为群众留下了极好的影响。
道光十年磁县大地震,大沟港的房屋、店铺也象其它村一样全部倒塌。那个棉花商人无奈,只好迁回河南的安阳城老家。虽然他走了,但人们很怀念那位安阳籍商人,便将大沟港胡爷庙所处的地方,叫作了安阳城,一直延用至今。
——“义张庄,没啥看,九条胡同三道券,中间夹着块石板片。”
这是说的义井镇义张庄老村的建筑结构,村不太,仅有九条胡同,但有村东、西、南三道券,尤其是将街中心的石板片,描述的极为形象。体现了这里丘陵地带土薄石厚的地理特点。
1982年左右,因煤田原因,此村由旧址迁至西三里远的邢都路侧新村。本世纪初,因义井陶瓷小区和近年响堂山旅游路占地,义张庄旧村消迹不存。
——“东是山,西是岗,中间红砂、子母搅裂浆,十年九旱水很少,圡薄石厚低产量。”
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原义井镇的地理和气候及土地的特点,东边是鼓山苍龙山段的山岭,西边是岗丘,中间的土地大都土薄石厚,而且“红砂石”和“子母石(大小石子粘在一起的硬板块)”及“裂浆石(松散的石子粘合体)”,浅埋在地下的和裸露地上的很多。加之十年九旱靠天收,所以农作物产量很低。既多旱少雨,又是典型的丘陵地带。
——“枣树荒,穷山庄,穷山恶水响叮当。住土窑,睡土炕,山风一刮透骨凉。山沟里边还有狼。有女不嫁枣树荒。”
相传,明、清时期,武安西山一带几个村的穷人,到鼓山落凤台西侧山坡开荒种地,挖土窑洞和建石窑洞定居下来,因荒坡野酸枣灌木丛多,便取名“枣树荒村”。这段顺口溜,形容此村旧时穷苦的景况。民国年代更名“集贤村”。建国后生活逐渐好转,1989年建迁现新村。老村2017年打造成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民宿村”。原枣树荒村,现以“响堂山庄”的靓丽名片,成为峰峰一景。
——“古庙宇,古牡丹,古戏楼隔溪看,还有滏水源头泉,三古一泉好家园,金村美名不虚传。”
和村镇金村的“三古一泉”,古香古色,皆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玉皇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庙内一株“赵粉牡丹”,高1.5米,枝冠面积3平方米左右,每年农历3月底开花,花大如碗,白里透粉,香气悠远。村民称其为“神牡丹”。
古戏楼建于清光绪五年,至今保存完好。戏楼前面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
设身处地,摹古人情形,个个酷似;
触目惊心,争一己得失,点点难藏。
邪正不两存,古往今来,类如是也;
善恶终有报,左顾右盼,亶其然乎。
此楹联更增添了戏楼的文化品位。
金村泉,为滏阳河上源。据民国《武安县志》载:“滏河在武境有二源,一出金村,有泉西流;一出明峪村龙泉沟,东流相会于和村镇(夏流冬竭)折而南流,由胡村出境入磁,为滏河源之一。” 金村泉史册有记。
2017年,由区委、区政府将金村打造成文化旅游景区,是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有关行业方面的:
——“义井砂锅,彭城的碗,张家楼的硫磺,峰峰的炭,南胡村的砖板板正,八特石灰能粘七层砖。
此顺口溜说的都是峰峰以前的特产。有的现在仍然在生产,有的在原来基础上,经过技改成为新型产品。比如砂锅和碗。
——“楼当土,拔剑碱,水冶釉,不用管。”
楼当是彭城张家楼过去的村名,土即是制陶的大青土。义井镇下拔剑西岗坡的碱石,是一种瓷用白化妆土。水冶釉,出自河南安阳水冶镇,是一种透明釉料。有了这三种原料,就可以生产出上好的陶瓷产品。
——“打了铁,卖了药,各样生意做不得。”
这句顺口溜,在峰峰区域流传已久,说的是打铁和卖药比其它行业挣钱多,来钱快。
——“打了碗盆别着急,小瓷窑上一把泥。”
彭城、义井一带,是磁州窑产区,称陶瓷之乡。乡亲们认为陶瓷多的是,打个碗呀盆呀,不在乎,无非是瓷窑上的一把泥而已。
——“到城随城,到乡随乡,到了彭城学捏缸。”
顺口溜既反映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又说明彭城是缸的重要产地。
——“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扭得活。”
小车即独轮车,它反映依靠人力推动车轮行走,是过去彭城陶瓷产品外销的主要运输工具。上百斤重的瓷器在独轮小车上,保持平衡行走而不偏倒,全凭推车技巧,“屁股扭得活”,是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驴拉耙,日晒泥,坐窑洞,托碗坯,摆到窑场釉坯子,装进笼盔端窑里。烧三天,成瓷器,草腰荮好卖出去。”
反映了古时彭城陶瓷窑场,完全依靠手工的原始生产状态,也总结了主要环节的制作原料、捏碗、釉碗、装烧窑、荮瓷及销售的过程。
——“出窑瓷,响叮当,草腰荮,小车装,吱吱扭扭到外乡。”
旧时,彭城的独轮小车有上千辆,靠这些小车将瓷器,或转运到船上,水路销往京津等地,或推到外乡直接去卖。顺口溜将这一状况,描述得活龙活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每逢夏天光膀的,下身儿穿个裤衩的,冬天戴个旧帽的,穿个棉袄破袖的,常年趿拉个鞋片的,腰里系条草腰的。”
旧社会彭城的窑工很穷苦,靠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看这样的穿戴,便知道他们的窘况了。
——“早上饭,往南看,晌午饭,向西看,晚上饭,二更半。”
指陶瓷工人在窑场劳作时间长,非常繁忙,连吃饭的时间也不能保证。半晌才能吃早饭,下午吃午饭,夜很深了才能吃晚饭。第二天又要早早起来做工。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又防裂浆,还防火焦,火中求财,窑匠是宝。”
烧窑火太猛了容易出现“裂浆”(指瓷品裂缝)。火烧过了,容易出现“火焦”(指瓷品焦黄,失去本色)。裂缝则成废品,焦黄色则为次品。所以烧窑的窑匠至关重要,被视为一宝。
——“铡草不用好汉,只要高抬猛按。”
峰峰区域的农作物谷子秸秆(俗成秆草)、豆蔓、红薯秧、白草等铡碎,皆是牲口草秸饲料。还有玉来秆、青蒿草等铡碎可沤制农家肥。铡草不仅需要气力,而且讲究技巧。铡草两人配合,一人坐在铡旁向铡口放草,一人两手握紧铡刀把铡草,“高抬猛按”便可一刀切断,干净利索。
有关饮食方面的:
——“彭城的三下锅,和村的两道饭,义井的八八席,临水的炸酱面。”
三下锅,是以前彭城独创的肉杂烩菜。原料以炸丸子、小酥肉、皮渣三种为主,配有些炖肉片、炸豆腐、炸土豆块、海带、冬瓜、豆角、蒜台、菠菜,从及少许葱段、香菜、姜末、蒜末、小磨香油等佐料。是彭城的特色美食。
和村两道饭,说得是席面除五荤四素三碗汤等副食外,主食为蒸馍和大米饭,以前加一道主食烧麦,称三道饭。也有不上烧麦,而上江米甜饭或江来糕的。是传统上等席面。
八八席(也称双八八),指八个凉酒菜(四荤四素),一般为猪脸、火腿,牛肉、粉肠、花生米、花菜、松花蛋、木耳等。八个饭菜,皆是热的,有鸡、魚、扣肉、肉丸、香姑炒肉、豆腐、虎皮蛋、江米甜饭等。再加甜汤、鸡蛋汤,主食蒸馍。为义井、上下拔剑等村的盛宴。现在酒菜加二个,品样随意。饭菜加猪肘和炒腐竹或其它,称双十全席。
炸酱面,指拽面配独特的炸酱卤,肉末加葱姜蒜盐醋酱油,配面酱或豆瓣酱,用油炒熟,呈粘糊状,比起一般肉菜和鸡蛋卤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上拔剑的豆腐,杜庄的皮渣,胡村的粉皮顶呱呱。”
上拔剑以前称“豆腐之乡”,十几家常年做豆腐生意,到了腊月 ,全村做豆腐的近百家。 做豆腐用的是村西老龙嘴下河的清水泉,水质甘甜,用卤水点豆腐,做出来的豆腐鲜嫩且有劲道,非常好吃。
杜庄的皮渣和胡村的粉皮,皆是传统名吃,很受人们喜爱。
——“彭城焖的,和村扣肉,吃起来没够。”
彭城的焖的,也称磁州焖的,是磁州城和彭城街市两处著名的地方美食,尤以彭城老街最佳。彭城古时遍地窑场,窑工在干活间歇吃飯,往往很匆忙,就由家属把肉剁成馅儿,配上佐料、粉芡或白面,用碗合装了,再上笼蒸熟,然后倒进小瓷罐盖严焖着,提到窑场,放在窑门前,保持不凉。吃时掀开,用小刀将罐内肉坨切成小块吃,很是方便。
和村的扣肉,将猪肉切成片状,放在垫有干菜虹豆角的碗里,配上佐料蒸熟,肥而不腻,味美可口,是一种上好的美食。
——“荞麦面灌肠,粘米面糕窝,榆皮面饸饹,时常吃点,算你会过。
这三种美食,皆是峰峰区域稀有的地方小吃。
灌肠,是荞麦面蒸成砣饼,切成小片在平锅盘上,用油煎热,配上稀蒜酱吃,辣香适口。
糕窝的,是一种粘谷子的米面,配上虹豆、红枣,蒸成枕头形窝状,粘甜可口。一般在年节食用。
榆皮面饸饹,旧时,以榆皮面为主,掺上些高梁面,在饸饹床子上轧成细条状,晾凉后,调上芥麦糊,吃起来清凉劲道且有股辣味,是夏日消暑的上好美食。现在保护树木,不再刮榆树皮,就是伐倒的榆树,也无人再去用榆树皮了。现在用玉米面掺白面成为了替代品。
——“亲戚来了吃啥饭?鸡蛋卤的老拽面。”
旧时,鸡蛋卤拽面是峰峰地区的传统美食(现在仍然是,有肉卤和鸡蛋卤等多种),所以招待亲戚也算是“上等饭”了。
——“正月十三喝顿馇,银的钱往家爬。”
以前,馇是峰峰区域过元宵节户户必喝的一种香粥。正月十二,村妇近邻几家配合,在街巷开阔处,垒灶支锅燃柴。用小米面放在锅内炒至焦黄色,其味喷香。也有用玉米炒的。熬馇粥,放置炒豆腐条,海带丝,花生米,黄豆等,端锅时放菠菜,炒芝麻末,配上麻糖吃。从正月十三至十六,是每天的早餐。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早餐也喝馇。有“二月二,喝顿馇,犁地不打铧”的顺口溜。
——“和村三香传得远,香醋,羊汤,薰猪脸。”
这三样是和村的传统美食,现在仍然食用。
——“豆腐脑儿,胡辣汤,豆沫豆浆羊杂汤,配上烧饼热麻糖。街头小吃味道香,喝罢吃罢总还想。”
这些品样,都是峰峰区域别有风味的传统街头小吃,卖这类小吃的,有的全套,也有其中几样的。至今仍然生意兴隆。
顺口溜溜出峰峰地方风物,其实还很多。用这种通俗的口头文学形式,讲峰峰故事,折射峰峰多彩多姿的地理特点和行业、饮食文化,善莫大焉!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