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崖 下
沛然
崖下,是故乡的村名。
这是正式的官方称呼,也可以说是笔名。
另外,他还有一个民间的俗名——叫“河南”。因为,他在辛庄河的南岸,直观、明了,很好理解。
改革开放以前,人口很少流动,基本没有多少对外活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上经常用“河南”这个名字。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流动和对外活动,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主旋律。因此,“河南”这个名字,渐渐地淡化了。可以想象,用不了多少年,这个名字,可能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实,这个村子还真的不在崖下。而是在丘山下的土崖之上。至于为什叫“崖下”,也没人说清。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典故吧!
那土崖,长大约二三百米的样子。从丘山脚下开始一直向西,延伸到村里一个叫“余崮顶”(又叫“鱼鼓顶”)的地方。那里是村子的制高点,有一棵五六百年的古槐。
过了“余崮顶”不远就是崖头之下了。
原来。土崖的最高处紧连着丘山,高约三米左右,接近九十度矗立着。面临河边一片名叫“上河”的低矮的湿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公社万人上阵,基本上削平了土崖,填埋了湿地。从此,再也见不到那里的鸟鸣柳荡,苇波荻浪;青芜葱茏,盛水泱泱。伊甸园般的天然湿地公园,变成了上百亩的标准农田。八十年代初期,村里又在残余的土崖上建立了砖厂,对它进行了再次挖掘。
今年盛夏的一天,当我再次返乡路过那里时,只见原来那高高的土崖,变成了一池清清的湖水。只见粼粼的碧水映衬着蓝天,青、鲢畅游,锦鲤纵舞。
好像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只可惜那清如许的源头活水,不是来自大自然的真情流露。
至此,高高的土崖,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崖下。而此时的新村,也早已迁移到更高的丘山岗上。
真是大自然变化莫测,人世间似水无形啊!但是,进步、向上的步伐是不可阻挡、有迹可循的。
再回头看看古老的村庄,留下的是或坍塌、或孱立的老宅,和零星、分散,屈指可数的独居的翁媪。还有那一条条硬化以后,崭新洁净而又悄无声息的寂静的街 巷……
作者:沛然。山东省泰安市退休人员,曾从事过教育、司法、监察、纪检等工作。现移居江南苏州,爱好骑行、跑步、游泳等活动,偶尔码一点豆腐块,聊以抒情。信奉实事求是,入乡随俗,又不唯世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