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汤水两岸,村村稻田一一水利
汤峪川水利有史记载,始于唐代。《册府元龟》记载,高祖武德六年,宁民令顔旭开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门谷有温泉涌出。这是汤峪川水利的最初记载。
明代汤峪川亦有水利灌田,然具体情况不详。隆庆《蓝田县志》记载蓝田水田有11余顷,按情理推断,必包含汤峪川水利在内。
始撰于雍正七年的《陕西通志》记载了蓝田水利的具体情况,我统计蓝田水田总计为4783亩。其中汤峪川总计为2顷67亩。具体分布如下:
在县西四十里汤峪水出峪口於西岸筑堰,灌田者首为袁家堰,经流石佛寺灌田六十五亩。又北为尧家渠,从尧家村开渠灌田十五亩。
其在峪水东岸筑堰灌田者首为白家堰,从尖角村开渠经流白家村灌田七十余亩。又北为苟家渠,灌本村田二十余亩。又北为刘家渠,渠首起溜沙坡,经流刘家村灌田四十余亩。又北为石牌坊焦老堰,灌田二十七亩。
石门堰,在县西四十里,引石门峪水灌田三十亩。
雍正《蓝田县志》记载,康熙七年时,蓝田有天字号水地80顷57亩,时字号退滩地159顷46亩。这个水田数已经大大超过了《陕西通志》记载的数量。因此《陕西通志》所记载的蓝田包括汤峪川的水利情况必然是从嘉靖四十一年到康熙七年之间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清代以来朝廷鼓励农业所致。
雍正志又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前,全县水地共82顷74亩有余,退滩地811亩。从康熙五十二年到雍正七年又新开水地,二者合计311顷88亩。其中翟马里汤峪川水渠四道,稻地5顷3分,退滩地85亩。同康熙七年前比较,水田大大增加了。
到了清末,光绪《蓝田县志》志记载:全县水田65顷39亩七分,同雍正年间相比减少了。其中,汤峪川水稻田4顷81亩9分。同雍正七年比较,数额稍有减少。这个数据也为牛兆濂《民国县志》所采纳。同时记录的渠有张白寨渠、尖角村渠、陈家沟渠、陈𡎚渠,侯家𡎚渠,嘴头渠(以上为汤峪河东),石佛寺渠、张家坡渠、薛家庙渠、渠庆渠、石门坊等村渠。文中不载,但水利图中还标注了塘子口渠、高家堡渠。水利几乎遍及各村。
有意思的是,在全县和汤峪川水田有所下降的同时,皇甫川的水田由康熙七年前的225亩增加到了光绪年间的448亩,焦吴里的水田由康熙七年前的401亩增加到了光绪年间的842.7亩。
从这些资料得出的合理结论只能是,汤峪川的农田水利在雍正年间达到了高峰。以后水田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水利的衰退,而应该是水文条件变化所致,晚清时汤峪川的水利建设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极致。
你可以设想,夏日时,汤水两岸,绿田漠漠,渠水汨汨流过,秋日时,一片金黄,稻谷飘香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