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麻村的木匠——手艺全
作者:郝封印
木工,是一种使用木材制作各种物品或建筑的工艺职业;木匠,则指具有高超技艺的木工。“匠人”一词不仅体现了对手艺的精通,还包含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完美的追求。据说,远古时代建造房屋,房屋建好封顶之日必须请“木工”镇邪!镇邪之时木工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之上高喊大吉大利之话,以保日后富贵平安!
冀中平原有座古城叫邢台,别名卧牛城,城东15里,有个村庄叫郝麻村。这个村子里不仅木工多,而且木匠也多,木工活道也绝,他们做的风箱、独轮车、水打磨、打稻机、玉米脱粒机远近闻名。 风箱是过去农村烧火做饭必用的吹风工具,它由外皮、盖板、毛头、风嘴、舌头、拉杆、呱嗒儿等多部分组成。成品风箱看上去就是长长的木头箱子,农村俗称“二尺五”。当推拉杆时进风口的呱嗒儿就会开启进风,拉拉杆时呱嗒儿就会关闭,这时候风就从风箱下面的风嘴吹进灶里。
风箱都是使用榫卯搭建,因为铁钉容易生锈脱落,个别连接的地方用的是竹钉。风箱选材讲究的用楸木,农村大多用梧桐木,但拉杆必须用枣木、榆木等硬杂木。做风箱必须严丝合缝,不然就会漏风跑风,并不是每个木匠都能做。
村里做风箱最拿手的是郝人堂、郝人山弟儿俩,他们做出的风箱不仅呱哒儿响得灵而且还能“吹倒砖”(风大)。风箱舌头和风箱呱嗒儿是两回事,风箱舌头是按在风箱嘴中的,而呱嗒儿是指进风口处的挡板,推拉杆时挡板张开进风,拉拉杆时挡板落下挡住风。
要想舌头响,两头松中间紧;要想呱嗒儿响,下面先撞击就响声大,不然不是不响就是响得不灵,发不出响声的风箱就叫“懒人风箱”。 我们那个时代小时候都拉过风箱,无忧无虑时拉风箱,那响声有拍节,有强弱,有高低,有快慢,也是一种听觉享受,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欢悦和祥和。 再就是王家小车。农村最早用的是独轮车,全称木质独轮手推车,俗称小龙车、小车儿,是平原地区农村主要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车可载人,也可运物。车把式在后面推车,车前也可一人背纤绳拉车。车行走时,车轴里会发出“叽叽呀呀”的声音,煞是悦耳。推车人需要走八字步,这样车子才能不倒,模特步绝对不行。陈毅同志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每一个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枪杆子打出来的,也是乡亲们的小车儿推出来的!可见,当年农村的独轮车不仅是普通的运输工具,而且还是战备物资。
家乡附近做小车的不少,可最出名的还是我们村的王家小车。王家弟兄四个都是木匠,老大叫王金田,老二叫王玉田,老大老二是孪生。听乡亲说哥俩斗起气儿来谁也不让谁。老二说:“要不是我一脚把你踹出来你能是老大?”老大却说:“早知道你不听话我不出来非把你憋死!”说时迟那时快,正在用手锯做活的老大一走心竟把垫在木头下面的小车把给锯了下来!(笑)
王玉田,中等个,老实本分的手艺人,不知道是做木工活在吊线时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缘故还是他有眼疾,背地里都叫人家“木匠眼”,但见面都还是称呼“王经理”。一是人家办木器厂早,二是人家多年担任大队木器厂的负责人。
王家做小车丁是丁卯是卯。一是尺寸准,卯眼硬,多一分则松动,少一分则紧皱,松紧必须适度。二是原料好,从车把到车轴用的全是枣木、榆木、硬杂木,不受温度限制,不怕风吹日晒,不受腐蚀不开裂。三是做工细致复杂,小车用料一律用黄蜡熏烤,熏烤后的木料光滑、干燥、有特色。所以他家的小车不仅轻巧、耐用,而且行走中还能不停地发出特有的“吱吱”声——像火车鸣笛,警示路人。 卯榫结构在过去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在房屋结构上,还有日常的家具和桥梁等地方都能用到,这种连接方式不仅牢固且经久耐用,只有真正会做卯榫结构的才能叫“木工师傅”。木工活中“光棍着急”、大进小出、四腿三牙等,都是要手的活儿。
村里上八仙的木工师傅有王福增、郝树春、孟春阳、孟林章等,再年轻一点儿的有郝大祥、孟老虎、孟江成、郝秋喜等。一是服务态度好,村里家家户户做家具都找他们;二是手艺全,经常被外地请去作师傅;三是经他们过手后的活道细致美观还省料,师傅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木匠木匠,就是谋匠”。刻花描鱼雕牡丹,家常便饭;选料下线刨凿铲,样样能干。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木材少,可是结婚的多,需要做家具的也多, 出现了无腿条几、炉灰桌面、水泥桌子腿,都是他们刻意创造的。
郝麻村木工作品杰出而且远近闻名。
郝树桔,木工世家,当年在邢台地区北招负责总务和内部维修。他1957年在邢台县东汪乡木器社做工,后调到南大郭乡;1958年北京十大建筑开工(建人民大会堂等)调到北京,当时李瑞环(曾任全国政协主席)任建筑工程队队长,施工期间他们住宿在八大处后勤处;两年后又调到唐山。1962年回到邢台地委北招(我与他大儿子建国都在天津服役,1972年我回家探亲时老人家在北招款待过我),1993年邢台地市合并后又调到南招,被评定为八级木工,对应现在应该是高级技工。
郝河沟,模型工。参观过正定大佛寺的都见过那里的建筑物模型,个顶个小巧玲珑,精致逼真,比例适度,坚固美观,人家长期在外地工作,就是干那路活儿的。
于占奎烈士(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之子于德印也是木匠 ,今年78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先在邢台地区4593部队负责给军用马车做马槽,后来又到张东岗4596军营、达活泉炮团、山西榆次、太原某部做木工。他把本村老木工王玉田、郝人山等介绍给部队,专门为部队做马车,他们做的马车结构精巧,卯榫牢固,轴头坚实,得到领导好评。当年部队的马车给我们送煤炭,我们的演出队还经常到部队慰问演出,那几个做木工的还抽空给部队家属做些零活小活,密切了军地关系、军民关系,得到普遍欢迎,直到现在于德印本人还与住进省休养院的军队干部有来往。
郝麻村木工传承广。解放初期大队就在孟家家庙大院成立了木工合作社,老木匠王玉田任经理,把村里的木匠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研制出了水打磨,解决了全村的吃面问题。村里无论哪家修房盖屋支房架,做门窗口,打个招呼就行。
改革开放初期,木工世家郝树枝、孟如意办起了木工学校,村里现在60岁左右的大部分都会木工,“郝麻村木工代代传”,就是那个时候叫响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挣钱的机会,匠人来钱快,村里的年轻人出外挣钱了,年龄大一点儿的也学做木工活。大队支书孟林发参加过抗美援朝,卸任支书后先是任小队指导员,生产队解散后又自学木工。他的二哥孟林章爱动脑筋,自学成才,上世纪60年代末就帮助生产队研制出用电机带动的水稻脱粒机、玉米脱粒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还是我这个“半拉木匠”的师傅:当年他晚上在木器社值班时我俩下象棋经常是通宵达旦,他教我刻花雕鱼,多年后一般的木工活推拉铲凿我都会做。村里管大锅的孟海生先是担任大队会计,离任后也自学成了木工。
学木工首先要学会使用木工家具。常规的木工家具多种多样,仅刨类就有大刨、 中刨 、小刨 、 圆刨、 方刨、 螃蟹刨 、槽刨、线刨、龙门刨等十几种。常用的卯榫结构也有几十种,如果想熟练掌握,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都很难。1980年改革开放后,以我们家乡的宏源路为中心兴起了板材生意,于是打工比匠工挣得多,木材综合利用多,使用组合家具的也多了,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和观念更新,传统的木工手艺逐渐淡出日常生活。
俗话说“一匠顶三工”。郝麻村木工历史悠久,作品优秀,能人多,传承广,名声远扬,本村木工行业为这个村庄乃至附近几十里的平安兴盛和发展,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郝封印,笔名牛城放翁。回乡知青,退伍老兵,退休教师,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微聊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