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之门
佛教因传入我国的时间不同,途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在我国形成了三大不同的支系。它们分别是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巴利语系的云南上座部佛教。汉地佛教亦称中国佛教,它自南北朝时期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宗教,并开始对我国的民间风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重大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佛教又不断吸收并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三大支柱之一。
据《三国志.魏志》卷三十裴松注,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内地。不过,当时的佛教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只是一种神仙方术。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将自己的经典带入我国后,人们对佛教才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至此,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便在我国传播开来。
关于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过程,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东汉永平年间的一个夜晚,明帝刘庄梦见一位身映光环的神仙,飘然飞降于殿前。第二天早朝,明帝刘庄将梦境说于群臣,并问他梦见的是何方神灵。有位大臣答曰:“那是天竺的佛陀”。于是,明帝派使臣前往天竺拜谒佛陀。当使臣走到贵霜王国时,遇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便请他们到汉朝的首都洛阳觐见了明帝。此后,明帝下令在洛阳建造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寺院,供两位高僧译经讲法。因经书和佛像是用白马驮来的,故将此寺院命名为白马寺。两位高僧在寺中首先译出了一部《四十二章经》。此《四十二章经》是摘译《阿含经》中的四十二个段落而编纂的,成为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
自此以后,西域高僧不断前来我国传教讲法。如西域僧人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初年,支娄迦谶于东汉桓帝末年来到洛阳,两位高僧都是佛教译经家,在洛阳翻译了不少佛教经典,并将小乘和大乘佛教分别传入我国。又如曹魏时期,西域高僧昙柯迦罗来到洛阳,将《僧祇戒心》等佛教戒律传入我国。再如西晋年间,西域高僧竺法护来到我国,他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西域高僧不断来我国译经传法,使得佛教逐渐在我国内地传播开来。然而,佛教在我国内地实现大发展,并且影响和融入汉文化,则是从东晋后期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