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
文/王亚贤
又是一年中秋节,日子在平淡如水中缓缓走过,在没有惊喜的日子里,人总是喜欢怀念已逝的岁月,那些在无数个期盼中等来的中秋节,那些珍贵的核桃糖饼,那些偷偷踹在布兜里,或藏在自己的小箱子里的泛着独特香味的“坨坨馍”,那些舍不得吃藏到发霉都舍不得扔的“中秋月饼”,那些叫人心酸的往事,总叫人回味悠长……
而今,看着秋天的果实,摆满了一桌五花八门的水果,各种甜点月饼,无奈的是肚子不饿,一个驴友在群里喊,月饼吃不动,登山模式来启动。
心动不如行动,走向秋天,去大自然里真实地感受,一头扎进秋景里。周六早上,驴友25人坐车前往商州南山小白杨岔,那里的山上长满了栗子树。
在这迷人的季节里,一抹枯黄显沧桑、一片红叶映秋景、一瓣落花一脉香、一声鸟鸣静山谷,甚至一眼清泉、一汪碧水、一挂瀑布、一江秋水,每一处景象,都能使人感动,每一个画面,都能使人感恩。
我爱秋天,并深深地向这个季节致敬,感谢大自然厚重的温情与博爱养育了我,这样的金秋,让人陶醉,让人放松,让人痴狂,让人迷失,让人忘我。我几乎愿意在这个季节里融化,化作秋雨,化作泥土,化作阳光,化成养料去滋养能给与大地如此景色如此果实的一切植物,让花儿更美丽,叶子更红艳,果实更饱满,景致更醉人...... 车停在路边,我们开始进沟,小路两边看见农家场院都堆满了刚收回来的带皮的栗子,城里人包括我在内,没有见过栗子树,觉得很稀奇,正羡慕农家人住在这山里,咋这么殷实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到秋天,就有收获不完的果实。有红了的苹果、黄了的桔子、甜了的葡萄、软了的猕猴桃,以及成熟的花生、栗子、核桃、红薯、萝卜、辣子等等等等的果实,摆满了农家院子,挂满了房前屋后,
山里的青壮年都出去念书打工,留守人员并不多,几乎一半人家都关门上锁。今年风调雨顺栗子也成了,但价钱并不高,本地收购价才五元,大板栗才七元二左右,谁会为了这样的价格回来耽误工夫?所以满坡架岭的成熟的栗子都没有人回来打,只有在树上炸开掉下来满地都是。
初上山,看见有零星的小栗子,看不上眼,还不想拾。越往上就越多了,还是拾吧,不拾有点可惜,它跟粮食一样,不捡起来糟蹋了就是一行大罪。可喜的是,再往上走竟然越来越多还越大,对我来说,旅行包都让兄弟背着,手里拿个塑料袋,塑料袋不负重压,眼睁睁看见再大的栗子却不能再拾了,再说,拾点是个意思,不枉一次驴行,再多了还是负担,因为不知道要走出山还要走多远。
一路上来半山腰也时不时的有个平地,倒着大堆小堆的栗子,上到山顶,豁然开朗,好大一块平地,看来这个平地是农家人在这里专修的,用来把带皮的栗子都揽到这里集中起来,然后坐下来休息喝水,慢慢去皮,再从这里背到山下。山里人只要勤劳,日子不怕不殷实,只要有时间自给自足还是挺乐哉的。
在城里上了年纪的人就是有闲暇时间,也没有针线活干,也没有适合自己的营生,看起来挺悠闲,跳跳广场舞,打打小牌,下下象棋,其实兜里能有多少钱?此时我才悟到,远足是心灵的沐洗,是以自然的视角让精神突围,一叶知秋,访草木以素心,登高极自知天地之大,置己苍茫知寸心之微,与山水相处,才能接地气,懂得回到自我的世界里脚踏实地的生活。
回到家,大家都欢天喜地的谈论着自己的收获,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是小白杨岔这个山沟沟给的。满载而归,胜利回家炒栗子,男人讨好妻子,女人讨好孩子,团团圆圆准备着明天八月十五中秋的日子...... 作者简介:王亚贤,陕西商洛人,《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在线》、《现代作家文学》、《作家地带》、《燕赵文学》、《松风阁语》等,作品散见文学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