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珍《海天诗画》名家精品
心中的那片海
作者‖朱惠珍(浙江 宁波)
阙题: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刘眘虚
妮妮10岁那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她的家从广州搬到美丽半岛象山,从此,她就住在一所充满诗意的房子里,每天吹着海风,聆听涛声,这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海浪的声音犹如朦胧的月纱和野蔷薇洒下的玉露,又如情人间私语的蜜语。时而狂野,时而轻柔,像流浪的醉汉飘荡在浪花上。
那年夏季,偶然间看见她母亲的黑色人造革的背包里,有一幅十字绣作品,白色的海面,蓝色的波浪,几只正展翅飞翔的海鸥,可以想象,这丝线在母亲指间流转,绣品里一条美人鱼在浪花中随风飘荡,细腻而生动。一针一线间,蕴藏着大海里的故事,每一针都记录下他们在大海生活的每一天。午饭后,妮妮带着表妹麦莎去松兰山沙滩上玩沙子,走进海面,阳光洒在上面,犹如碎金子撒在碧翠的海面,让她们情不自禁的产生对海的无限怜爱。风越来越大,波浪也随之渐渐变大,一浪追赶着一浪。白色的浪花,飘来一大块迎风飘舞的绸缎。一眼望去,到处是穿着五彩斑斓的泳装或戴着墨镜在沙滩上来放松的游客,漂亮又时尚的小姐姐们,把喜爱的珠宝悬坠在粉颈、玉腕与耳垂上,阳光依然很温柔,金色的沙滩、天上的白鹭、五彩的泳装以及在沙滩上觅食的小鸟还保持着神情淡定,心无旁骛。阳光沙滩,沙滩上一位很养眼的美女穿着比基尼,展现出婀娜的身姿,男士们的头发则像夏日的海浪,在风中翻滚跳跃——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蓝色海岸线上欢快地笑声如潮涌般的起起落落、翻滚、浪花朵朵、海浪中泛起泡沫以及漫游翻滚。今日,这片迷人海岸把微波、浪花一同汇入了追逐浪花的嬉笑声里……
玩了一下午有点累了,妮妮带着表妹去县城一家自助餐厅,那牛排上的焦香的外壳与鲜嫩的肉质简直是完美,每咀嚼一口都感觉带有独特的浓郁香气。饱餐一顿后,要回家休息了,麦莎连打了几个哈欠。当她们穿过人民广场,街道上,车辆如同流水一般,一辆接着一辆,车速缓慢,妮妮牵着麦莎的手从拥挤的人群里,慢慢朝家里走去。街头的灯光柔暖,璀璨的霓虹灯将小城装扮得格外美丽、明亮,为它带来了浓厚的城市气息。街头洋溢着笑容,姑娘们穿着短裙在街上漫步,她们就像夏日的星光漂浮在空气里,犹如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汇入夜色里翩翩起舞。夏夜的小城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淡淡的花香,在色彩斑斓的灯光下,麦莎那双忧郁的大眼睛,想起那个紫罗兰色的夜晚。那晚,妮妮看着麦莎笑容灿烂的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她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笑容,纯净而灿烂。自从麦莎12时失去父亲后,她的眼神忧郁,充满了无助和迷茫。
麦莎随着父亲的离去,她的精神世界里没有了支撑。一切都变得那么沉重和难以承受。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想起父亲温暖的笑容和坚实的背影,在她弱小的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悲痛。后来,妮妮的母亲了解到侄女如此痛苦,就把她接到县城一起生活,此后,她家多了一位新成员。每当妮妮母亲因为工作的疲倦回到家中,麦莎一句“姑姑您回来啦”就能让她母亲感到无比的温馨和放松,仿佛她是家中最闪的星星。
每到周末,妮妮就会带着麦莎去大海边玩,她们站在大海面前,好像一切都是静止,云不再飘动,心也不再飘,她们是如此渺小。凝视着这无垠的海,海浪会将一些小贝壳冲到沙滩上,引得她们争相捡拾。阳光、沙滩、海浪,这一切都会让麦莎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光中。这时,两对情侣从她们身边经过,欢声笑语在沙滩上赤着脚漫步。和煦的阳光洒落在沙滩上,投下爱的光影,温暖而浪漫。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淡淡的笑容,似乎这份爱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她们正在沙滩上描着一颗心形,妮妮说,最美的心不会是圆的,麦莎却是画好了又抹平,抹平了又画着,在沙子上描摹的心居然像模像样但画的多美,又被浪潮冲刷……就在此时,一对小情侣朗诵起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一千零一颗星追随白雪公主/假如 ,人生的时光只剩十年/我们天天守候在空旷的海滩上/一起画着同心圆/一起踩着浪花/一起手捧金色的沙子塑一座童话王国的城堡/假如 ,人生的时光只剩十年/苍老的海浪能否送来一朵爱的浪花/可那时的我们/只有在沙滩上拥吻的回忆/也许彼此把你我今日的笑容/刻画在沙滩上/让浪花为我们作证/我,愿做一颗星星/每天把沙滩照亮/向往着时光停留在这一秒/让海浪见证每一个月圆时分/”。夕阳西下,这对甜蜜的小情侣手牵手地漫步在沙滩上。他们继续在沙滩上嬉戏,打破这份宁静和美丽。夕阳下的余晖洒满了海边的沙滩,在海滩上游玩的人们都在这里留下了一串串欢声笑语。海风吹拂,沙滩上留下的足迹深深浅浅,记录着他们共同的快乐时光。海鸥在他们头顶盘旋,欢快地鸣叫着,为这美好的一天增添了几分生动。
玩累了,妮妮和麦莎披上薄纱,看着缓缓下沉的夕阳,天空被染成了金色。那日,她们谈论着彼此的梦想,分享着生活中的每一个音符。海边的风带着鲜咸的味道,犹如大自然送给海边人家的特礼,温暖而舒适。随着夜幕的降临,她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蓝色海湾,但心中的快乐和美好的画面在记忆里永远留存。自此后,麦莎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完成自己的作业后,就把她的姑妈给的零花钱全买了诗集。时光飞逝,转眼间妮妮大学毕业了,她的人生就像结束了漫长的长跑,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她朝着梦想前行,虽然她不知道这个梦想能不能持续,但是,最起码在青春放飞时分时,她要努力实现。她的第一份职业是新闻记者,上班的第一天,叫妮妮下午三点到台里。通常实习生要老师带进去,可老师在电话里这样说:“你自己想办法沟通进去。”第一道门卫叫她填了登记表及联系人的电话,第二道门时因为保安坐在电梯门口,所以叫她填了访客登记,保安用河南口音问了一下,并说这是台里的规定。后来保安就开了一张访客单,让她顺利进入。从那一刻起,她的新闻媒体记者的生涯也正式开始。
第一次进演播厅,感觉很不错,她心里很喜欢那个演播厅,很宽敞、很有品,是她在电影里看过的情景,在演播厅里,她就那站着看了很长一段时间,就那样看着,脑袋一片空白,但就是喜欢的感觉。因为是新人对什么都好奇,演播室里摆满了电视直播的设备,让她大看眼界。在演播厅里,没有人指点她要做什么,只是感觉有点落寞,但又感觉新奇。那天搞得有点晚,演练不是很顺畅,后来就在电视台吃了一盒快餐,回家时大约九点半左右了。第一次实习就这样结束了。
那天是雨天,妮妮电瓶车忘了充电,也没带雨伞,只能走到单位门外一百米处一颗大樟树下等出租车。一辆车租车从她身边轻声驰过,车轮碾过的水坑,溅起小小的水花,洒在她的身上,她想追上去大骂,车已离开了她的视线,只听见车里发出的笑声,委屈的泪水从眼角滑落。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轻轻吻着她的脸,又轻轻濡湿着衣裳。接着她网约的车租车就等在她的前面,白茫茫的雨丝包裹其中的照明路灯——那点点灯火如同海洋里洒落满街的珍珠,蓝色出租车顶上开始是一滴一滴的,渐渐地形成了一条细线,这时她单薄的衬衫湿漉漉的,高耸的马尾辫也被细雨打湿。
当出租车开到她家门口,小院寂静,院里开着明亮的照明灯,矮墙上蔷薇爬满庭院,一颗颗蔷薇在雨丝的滋润下,蔓延生长,爬满整墙。年轻的出租车司机脱口说了唐代诗人高骈的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妮妮被他浓厚而略带磁性的嗓音给震撼到,就这样年轻出租车司机印在她的脑海里。她进家门口后,麦莎正在创作诗歌,她的妈妈在家里的烤箱内烤面包,匆匆洗了澡,换了一身干净的睡衣就跑进了厨房,烤面包的香气让人难以抗拒,仿佛那年轻司机浓厚带有磁性的嗓音在晨曦中漫步,等了一刻钟,一股温馨的香味瞬间弥漫在空气中。她切了一块热蛋糕在小圆桌上吃了起来,后来麦莎给她拿来一瓶黄油,抹上了一层黄油,像在享受一场味觉的盛宴。接下来麦莎给她冲了一杯咖啡,从淡淡草本香到果香,最后是浓郁的巧克力味,每一滴都蕴含着丝丝润滑的醇香。再接下来是妮妮从衣柜里拿出熨烫机,“烫衣服虽然有点麻烦,但烫完之后看到整洁的衣服,轻轻哼起了小调。”房间里氤氲着玫瑰花的香味,那一朵朵火红的玫瑰花,红的如火焰一般。她柔软的躺在床上,灯一闪闪仿佛星光洒满了她的眼帘,她沉浸在梦幻的画卷中,慢慢沉入梦境。
次日,妮妮身穿素净的衬衫,胸口处挂着的那块新闻证,如同军功章般闪耀荣光。她跟随老师去采访,老师叫她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耳边传来的是各种声音的交织;马路右边汽车的轰鸣声,左边在现场施工,近处居民的谈笑声,这些在她耳中仿佛成了新闻线索,老师找来一位居民,在施工现场进行了采访。
由于采访不是很顺利,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城乡结合部的气息,让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采访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她将用她的笔触和声音,记录下这个城市的脉搏和呼吸。妮妮跟着老师走进了一条巷子,开始采访过往的行人。老师的声音既亲和又不失敏锐,每一次的提问都直指问题的核心。她跟在老师的身边认真地记录每一个回答,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以后,在她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事迹逐渐浮现出来。她用文字描绘出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声音传递出社会的冷暖人情。她的报道不仅是对事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夜幕降临,城市的空气夹杂着咸涩的鱼腥味,昏黄的街灯,烟波的海面,像她这么独立的女孩最近也学会逃避孤独了。她站在路灯下,抬头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她的报道将会影响到无数人的生活和思考,而她也将不断深耕自己,继续用她的笔触和视频,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
那个假期,正是槐花绽放的季节,道路两旁槐花树上雨露还带着一丝芬芳。山顶桃花园林外,她拉着小行李箱,穿着白色衬衫,并蓝色牛仔裤,衬得两条腿修长。她化着精致的淡妆,微微翘起的睫毛,杏眸眼尾微挑,勾出几分漫不经心。
对面出现年轻出租车司机,让她感觉很意外。“妮妮,我从你老师那里打听来的,你老师说你是个小清纯,让我来照顾你。”今天就让我跟你作伴吧!这话令妮妮有了点反应,抬头看看是那晚网约地年轻出租车司机——林蔚。
林蔚解释那晚开出租的事,那天因为朋友感冒叫他代下班的,因他父母不在身边,所以跟朋友一起居住。
妮妮不在意,道:“我不是太想了解你,等见了老师后,我再了解你。”走进桃花园林中,妮妮轻松拎起行李箱顺着石阶下去。林蔚也快步追了上去,她摸出蓝牙耳机戴上,边听音乐边走。
天色有点晚了,她朝他仔细看了一眼,颀长挺拔,一身剪裁精良的白衬衫搭一条蓝色西裤,肩宽窄腰长腿,比例优越。他额发自然下垂,相貌清秀,骨相极佳。眉眼轮廓深邃而俊美,携着股矜贵寡淡,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走到了桃花园林的木屋里,他们回到各自的屋里放下行李箱,然后看到桃园里长出了些小小的桃子,小桃就像刚长出的青苹果一样,也是青色的。初次见面,林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余光瞥见妮妮安静瞧着窗外的桃林,那张小脸没什么表情。林蔚说,“你老师是我姑姑,我理应照顾好你。”要玩的开心。
妮妮很惊讶地看着他。这时,有铃声在妮妮小包里响起,在电话那头,老师笑呵呵,道:“小清纯放心玩吧,他是我侄子,也是一名记者。”此时,她的眼神飘在白色窗纱上,窗外的阳光透过纤细的褶裥,室内洒满了柔和的光彩,她身着淡紫色一字肩连衣长裙,林蔚看着她眼前一亮。
屋内,妮妮视线扫向了他的脸。林蔚细心地备好茶水点心,气氛似乎汇聚在这一刻,她微微一笑,说道:“平时我宅在家与文字为伴,可无聊了,现在有你陪我真好,以后我们一起玩。”林蔚吐了吐舌头,“那我们以后多出来呼吸田园清新空气。”就这样两个人边喝茶边聊天,她对他体贴入微,让他带来温暖。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流过,这一晚相处下来,两个人都留下较好的印象。
时光飞逝,心中的白月光飘荡在风中,深锁在月光中的爱不再沉默,林蔚忍不住向妮妮告白。
过了半年,妮妮在老师的撮合下就和林蔚结婚了,婚后不久,他们各自辞了职务,跟随林蔚的父母去国外工作。到了美国,虽然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他们因为有学历和在国内时的工作经验,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很快就上手接管了公司。
在国外生活了三年,他们在纽约,另外开创了分公司,还有一双儿女,日子充满希望。麦莎在妮妮的帮助下,也移民美国。麦莎到了美国,那种新鲜和激动,犹如整个世界都在为她打开一扇大门。
第一天, 她就被一群新认识的同学拉去了曼多塔湖畔。这是她曾经在电影里看到的湖畔,这种真实的、鲜活的、那种感觉就像站在童话的故事里。
开学的第一周,简直就像一场狂欢。活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她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保龄球、舞会、卡厅。每一个都让她大开眼界。而学校的中国社团,更是让她感到了一丝家的温暖。他们为新生举办了各种活动,而她也很快适应当地的生活。除了必修课之外,麦莎还是像在国内小城生活时那样对诗歌的热爱。这让妮妮很欣慰,让她感到自豪。

而她日常在管理公司之外,在家空余时间能花一点时间来写作。林蔚打了个哈欠道,“知道吗,我今天脑子里还浮现你曾经写作时的美丽的倩影,那句话更加激励她对创作的追求。只要她能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灵感来自于生活而不是艺术,只要不放弃,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甜蜜的滋味总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定居下来,不会走掉,也不会流走。她想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每个作家都这样,而她每天都生活在如诗且充满韵律。清晨,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悄悄遛进房间,轻轻地洒在脸上,带来一天中最初的温暖。起床后,一杯香浓的咖啡是生活赠予她的小幸福,使人心生欢喜。
他们的爱在蓝色海湾中蕴育,他们的思乡之情,如同诗中绽放的绚烂烟火,身处异乡,始终怀着家乡的眷恋。
作者简介:
朱惠珍,女,浙江宁波人,诗人和文学创作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常有诗歌、散文等作品见诸《浙江日报》《福建日报》《黑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浙江诗人》《生活报》《文学港》《宁波吟草》《缨溪风》《星河》等报刊,以及中央新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