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要做好
——这就是凡口矿后勤车队起重班
作者:沈丹莹
寒风习习,老汪刚走出家门打了个寒颤。每年进入冬天都是矿山最繁忙的时候,大家正奋力地冲刺着年度目标任务。
然而对于凡口矿后勤车队起重班的师傅们来说,这冰冷的天气,却是难得的好天气。他们干的都是体力活,天气越热,他们越容易出汗,衣服湿了又没办法及时更换,容易烙下风湿的病根。
老汪是起重班的老班长,这个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老汪说:“上周天气暖和,我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一天忙活下来太热了,衣服全湿了,现在肩膀还有点痛。”
正等着开早会,车队队长周立权的电话就打了进来。“老汪,你和老赖、老袁先去706总库,有设备装车。”
“多重?什么设备?”
“选矿厂的双螺旋体,36吨,你们先去现场制定方案。”
“36吨的话要解体装车了,那我们先过去现场看看,早会就不参加了。”
汪班长眉头紧锁着完成了和队长的对话,跟身边的起重技师赖世中、车队安全员袁建明说了句“总库,开工!”
矿山新老选厂对接工程启动以来,车队的停车大院只剩下零星停放的两台车,调度室里空无一人,办公桌上的登记表列满了整整几页的派车信息。对接工程正全速推进,各种新设备源源不断送进厂区,旧设备退库回收,需装卸的新旧设备包括浓密机爬架、浮选槽、搅拌桶、钢板等大型金属设备,加上因线路改造、尾矿管路改造等产生的临时作业,日均有50吨左右的吊装作业,这仅仅是一台小型起重机和一台25吨起重机的吊装量,12月以来,后勤车队最高峰时每天出车次数可达29次,创下了历年车队当日派车的最高记录。
25吨吊车到达706总库时,双螺旋端正摆放在总库门前,汪班长前后观察着双螺旋设备,精心设计起吊装方案,在起重吊装作业中,多数吊装人员在使用钢绳起吊重物时不进行计算,靠经验作业,吃了不少亏,汪班长细致入微,每次起吊都进行合理的计算,在吊装上有两手。这时,刚开完早会的队长急匆匆赶到了现场跟班作业,由于设备重量大于起重机所能承载的范围,在与队长一番商讨后,汪班长决定分三步进行吊装,先将设备人工解体,接着装车、捆车。面对重36吨、长12米、宽4米的“大家伙”,汪班长组织人员将双螺旋解体,与两名师傅上下交接了两句便开工了,双螺旋是平车吊装,绑扎要求高,钢绳密布其间,准备工作完成后,穿戴整齐的袁师傅靠近起重机,站在能观望到各点的位置,准备装车。赖师傅随即上车驾驶室,推动操纵杆,移动手把,动作一气呵成,吊钩悬起下放,稳稳吊起设备缓缓移动至货车合适的位置上,逐次起吊后,双螺旋装车完成,用时两小时。
休息不到五分钟,队长带领着三名师傅又赶往选矿厂进行旧设备卸车作业。即使已进行了一周的旧设备卸车作业,到达现场还是让起重师傅吐了口长气,已受腐蚀的旧设备堆放在地面,多而乱,着实让师傅找不着头绪,但师傅们深刻记得中心主任杨清明反复对起重班组强调的话:“决不能耽误对接,更要牢记安全作业”,安全无小事,吊装物的重量以吨起计,钢绳选短了可能造成设备坠落,吊点未绑紧可能造成设备碰伤,不观察现场可能造成挤压人至伤残,在杨清明的训诫下,起重班每名师傅都拥有着良好的安全习惯,绝不大意。三名师傅默不作声,默契地喝了口水,又爬上车一件件开始起吊,一直到中午12点,正准备回家休息,刚松口气,队长又接到了水电车间调度主任的电话。
“周队,一点半星光村三号泵站需要吊装,新选厂电路改造之后电线杆要移一下高度。”
“好的,那我们提前去现场先看一下车好不好摆放。”
通完电话的队长望向车旁三名老师傅,一早上几乎没有休息过,又得继续作业,心疼的很,走向前说到:“大家找地方坐着休息一下,等会还要吊装,我先叫几份盒饭,我们就在这吃吧。”
周队带领着师傅们赶往星光村,这次移电线杆的作业,因空间受限,路窄,又需避开线路,作业难度大,这是赖师傅的专长,赖师傅平时刻苦专研难度高的吊装作业,几次大山里的吊装作业,都是由他独立承担,今年车队添置的25吨起重机刚落地,赖师傅一有空就扎进车里琢磨,研究起重操作步骤,寻找起吊办法,热爱起重事业的他是矿山唯一一名起重机技师。这次作业现场,赖师傅像以往一样前后观察着起重机和路面,急中生智找到了解决办法,利用垫木加宽路面,垫木数量、高度、宽度都经过精密计算,以免造成起吊时起重机受力不均而致安全事故,三名师傅反复检查着吊车脚的垫木数量是否充足、钢丝绳转动是否灵活、电线杆有无漏筋现象、纵横裂纹是否在规定允许范围等。
老汪在一旁计算着重心和吊点,掏出卷尺量合适的钢绳长度和吊点位置,校调绳卡,准备工作完成后,赖师傅上车准备起吊。他深呼一口气,随着钢绳绷紧,他仔细观察着钢绳受力是否均匀,最后,电线杆匀速提升,正如他想的那样,倾斜高低差不过五厘米,顺利完成作业。
寒风轻轻吹过,一轮满满的夕阳静静地挂在天边,老汪打了个哈欠,脸上洋溢起温暖的笑容说:“在矿山工作快40年了,虽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我做什么事都是做就要做好!”
周队盯着夕阳看了好一会,说了声:“是的,做就要做好!”
(获2024年全市职工主题征文一等奖)
作者简介沈丹莹,女,韶关人,凡口铅锌矿后勤服务中心综合管理主管,韶关作协国企分会会员。
◎◎◎◎◎◎◎◎◎
“搁不下”
作者:桂汉标
腰圆、膀大,
两眼闪火花,
走起路来一阵风,
外号“搁不下”。
当好安装“先行官”,
雷厉风行火辣辣。
设备多搁一分钟,
双手急出青疙瘩。
前天风狂暴雨下,
来了一车保温瓦。
谁个说:“雨后再卸吧。”
他探手邊指脚手架:
“工农业等电催快上,
迟一会咱拥不下!”
瞧! 他领一群小伙子,
冒雨抢卸如快马。
锅炉点头频喝采,
老天气得直咬牙1
昨天要吊大电机,
小天车见了眼眨巴:
超重三十吨哪,
他左思右想搁不下。
饭堂里,手拿筷子量,
工棚下,与技术员并肩画……
“蚂蚁抬骨头,
嘿!还是用土办法!”
话音落地电机起,
庞然大物喊:“听话”……
今早记者来采访,
正赶上树钢架。
记者拉他来拍照,
急得他连忙摇手答:
“耽误的时间要夺回来,
施工正忙可搁不下。”
记者赶紧按快门,
咳!他一转身跑开啦,
胶卷变作录音带,
录下足音“懔嚓嚓”……
工作未完“搁不下”,
性急只因胸怀大:
搁得下千台马达万家灯,
搁得下四个现代化!
【1975-年写于广州石化建设工地,后收入1978年8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合集《红珊瑚》,2020年3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沧桑云雨》】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
修改于2024年09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