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濂溪,一条理学的大江大河
□卢圣锋(湖南)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条江河,不以波涛汹涌著称,却以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品德,滋养了后世无数心田。这条河,就叫“濂溪”。它源自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心田,流经他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地方,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理学洪流,绵延至今。
(庐山白鹿洞书院里的周敦颐塑像。作者摄)
道州濂溪离庐山濂溪,究竟有多远
时令小满,江河渐盈。抵达湖南省道县楼田堡村的时候,一抹暖阳越过道山正好洒在那片田田荷叶上,这便是周敦颐的故居。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在古老的村头巷尾,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份超脱尘世、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坚定。在书院、在月岩、在濂溪,我们试图寻找周子的前世今生,探寻“濂溪先生”理学思想的脉络。
从道州楼田濂溪出发到庐山莲花峰脚下的濂溪,800余公里。这条路,周敦颐却用了一生57年的时光行走。周敦颐的一生,就是一场关于思想、关于探索、关于追求的旅行。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思想的深度,用心灵触碰了宇宙的真理。
这位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鼻祖”的先贤,他的足迹遍布了永州的山川、郴州的烟雨、衡阳的月色、邵阳的晨曦,以及那远在江南的九江、萍乡、赣州,乃至中原的开封、江南的镇江,甚至跨越千山万水,触及了重庆合川的静谧与广州、韶关的繁华。每一处,都留下了他深思的足迹,每一地,都因他的存在而熠熠生辉。
千年前的那个盛夏,也就是公元1017年,正是莲荷盛开的季节,气温比今年应该更凉爽些。50老几的周辅成御任辞职桂岭县令,携妻回到道州楼田堡村,周家第四个孩子周敦颐(原名周敦实)出生了。在北宋,周敦颐也算是“官三代”,他的爷爷、父亲两代人连中进士,郑家娘舅更是龙图阁学士,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周敦颐在故里生活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的成长历程中,周敦颐留下了很多故事,最传奇的就是“命名五星堆” “月岩悟道”。
道州濂溪是周敦颐成长的摇篮。在道州濂溪,周敦颐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源泉。更重要的是,道州濂溪的淳朴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周敦颐培养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品格。也为他后来理学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埋下了伏笔。
离开道县,周敦颐的脚步并未停歇,他继续向衡阳、郴县、桂阳(今汝城)等地行进。这一路,山川河流见证了他思想的蜕变与深化。在衡阳的日子,他得到了当朝大学士舅舅郑向的关心、关怀、关爱和关照,在这里,他与荷为伴,继而触摸到了那份至诚至公的天道通理。不久,郑向得到朝庭一个推荐家族子弟做官的名额(恩荫),他毫不犹豫地将工作机会送给了外甥。从此,周敦颐开始涉猎官场。后来,任郴县、桂阳(汝城)县令,热衷兴教办学。在郴州的山水间,他或许悟出了“天人合一”的哲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这与他后来理学思想中强调的宇宙秩序与人性修养的内在联系不谋而合。而桂阳的古老文化,又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让他在历史的沉淀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当周敦颐踏上赣州的土地,他已预感到自己即将迎来学术生涯的巅峰。后来,周敦颐的足迹走过了永州、邵阳、重庆、广州等地。这里的山水,也因此而多了几分文化的韵味,成为了理学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节点。时至今日,这里的古街小巷,仍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前的思想回响,那是周敦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是周敦颐心灵的归宿。这里并非他出生之地,却成为了他晚年隐居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在庐山濂溪,周敦颐潜心研究学问,创立了濂溪学派,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庐山的每一片云彩,每一声鸟鸣,都仿佛在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加冕,让他的理学之光,穿透时空的界限,照耀着后世的学子与文人。同时,他还积极讲学授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弟子,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从道州濂溪到庐山濂溪,虽然相隔八百公里之遥,但在周敦颐的心中,这两个地方却是紧密相连的。道州濂溪给予了他生命的起点和成长的土壤,而庐山濂溪则成为了他精神的归宿和学术的巅峰。这种地理上的距离,并没有阻碍周敦颐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反而成为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周敦颐的一生时,不禁会感慨于他与濂溪之间的深厚情缘。无论是道州濂溪的淳朴民风,还是庐山濂溪的秀丽山水,都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追求与归宿的故事。
(永州楼田堡周敦颐故居。作者摄)
爱莲说,怎一个“诚”字了得
周敦颐学问深厚,人品出众,世称“濂溪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能吏和公道正派的良吏,但在仕途上一直不太顺意。他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郴县、桂阳县令,南昌知州,最高也只做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然而他却在中国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宁可辞官,也要秉公断案”“拒侄子求官,狠刹端砚笔贪腐风”“散俸禄以济贫,家产不过百文”的传奇故事使他成为一代廉吏。他的诗歌“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影响极广。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道出了周敦颐为官的宗旨。
那个时代,在唐宋文豪的耀眼光环下,周敦颐的名声并不显露。但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周敦颐凭借119字的《爱莲说》遗世而独立,它犹如一朵清雅脱俗的莲花,静静绽放于北宋理学的波心,以其独特的韵味,映照出一条深邃而壮阔的理学大江大河。关于《爱莲说》的创作地点,历来颇有争议,一说虔州,二说郴州、衡阳,等等,但与这篇文章的文学成就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周敦颐笔下的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抹风景,更是他心灵深处对高洁、纯净追求的象征。在那片不为世俗所扰的池塘中,莲花亭亭玉立,以其独有的风姿,诠释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美。周敦颐站在莲池边,凝视着这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爱莲说》,便是他这份感悟的结晶,是对理学思想的一次诗意表达。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自喻,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仅仅是对莲花物理特性的描述,更是对其内在品德的高度赞扬。莲花虽生于污泥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与高雅,这种品质正是周敦颐所倡导的“诚”之精神的体现。在他看来,“诚”是人性中最根本、最纯粹的品质,是连接天地、贯通万物的桥梁。通过“诚”,人可以洞察宇宙之奥秘,领悟万物之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爱莲说》篇幅不长,却如同一股清泉,汇入理学这条浩瀚的江河之中。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以“诚”为核心,强调心性修养与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为后世理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的思想体系,不仅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深刻反思与重构。在周敦颐的引领下,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近周敦颐的《爱莲说》,不仅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莲花的形象,如同一位智者,静静地诉说着关于人生、宇宙、道德的真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我们都应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同时,《爱莲说》也启示我们,理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日常的修心养性、道德实践,我们都能成为理学精神的传承者与实践者。
岁月流转,莲池依旧,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却如同一条不息的理学江河,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哲理,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不断探索、追求真理与美好。
(道州濂溪书院一景。作者摄)
理学之光,观照千年旗手的背影
中华文明从人文初祖三皇五帝开始,再到周易周礼治国八百年,先秦诸子道、儒、法等引发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隋唐儒释道并兴,一直到宋明理学被尊崇千年,周敦颐就是那位高擎理学大旗的旗手。
周敦颐,这位“北宋五子”之一的伟大哲学家、理学家,一生著述很少,他的两篇哲学论著《太极图说》和《通书》,分别为249字、2832字,另外,《爱莲说》119字,《拙赋》65字,加上其他诗文、题记等,他的著述仅为6000多字,却为后代理学家建立了宏大的思想体系,开启了儒家思想的新篇章。
他的思想如同濂溪之水,源自深邃的哲学之井,清澈而深不可测,缓缓流淌,滋养着后世学人的心田。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写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周敦颐谥号)之破暗也。”
想象着千年前的濂溪之畔,或许正是这样一个静谧而深邃的地方,周敦颐先生静坐沉思,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共鸣。他在这里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阐述了“诚”为万物之本的思想,构建了以“太极”为核心,以“诚”为基石的理学体系。濂溪之畔,因此成为了理学的摇篮,孕育了无数关于宇宙、人生、道德的深刻思考。
濂溪之水,不仅滋养了周敦颐本人,更通过他的著作与教诲,流淌至后世,成为理学传承的纽带。周敦颐首次把儒家学说上升到儒学思想的范畴,他的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他的理学理论架构涵盖了宇宙本体论、心性论、人生论、政道观、教育观和廉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思想相互贯通、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程颢、程颐二程兄弟,朱熹等理学大家,皆受周敦颐思想之影响,进一步发扬光大理学精神。朱熹誉其为“先觉”,张栻尊其为“道学宗主”,他们或继承其宇宙观,或发展其道德修养论,共同推动了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濂溪之水,因此成为了一条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思想之河。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踏上寻找周敦颐的旅程,或许那条古老的濂溪已时过境迁,但那份由周敦颐先生所开创的理学精神,却如同濂溪之水一般,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间。它教会我们如何以“诚”待人接物,如何以“太极”之眼光审视世界,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濂溪之魂,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濂溪,一条理学的大江大河,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流的代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这条河流的滋养下,我们得以领略到周敦颐先生的智慧与风采,感受到理学思想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带着对先贤的敬仰与对知识的渴望,继续在这条河流中遨游、探索、传承与发扬那份永恒的精神之光。
在这段寻踪之旅过程中,我们心中充满了对周敦颐的敬仰与感激。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学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也以其深邃的理学思想,汇聚成一条穿越时空的大江大河,引领着后世旅人,在心灵的旅途中探寻那份超凡脱俗的宁静与高远。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清代大学者王闿运写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宋明理学的博大精深,“濂溪先生”的宗师气场。天心恒常,吾道不孤。
周子已去,濂溪犹在。
作者简介:卢圣锋,笔名卢子。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度诗社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