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疤的模糊记忆

我的大脚姆指甲上,有一个不完整的印记,仿佛是时间长河中一块不易磨灭的石碑。这个伤痕伴随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直到如今花甲已过之年,它依旧清晰可见。每当目光不经意间触及这处小小的瑕疵时,那些关于奶奶胡望弟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那是我幼年的日子,在那个年代里,生活简朴而纯粹。奶奶是个勤劳的人,白天她在田间劳作,晚上则会坐在家里纺线织布。我记得她那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总是灵巧地穿梭于线与纱之间,为家人编织着希望与温暖。然而,正是在一个这样的夜晚,一次意外让我的脚指甲留下了永远的记号——奶奶坐的凳子不小心碰到了我的脚趾。
那时,奶奶使用的纺线工具非常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她有一台木质的**纺车**,由一个大的转动轮、一个小的纺锤以及驱动它们的手柄组成。纺车通常有三脚或四脚支架,以保持稳定。每晚,她都会将准备好的棉花条固定在纺车上,通过手摇动大轮,带动小纺锤快速旋转。操作时,她一边转动纺车,一边用手拉伸纤维,使其逐渐变细并捻合成线。随着线的形成,它会被缠绕到纺锤上。
为了准备纺线用的纤维,奶奶还会使用一种**梳子**,包括粗梳和细梳,用来梳理棉花,去除杂质,使纤维变得松软且排列整齐。有时,她也会用一根长木棍或竹竿制成的**捻线杆**来帮助手工捻合纤维,特别是在没有纺车的情况下。
织布的过程同样需要耐心和技巧。奶奶会使用一台**织布机**,这是一种由多个部件组成的装置,包括经轴、纬轴、打纬刀和梭子等。先要准备好经线,即将多根线按照一定的宽度排列固定在织布机上。随后,用梭子穿引纬线,在每穿过一次后都要用打纬刀压实,形成紧密的布匹。这是一个既费时又需要耐心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块布料。
我还记得奶奶手中的**整经板**,那是一块带有许多小孔的木板,用来整理和排列经线,确保经线之间间距一致。另外,还有**绞棒**,一根长木棍,用于整理经线,使其更加均匀和整齐。如果需要给布料上色,奶奶会在一个大型容器——**染缸**中加入天然染料,如靛蓝、茜草等,将布料浸泡其中进行染色。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再亲自纺线织布制衣,但这些传统的技艺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情感意义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岁月悠悠,奶奶早已离开了人世,但她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份物理上的痕迹,更重要的是那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爱与关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疤,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情感之间的桥梁,提醒着我珍惜身边的每一份亲情,以及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生活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