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别名雅称蕴含的文化寓意
林占东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秋分与其它节气不同,它曾与月亮有一定的关系,这好比春分与太阳有一定的关系一样,春分是传统的“祭日节”,而秋分则是传统的“祭月节”。所以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说的是古代人们春分这天祭拜太阳神,秋分这天祭拜月亮神。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前人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农历八月里的秋分这天每年日期不同,不一定都遇上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最早确立的节气是夏至,而后“二至”(夏至冬至)“二分”就确立下来,再后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确立下来,这就是“八节”,它与“四时”(春夏秋冬)就构成了“四时八节”。“秋分”与“春分”是古人较早确立的节气。
西汉时期著名学者董仲舒著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是秋分这天的特点,一是昼夜时间均衡,都是十二小时,一是昼夜寒暑平和,都是不冷不热。
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开始,以谷雨、大暑、霜降、大寒作为四季结束,来划分一年四季。而秋分日正好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所以秋分就有了三重含义——昼夜平分,寒暑平和,秋天平分。秋分之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之后,太阳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也随着变得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节气推进与物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即秋分“一候雷始收声”。秋分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由于秋分二候天气变冷,入蛰居住的小虫开始隐藏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秋分三候“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又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早晚凉爽的秋季,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与南方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了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点点地下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时南北各方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华北地区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的是此时正是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江南地区农谚说:“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的是播种水稻的时间。
秋分的别名雅称不像其它节气那么多,有正秋、仲秋、桂秋、月正圆、日夜平等。
雅称正秋、仲秋,是因为秋分处在农历八月,是秋季三个月的正中间,还因为古代人们用孟、仲、季代指每个季节的三个月,所以秋季七、八、九月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而秋分处在八月,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仲秋”。
雅称桂秋,是因为每年到了秋分时节,桂花盛开,香气扑鼻,因此也被赋予“桂秋”的雅称。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刘禹锡也有赞美桂花的诗句“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宋代词人——李清照有高歌桂花的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曾几也有喜爱称颂桂花树的诗句“行攀丛桂枝,坐息丛桂影”,所以古人称八月为桂月,称中秋为桂秋。
雅称月正圆,是因为秋分时月亮接近满月,又由于后来人们“秋祭月”由“秋分”这天改为“中秋节”这天,因此秋分也就又有了“月正圆”的雅称。
雅称日夜平,是因为在秋分这一天,昼夜等长,象征着阴阳平衡,所以就有了“日夜平”的雅称。
秋分:这是秋分最直接的雅称,表明了这个节气的特点和时间。
秋分的这些雅称,不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日影月相的观察和温热凉寒的感受,也反映了古人对日常生活——物候变化的记载和别名雅称的命名,还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美与共的智慧。
秋分不仅有着这些美好的雅称,还有着许多美丽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代杜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代王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代杜甫),“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代刘禹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代张继),“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代李白),“风清气朗秋分后,虎啸猿啼月上初”(明代陈洪谟),“明夜月圆谁共看,露荷风竹对秋分”(明代梁有誉),“风度桂丛香馥郁,月穿竹篽影横斜”(清代胤禛)
秋分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节点,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秋分的昼夜平分、阴阳平衡,象征着自然和谐的状态,人们由此得到启示,从而追求生活中身心平衡和内心和谐;秋分还预示着收获的到来,传递着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情。人与万物一样,都是自然之子,人类只有与万物和睦相处,自身才会获得充分发展,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无不是受到自然的启发,才取得辉煌成果。让我们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09.22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