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铭玉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已丑年三月三十日)是张难先七十五岁生日。这一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今年的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五岁生日!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
会议选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等二十一人组成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又推出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
筹备会决定在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领导下,将工作分六大部分,成立六个组分头进行。第一组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代表名额,名单。经过紧张的三个月工作,到九月,六六二名代表的名单最终确定下来。
九月二十二日,周恩来副主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将共同纲领草案起草经过向大会报告,着重介绍了共同纲领草案的几个特点,着重讲了关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问题。
周恩来副主任在报告中说:“……有了领导力量,同时要照顾各个方面,这就是参加人民政协的45个单位产生的原因,但单单如此还嫌不够,便又设了一个特邀单位。其中,有的是中国四个革命阶段中始终站在正义一面的,如孙夫人及其领导的救济团体。其次,我们也邀请了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业建设的,因为他们是国家建设人才,如中央研究院陶孟和先生,资源委员会钱昌照先生。第三类是一向或在某一时期和我们有某种联系和朋友来往的,虽然后来这种关系被割断了,但是还有正义感,对人民事业有同情心。一旦解放了,便站在我们的一方面。像福建的海军耆宿萨镇冰、同盟会老会员张难先,……”【1】
八月廿日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张难先,新政协筹备会特别邀请张难先为新政协代表。张难先得知老友李济深为筹备会副主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八月廿四日,张难先特致书李济深,建议大会,会务应力争撙节【2】: 顷奉中共中央华中局统战部函云:“新政协筹备会已决定邀先生为代表。并定于九月一日乘车赴平”等语。仆虽衰朽,何敢告劳。晤教有日矣。惟仆于未来之前,有一言急欲言者。现在经济拮据已为无可掩讳之事实。中央号召节约,自应从政协做起。仆观武汉军管会所属各机关职员,均能刻苦自励。吾无间然。惟治国者不仅在己立己达,必须立人达人,造成全国风气,始于事有济。仆以为此次开会,宜以蒋政权时代之浪费为殷鉴,招待代表,用人宜少、供应宜俭,一洗从前官僚恶习。……唐虞时代九年大水,夏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即以此挽涛天厄运。今世乱较唐虞尤甚,若犹不能摆脱世俗,牵就陋俗,糜费民脂民膏,纵国人不言,然环顾全国之父老兄弟、诸姑姊妹之颠连无告,转徒沟壑,而吾辈高坐唐皇,酣嬉醉饱,尚得谓有心肝耶!吾兄职司筹备,应有言责,事关枢机,希垂察焉。
九月一日,在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安排下,张难先同李书城、李范一【3】两代表一同进京。军管会主任谭政考虑到张难先年事已高,需要有人照顾生活,征求张难先意见后安排张难先长女张端君随行;还考虑到参加这样重要会议,有许多事务性的事需要有人协助,张难先又没有秘书,正值外孙林上元回到武汉,没有工作,也让林上元随行。
到北京后,见大会工作人员事务繁忙,张难先嘱咐林上元多去帮忙。没有想到的是,林上元这次不拿工资的义务付出,被相关部门记录在案。几十年后当他办理退休手续时,惊喜的是,就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前义务工作的几天,他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享受离休待遇。会议结束后,张难先推荐林上元到华北军政大学学习法律。
到北京不久,毛主席发来请柬,择定日子宴请张难先等。值此国家初创,百业待举之时,得此殊遇,能不感动!细看设宴地址,竟是礼士胡同!在这翻天覆地之中,犹能用心如此细微,毛泽东的寓意之深,张难先能不详尽吗!四个多月后回武汉,有记者问他,此次在京,你驻留时间较长,感觉最深刻的是什么?他答是这次礼士胡同的宴请,令他感慨的是,他看到“共产党的领袖绝不看外我们,一生如此足矣!”【4】几年后和孙辈谈起这事,仍然叹曰:“一生如此足矣!”一九五五年,一天携孙子铭玉乘车路经礼士胡同,情不自禁地又指着说:“四九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设宴请我的。毛主席选在这里,这样看重我,我是不会忘的。”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七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主席团全体成员就位。【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名单中竟然列有张难先。当时主席台小,张难先和主席团成员挤在小小的主席台左边。
大会第一天,毛泽东致开幕词,他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大会第四天,九月二十四日,继续进行全体会议,议程为各单位代表大会发言,共有二十二人发言。张难先被推举,代表所在小组发言。九月廿五日《人民日报》发表大会综合报道 “记人民政协第四天大会”,其中有段夹述夹评张难先的发言:“ 其中张难先代表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横溢,简短有力的演说。张老今年已有七十六岁的高龄,饱经沧桑,阅历丰富。他那个组里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数十年来始终不愿参加什么政治性的会议,但是这次‘召开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家都欢欣鼓舞,不辞衰老,毅然参加’了。全场热烈鼓掌,庆贺这些久历事变的老人,也可说是庆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本身。这些老人选择了几十年,现在真正选对了。张代表说:‘就这几位老先生之参加看来,真可以代表全国人民心悦诚服的拥护人民政府’。大团结给人们增加了大信心。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会保证这些老年人在民主、自由、愉快的空气中,度过他们的晚年。”
张难先的发言全文如下:
主席,各位代表:
本席这个单位的小组,因萨代表未来,各代表公推本席发言。本席当时即邀请本小组的各代表征求对于本会议的共同纲领、及本会议的组织法,与政府的组织法,三个草案有何意见。各代表都认为这三个草案妥贴之至。祗有拥护这三个草案顺利的成功,并无其他意见。所以本席今天祗有转达本小组各代表拥护这三个草案之诚,再无其他可说。不过本席还有一点感想。本席这个小组的代表中,如张代表元济、周代表善培,都是七八十多岁的人。数十年不愿参加甚麽政治性的会议。再如李代表书城、宁代表武、张代表醁村,都是中国同盟会的老人。好多年看见旧政府所作所为,都是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主张,遇到甚麽政治性的会议,都是不肯参加的。却是此次所召开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家都欢欣鼓舞,不顾衰老,毅然参加。这实在是看见解放军军风纪之好,政府人员之刻苦努力,以及毛主席、朱总司令之英明领导所感召。就这几位老先生之参加看来,真可以代表全国人民之心悦诚服的拥护人民政府。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故本席附带的报告一下。
张难先所在小组成员有张元济【6】、张难先、周善培【7】、何誉时、李书城、黄琪翔【8】、李明灏【9】、李明杨、宁武【10】、张醁村【11】等。
当晚,竺可桢【12】在日记中写道,大会发言者中,“以劳动英雄代表刘英源及张难先最为出色。”宋云彬【13】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会议情形,他写道:“张难先发言不落窠臼,最后一段谓:本席这个小组的代表中,如张代表元济、周代表善培,都是七八十多岁的人。数十年不愿参加甚麽政治性的会议。再如李代表书城、宁代表武、张代表醁村,都是中国同盟会的老人。好多年看见旧政府所作所为,都是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主张,遇到甚麽政治性的会议,都是不肯参加的。却是此次所召开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家都欢欣鼓舞,不顾衰老,毅然参加。这实在是看见解放军军风纪之好,政府人员之刻苦努力,以及毛主席、朱总司令之英明领导所感召。就这几位老先生之参加看来,真可以代表全国人民之心悦诚服的拥护人民政府。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故本席附带的报告一下。生面别开,毫无八股气息,博得全场鼓掌。”【14】
九月二十五日晚,接到署名周恩来、林伯渠的午宴请柬:“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张难先按时出席,人陆续到齐后,只见多是七十以上老人,认识的有张元济、何香凝、周孝怀(周善培)、符定一、马寅初、徐特立、吴玉章、张澜、林伯渠、陈叔通、郭沫若、司徒美堂等,还不熟悉的有简玉阶、沈钧儒、陈嘉庚、林伯渠、茅盾、车向忱等,约二十多人。周恩来让人关了餐厅的门说:今天请来出席午宴的都是辛亥革命的长辈。有几位不是的,他们是来听诸位长者发言的。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就教长者”,今天的会就是如此。在讨论三大文件时,诸位看见《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对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与会者纷纷发言,分别从不同角度思考。率先发言的黄炎培、何香凝表示希望保留“中华民国”的简称,第三位发言的是前清进士周孝怀,据说他辛亥革命后“归隐”三十八年,生平不写民国国号,他对国民政府没有好感,但拥护共产党和毛主席。他说,我反对仍要简称,什么中华民国,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二十多年来更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虽然受周孝怀发言影响,以后的发言多数主张不要保留“中华民国”的简称,但仍是有两种不同意见。午宴拖延到下午一点半才开始。
在武昌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第二天,即十月十一日,首义人物集于谘议局,发布的第一个布告,即有名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这是最早出现《中华民国》国号的官方文件。张难先自一九零四年发起组织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起,积极投身于革命,几遭不测,终于有了中华民国,他对《中华民国》这一国号的感情是很深的;但,以前看到国事日非,心情也是沉重的。他主张着眼于未来,在不久后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就明确提出“非是我们不念旧,而是我们吃那旧东西的亏太大了,我们受了累,不能不换一套新东西来改造这个国家。……我们要下定决心做新时代的事、做新时代的人。长温旧梦是不中用的、是误自己、误国家的。我们要把旧日那些包袱一齐放下,再不回头看他。”
九月三十日,大会的最后一天。会议选举了由毛泽东、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等 180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会议通过了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电,在天安门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纪念碑文”。
在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吴玉章、徐向前、彭真、薄一波、聂荣臻、周恩来、董必武、赛福鼎、饶漱石、陈嘉庚、罗荣桓、邓子恢、乌兰夫、徐特立、蔡畅、刘格平、马寅初、陈云、康生、林枫、马叙伦、郭沫若、张云逸、邓小平、高崇民、沈钧儒、沈雁冰、陈叔通、司徒美堂、李锡九、黄炎培、蔡廷锴、习仲勋、彭泽民、张治中、傅作义、李烛尘、李章达、章伯钧、程潜、张奚若、陈铭枢、谭平山、张难先、柳亚子、张东荪、龙云等五十六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在选举前的民主协商座谈会上,讨论周恩来副主任报告的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名单。委员名单中列有张难先,令他惊诧不已。正巧,周恩来副主任来到张难先所属小组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张难先立即十分诚恳地向周恩来副主任提出辞意:“此次政府工作艰巨,非年富力强者莫任。难先年届七五,垂垂老矣,耳聋眼花,何能堪此。请大会另商一人”。周恩来副主任微笑着说:“先生给新政协筹备会来函,提议‘宜以蒋政权时代之浪费为殷鉴,招待代表,用人宜少、供应宜俭,一洗从前官僚恶习。’连毛主席都称赞先生敏锐,思想极有活力,何谈‘垂垂老矣’,张先生勿辞。我们年富力强的也是要的,那年高德劭的也是要的”。 周恩来副主任说完,就听到有代表接着发言,周恩来副主任就专注地去听其他代表发言。散会时,张难先见许多人围着一个人出来,仔细一看,是毛主席,张难先又上前向毛主席提出辞意。毛主席说:“你张老先生不要谈这件事。”代表们又争先恐后的与毛主席说话。张难先再难开口。后来大会一并通过。张难先也就欣然从命。
晚八时,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闭幕。秘书处通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留下吃晚饭,饭后出席勤政殿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预备会议,讨论明天开国大典的有关事宜。预备会议进行了约四个半小时,直到十二点半才散会。
十月一日下午二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的有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委员周恩来、陈毅等共 51 名(12人缺席)。
毛泽东显得特别兴奋,红光满面,服装整齐,带领全体成员宣誓就职。张难先参加宣誓。大家坐好后,毛主席站起来说:“我宣布,中央人民政府的全体委员现在就职了。”稍停,他又说:“为着革命斗争,实际上早已就职。”大家欢笑鼓掌。毛泽东接着宣布:“中央人民政府即在今日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辖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四个机关。他拥有立法权,制定、解释国家法律;人事权,任免副部长以上干部等大权。会议任命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并选举出副主席,委员等。
任命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命罗荣桓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推选林柏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并通过政府公告。会后摄影留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缺宋庆龄)和部分委员合影。照片上各位的座次如下:
前排左起:林伯渠、司徒美堂、李济深、朱德、毛泽东、张澜、刘少奇、何香凝、高岗;
二排左起:陈铭枢、陈嘉庚、李锡九、董必武、沈钧儒、彭泽明、黄炎培、马叙伦、沈雁冰、高崇民、陈叔通、张难先 ;
三排左起:谭平山、张治中、程潜、李烛尘、郭沫若、吴玉章、李立三、章伯钧、张东荪、徐特立、蔡廷锴;
四排左起:邓小平、陈毅、张云逸、周恩来、赛福鼎、马寅初、陈云、彭真;
五排左起:刘格平、刘伯承、薄一波、贺龙、聂荣臻、张奚若、傅作义、乌兰夫。
照片上的题词是张难先会后收到照片后题写:“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所摄之影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 ”,印章为“东湖老人”。
会议结束后,全体委员乘车出中南海东门,经故宫西华门去天安门城楼后院。这时已是下午二点四十分。
下午三时,北京三十万人在天安门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人山人海,实在是有史以来的空前盛会。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率副主席,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张难先以委员身份随同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自听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听到天安门广场三十万人的欢呼,看到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到受检阅的解放军三军钢铁洪流滚滚向西。
庆祝活动在下午五时左右结束。随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开国第一宴”。招待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外贵宾。出席“开国第一宴”的有六百多人。宴会开始,在乐队的迎宾乐曲声中,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负责人步入宴会厅,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外,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和各界代表也走进了宴会厅。在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当天晚七点,毛主席再登上天安门,张难先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随毛主席登上天安门。随即,群众游行开始,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毛主席一再高呼同志们万岁。游行一直持续到九点二十分钟。张难先以七十五岁高龄,热情洋溢地参加开国大典各项活动!
随张难先来北京照顾他的长女端君,和许多领导的亲属一起被安排在老北京饭店楼顶观看开国大典的盛况。张难先昨晚开会到十二时半才散会,今日一天的活动又十分繁重,晚会后回到宾馆时感到了累。但是他和长女端君实在兴奋得难以入眠,在六国饭店谈到深夜。
回首这75年,正是甲午中日之战、八国联军侵略造成屈辱、割地、赔款……,致使当年的自己决意为救国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置生死于不顾,历经波澜壮阔,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却没有改变鸦片战争以来的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甚而,小小的日本竟“人心不足蛇吞象,”欺“中华民国”连年内战,懦弱无能,梦想亡我中华。历时14年!为此,痛心疾首把自己的家取名“耻庐”。他说那时,自知年事已高,常背诵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时念成“王师驱逐倭寇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抗战胜利,全国人民盼望和平。张难先一再向民国政府建议国共合作建国,却被国民党一些高层污蔑为秦桧,内战狼烟四起,物价飞涨。这75年,不堪回首!
看共产党历万里长征、八年抗战、渡长江之前,敢于炮轰英国军舰……,展示强者风范;细看这次会议,团结各阶层人士,举国同心。有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还有什么事是难事!想到前天小组会上,周总理提到,自己给李济深先生的建议函,毛主席看后“称赞先生敏锐,思想极有活力,何谈‘垂垂老矣’”。共产党纳谏如此用心,“麻生丛中自然直”,长久下去,料想中国从此走上国富民强之路。
果其不然。弹指一挥间,建国已75周年!再看这个75年:首战美国纠集的“联合国军”,逼迫它们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为国家打出几十年和平!就在建国之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从民国政府遗留的物价飞涨,百业凋零、大量人员失业……的困境中走出来;拒绝苏联打压,独立自主发展,两弹一星振奋国人;航空母舰已有3膄,更惊人的是航空母舰电磁弹射如此先进;一旦遇到天灾,举全国之力共渡……,解放前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景况已经绝迹……。
两个75年,略一思想,竟是云泥之别!
在此建国75周年之际,衷心祝我们祖国昌盛发达,国富民强!
【1】参见《团结报》第2710期
【2】撙节(撙节)(1).抑制;(2).节省;节约。
【3】李范一,字少伯。湖北应城人。幼时家贫。13岁中秀才。抗日战争初,与陶铸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汤池训练班),培养大批抗日军政人才。 武汉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组织人员保护电厂、纱厂。新中国成立,先后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参见辽宁省《友报》1987年8月15日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编 1950年6月
【6】张元济(1867 10.25 - 1959 08.14),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破格召见,政变后被革职。1896年和陈昭常等人创办教授西学的通艺学堂。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任公学总理。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1916年任经理,1926 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元济晚年写了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7】周善培 字致祥,号孝怀,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学校、警校、实业等,居四月返川。1901年奉命带学生20名赴日本留学,并聘回日本教习来成都开设私立东文学堂。
午,周恩来、林伯渠邀餐六国饭店,会集征求人民政协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名词下应否去掉原稿简称中华民国一个括弧。此前,《共同纲领》草案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写法,是民革代表陈劭先提议写上的。
司徒丙鹤(司徒美堂的秘书)曾详述午宴上关于国号问题的讨论。当日出席者有张元济、何香凝、周致祥(孝怀)、符定一、马寅初、徐特立、吴玉章、张澜、简玉阶、陈叔通、沈钧儒、陈嘉庚、司徒美堂、林伯渠、张难先、郭沫若、茅盾、车向忱等,以耆老居多。率先发言的黄炎培、何香凝表示希望保留“中华民国”的简称,但轮到第三位发言时,形势很快逆转;再是前清进士周致祥,据说辛亥革命后“归隐”三十八年,生平不写民国国号,但目前拥护共产党和毛主席。他说,我反对仍要简称,什么中华民国,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二十多年来更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8】黄琪翔(1898年~1970年),字御行,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学德国。1922年大革命时期回广东追随孙中山,历任粤军团长、师长、第四军军长。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参加邓演达创办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失败后由香港移居德国,后回国任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第22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抗日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职。指挥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枣宜会战、滇西缅北战役等重大战役。1948年赴香港脱离国民党,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凌晨因心肌梗塞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二岁。1980年平反昭雪。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9】李明灏(1897-1980)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醴陵县新阳乡横田村。国民党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全国政协委员,我党高级情报员。1914年入醴陵渌江中学。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在此期间由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秘密进行高级情报培训,直接受周恩来同志单线领导。1927年4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师少将师长。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受毛泽东的重托,他命第二团团长李隆光将在长沙的7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乔装成本师官兵,以军事学习为名,分别送出险境;还资助共产党员杨东莼去日本学习。1933年,任南京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兼庐山军训团和四川峨嵋山军训团兵器官,通过上海的中共党员曾希圣、黄龙等,先后给中共地下组织提供有关国民党进攻红军的重要情报、文件和地图,并要求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先后派聂荣臻、刘仁霖等劝其留在国民党内工作。
1935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主任,为制止该校政训处长任觉伍准备密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400多人,他亲去浙江奉化找蒋介石辩护,设法保护了这批革命力量。1943年3月,任第九十七军中将军长兼重庆警备司令,与八路军办事处和周恩来等联系密切,因特务告密,被撤职。1946年7月,任中央训练团庐山分团主任,因不满时政于10月辞职,蒋介石批“永不录用”,遂闲居香港、上海、沈阳等地。1947年,他秘密会见陈明仁,劝其早日弃暗投明。1948年,毅然向白崇禧递交脱离国民党声明。同年11月只身秘密从天津进入华北解放区,在河北省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接见,参加了策动北平和平解放工作。后任东北军大第三总队队长,负责改造和培训起义军官工作。建国后,1949年6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谈代表团先遣代表身份到达长沙,会见程潜、陈明仁,商谈起义大计,努力促成湖南和平解放。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副省长等职。
【10】宁武(1885—1975),学名良志,曾用名孟言、梦岩,辽宁海城人。同盟会会员,是东北辛亥革命活动领导人之一。1911年7月,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召集会议,筹划发动武装起义,将同盟会会员奉天驻军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总督府军事参赞张榕增补为支部领导,责成宁武秘密联络辽南、辽东等地的联庄会首领,扩大武装斗争力量,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清朝在奉天的反动统治。10月,奉天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的鼓舞下,迅速成立了“联合急进会”,推举张榕为会长,宁武任组织干事兼东路军事和兵运工作,酝酿起义。11月,同盟会辽东支部于奉天北大营两次召开秘密会议,推举蓝天蔚为关外革命军讨虏大都督,张榕为奉天省革命军总司令。蓝天蔚以关外革命军大都督名义委任东西南北中五路军的司令,宁武为中路军司令。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负责东北国民党党务的宁武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他目睹盛况,备受鼓舞。会下,孙中山单独找宁武谈及国民党改组的重要意义。历任唐山市公安局长、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副省长。
【11】 张醁村(1886—1976)。字杏芬,兴宁大成村下马塘人,清末秀才。于1905年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陆军速成学校。1906年,由谢良牧介绍加入同盟会。1907年5月,张醁村即参加革命党人组织的黄冈起义。1911年,张醁村参加了由黄兴、赵声等策划的广州“三·二九”之役(即黄花岗起义)。张醁村与同村战友张学龄等冒着枪林弹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同年10月,武昌起义功成。为响应起义,他得吴伟从印尼带回华侨捐款12万元,在潮州募集兵员,成立广东光复军第四军,并亲任军长,光复军攻下潮州,并将潮州反动知府陈兆裳就地处决,清镇守使赵国贤自缢身亡。随后不久,张醁村奉命率部赴广州整编,任广东第五旅旅长。1917年,孙中山南下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1918年1月,孙中山任命张醁村为总部经理局长。1920年7月,援闽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张醁村被委为兵站总监。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第九路军总部及第七战军司令部中将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政协副主席。
【12】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人。生于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他从青年时代就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一生倾心血于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科学组织工作。1949年以前,他先后创建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辟了中国的气象事业;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使浙大挺进到全国名校行列;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浙江大学设有“竺可桢奖学金”和“中学竺可桢教书育人奖”。
【13】宋云彬(1897—1979),著名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浙江海宁人。1924年加入中共,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编纂股长,“四一二”事变后任武汉《民国日报》编辑,兼国民政府劳动部秘书,“七一五”事变后遭到通缉。30年代任开明书店编辑,主持编辑校订大型辞书《辞通》,主编过《中学生》杂志。抗战期间在桂林参与创办文化供应社,编辑《野草》杂志。抗战胜利后到重庆主编民盟刊物《民主生活》。1949年到北京,参加教科书编审工作。1952年回浙江任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1957年被打成右派。
【14】参见《沈阳晚报》2005年3月25日 31 版《私人日记里的开国大典》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