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门道上,骡铃声声一一商业
明清时期汤峪川的经济发展还包括商业交易的发展,集中表现就是石门古道的复兴和石门镇的发展上。
由石门镇向南,经八里原下的半坡的一系列村庄,进汤峪口,走石门谷,翻过秦岭,到达安沟口,过沙岭,经银碗街,到蔡玉窑镇,由此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南可到镇安县云盖市镇,再向西南可到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一支向南过瓦房口、凤凰嘴,再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可到镇安县米粮镇(川)茅坪回族镇,由此向东,就到了湖北省郧西县。一支向南出柞水坪,再向南经镇安县城永乐镇,继续向南就到了汉水中游的重镇兴安(今安康)。由兴安向东可到旬阳县蜀河,由旬阳向东南可到汉南之白河县。这条古道叫“石门古道”。
石门古道,在今汤四村,分为两个分支过岭南,一是向东南走三台山、月亮石,文公庙过岭,到柞水县安沟。一是向西南由骡子道过石窑沟,谢家湾十字、沣河街,突然东折,到安沟口。前者距离短,但中途有大水岩,需绕道,不便于骡马行走。后者迂回大,坡度缓,两个驮骡驮货相对而行,亦能错开。和平时,驮骡驮货,能够进行物资交流,战时战马、驿马经过,便于行军和传寄信息。
石门古道出现在史册上,始于西汉,正式开辟,在于唐代,曾一度作为蓝田古道的代用物,唐末黄巢也一度经行此地。明代以前,石门古道皆是一时作为官方使用,以后便沉寂于史迹。但在明代以后,它却成为民间商运常行之道,其以骡子道为典型。
《蓝田地域,文化概览》34页收录了“汤四骡子道沟摩崖题刻”,“题刻长0·7米,高0·15米,上刻‘骡子道’三字,表面腐蚀严重。”该题刻标明为明代,所在地是汤峪镇汤四村以南,为省保单位。
骡子道为什么兴起在明代之后呢?这同石门镇在明清时期集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石门镇在唐代本为军镇。宋代中央集权,削减地方权力,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许多军镇被废,转化为商镇。石门镇就是这样,由于其东西沟通皇甫三川,南北沟通汤峪川和鸣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周围农民出售剩余农副产品,互通有无,一日即可往还的地方,即集市。到了明清以后,它又成了商贩四来,货物吞吐的新兴市镇。它南距石门关20里,北距古长安东南门诞兴门50里,距曲江池50里,故而成了岭南镇安、柞水、汉水流域兴安等地与西安和渭水流域的关中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经过石门古道,可以将在石门镇集聚的铁、布、盐等山内急需的物资贩运进山,又可以将从山南各地收购的各种山货和茶叶运出至此,转至西安城和其他各地。
明朝初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恢复经济的政策。虽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却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因此从洪武到宣德年间,国力渐盛,民间趋于殷实。汤峪川塘子峪池和石佛寺(昙华寺)修复于随后明英宗的天顺年间,就是明证(资料可参看本文系列之三)。
明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表现在手工业生产方面。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都显著地超过了宋元时期。具体在石门镇,就是出现了众多的治铁和纺织作坊。明末李自成曾在石门镇专门制作军服,总哨刘宗敏还利用这里的铁器和其他金属作坊造火炮,在这里设兵工厂。
我们前面讲过,明代随着经济恢复,人口增长,蓝田的人均耕地由洪武年间人均26.9亩,下降到了嘉靖年间的4.5亩。汤峪川向来属于蓝田人口密集地区,明朝后期的人均田地占有量应低于全县的平均数。传统农业资源业已充分利用,地少人多,人口压力不断加剧。于是,人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尚未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与流通领域,这成为了朝廷难以阻塞的洪流。而嘉靖年间以后,放松了对商业控制,特别是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更有利于民间商业的发展,于是大量的新兴市镇发展起来。
由于山岭骡子驯服耐重易行,所以以石门镇为结节,货物集散,利用石门古道行商秦岭南北,就成为商人们的选择,而本地人组织骡驭,也就成了汤峪川经济的一大亮奌。"骡子道"遂以成名。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清代以来,随着经济的恢复,特别是雍正年间摊丁入亩,人口又急剧增长,人地矛盾又日益突出,就像水利那样,汤峪川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又趋于极致。于是骡驭货运秦岭南北,就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民国。石门古道上,常年响着驮骡队的铃铛声,回荡着赶骡人粗犷的秦腔唱腔。
据石门村的老人讲,兴盛时,石门镇本身有驮骡三百多头,加上周边村庄的驮螺队,往返于这条古道上的驮骡就有四百多头。
乡民们从甘肃平凉用手推车推回食盐,商贩由渭河平原贩来布匹棉花 ,从耀州瓷窑贩来瓷器,集中在石门镇上。驮骡队将之运住山南。出山又将漆油(固体)、桐油(液体)、火纸、竹纸、木耳、黄花、花豆、药材、红白糖等日用品运回来。然后乡民和商贩再用马车、推车把山货由石门镇运往西安和渭水流域各地。
于是在风凉原下,形成了一条南北长3华里的街道,开满了骡店、货栈和餐旅馆。街上骡铃叮当,南来北往的客商,操着不同的方言交谈, 一派繁荣景象。这就是清时的石门镇。
同治元年回乱后,石门镇集市盛景不再,但石门依然还是驮骡商道的物流中心,薛家庙周姓开的‘’丰源货栈” 一直延续到解放。
石门古道上,不仅有川中的石门镇。在石门谷中,汤峪河的中奌上,也出现了客栈一一今上店白家的前身,人称穿心店。石门古道在店里穿心而过,从镇上来的骡子商旅,北进南出,岭上下来的商队南入北去。休憩打尖时,卸下背上货物,将骡子拴于河边的饲养棚里,人在大通铺上修整、吃饭。骡子喂毕,即可于河边饮水。河边石上,现在能看到奇形怪状的窟窿,以及散落石缝中的钉马掌。
数百年过去,我们还仿佛听到骡子驮着货物,走过青石铺就的店内过道时,蹄子和青石碰撞发出的清脆的声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