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 蛇
崔兆咸
1961年春末,江苏建湖县芦沟公社陈吴大队副大队长刘福成,正在三面环田的独家住宅墩子后面挖菰草,忽发现两条红火赤链蛇盘在一丛菰草根旁交尾。他奋起一锹打过去,顿将一条3尺多长的母蛇打死。那条4尺(市尺)多长的公蛇受惊脱尾,躲避开刘福成打来的第二锹,生风地越田过埂,逃之夭夭。
自此后,不少人常见一条有扁担长的红火赤链蛇出没于荒地。俗话说,“尺蛇寸口”,不仅放牛人和刈牧草的人心生畏惧,连与荒地相连的4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到这附近农田做农活时,都惊慌害怕。
刘福成为了安定大家的劳动情绪,常到荒地寻找蛇欲除之。而那条大蛇像有意躲避他,别人能见到,他却再也没见过。数年后,公社在这大队搞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将荒地被平整为农田,他就把它抛于脑后了。
时至1976年夏的一晚,刘福成在门口乘了一会凉,又到屋东北的茅厕解手。刚解完手,耳边忽有“呼啦、呼啦”的响声从北面传来,由远而近。他惊异地抬头一望,只见稻田里一对类似玻璃球大小的碧绿色荧光,飞箭般而来,水流飞击声和大秧碰击声,愈来愈大。刘福成虽然生性胆大,但面对从没见过的怪象,不由心情紧张,立即转头朝家奔。
刘福成大步流星地跑过了屋东南角,呼啦声从双耳中猝然消失。他心生疑问,停步巡视。突然迎面蔬菜地大瓜棵里呼啦一下,腥味也陡然扑入鼻孔,陡见一个有小碗大小的蛇头,越过密密的大瓜叶丛,虎视眈眈地怒视着他。在月光的映照下,蛇口似黑洞,蛇信如烧饭的火叉。那老长的蛇信一下射出,忽一下缩入,令人惊心。一贯有胆识的刘福成因赤手空拳,不由心虚地想脱离险境。
可是刘福成未跑3步,大蛇已一下追到他身后,瞬息间,他的左腿被蛇尾扣住,使他不能动步,接着,蛇尾又向刘的另一条腿卷动。
被蛇缠住的刘福成知道长虫的弱点:只要猎物不被蛇缠昏,蛇是不会吞咬猎物头的。他胜心一定,怒气骤升,愤然用双手狠狠抓住酒盅粗的蛇尾,拼命地抖活。可蛇力很大,他双手像抓棍子似的,根本抖不动。这使蛇挫骨的方法,对于大蛇是无效的。他眼见蛇尾就要贴上右腿,急中生智,猛抬起右脚,使出吃奶的力气,对准蛇身一跺,只听“啪”一声,蛇头忽地下垂。原来刘福成的这一脚,正好跺在蛇的七寸处,使长虫内脏胆破裂。可是蛇未即死亡,陡松开人腿,挣脱人手,尾巴把刘福成只一扫,便使他双腿跪地。蛇又迅雷不及掩耳地窜向水稻田里……
与大蛇搏斗罢的刘福成心惊肉跳,天亮方闭眼,醒来时已傍中。他想起伤蛇不除,其害无穷,于是手拿着长棍,离家去寻。忽发现红红的死火赤链蛇正浮在水稻大田水中。近前一看,是条公蛇,只是已比15年前所见的大了许多。
作者:崔兆咸,江苏盐城西乡大崔庄人,长期从事公社、乡镇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文章乡土气息浓厚,客观地反映了上世纪苏北农村质朴、敦厚的农耕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