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扬州故事
希望读者诸君喜欢
(续上)
前言:
我的父亲出生于扬州之古县城江都,所以我的籍贯就是扬州了。我对扬州这座古城非常热爱,不仅仅是因为我非常喜爱扬州菜的美味(我是一个冒牌的“美食家”),而且还因为我在同样程度上的敬仰扬州城的文化底蕴深厚(太多的大诗人、大文豪留下了赞美扬州的诗文,我也很欣赏郑板桥的诗画和为人)和扬州人的可歌可泣的抗清历史。于是我写下这一篇拙作,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喜欢扬州。
此文较长,分两次发表,这是第二部分。希望读者诸君喜欢。
别样扬州
文/龚如仲(Ralph)
(三)
且不说唐宋期间的文人墨客、大商巨贾们如何以一种“腰缠万贯下扬州”的气派专程访问扬州,并打算在那儿好好盘桓,多多消费;也不提唐朝时扬州大明寺主持、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开山祖师高僧鉴真大师是如何几渡东瀛、向日本国输送了大唐文化。我只要略略说一说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扬州画派的“扬州八怪”,便可证明扬州在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上的举足轻重了。
扬州八怪是指当时的书画大家、社会名流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汪士慎,罗聘和高翔等八人。依我个人之浅见,尽管“八怪”中之李鱔、李方膺、高凤翰和李勉先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所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但最让我仰慕的还是书画大家郑板桥先生。
说句实在话,板桥先生并不是扬州本城人,但他的家乡兴化县当时隶属于扬州市,所以他也算是一个扬州人。就板桥先生的机遇而言,是扬州这座城市成全了他,因为只有在扬州这块极具文化素养的沃土上,他才能扬名立万。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的巡视期间,竟然在扬州接见了板桥先生,并封他为“书画史”。
板桥先生一生只画兰、竹、石,他把自己称之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板桥先生的诗、画、字被世人称为“三绝”。板桥先生的画作不仅深得当时文人雅士、官员百姓之喜爱,而且对后辈书画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得到他们的敬仰。近代大画家徐悲鸿先生曾在板桥先生的一幅《兰竹图》的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看看,身为扬州画家的板桥先生的作品是何等深受后辈画家之尊崇。
除了画作极为出色外,板桥先生的书法更是独树一帜。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一则有关板桥先生练书法的民间传闻。
据说板桥先生早年学习书法时非常刻苦,而且他专攻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他写出来的作品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也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这一点让板桥先生相当纠结。但练好书法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于是板桥先生就更加努力地磨练,力争如何把这种楷书写得尽善尽美。于是乎,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板桥先生都孜孜不倦地练习书法。练到动情时,板桥先生甚至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或衣服上练字。
某一天深夜,熟睡中的板桥先生竟然在梦中练字。不知不觉间,他用手指在他夫人的身上写起了楷书。夫人被弄醒了,心中相当不悦,因为她感到夫君深更半夜用手抚摸她的身体是一种相当不雅的行为,也不符合当时文人的品行。于是夫人对已经梦醒的丈夫说道:“人各有体,君当自爱”!这话里的意思是:即便过一下夫妻生活也得讲个礼数,不能在未得妻子同意的情况下,乱摸妻子的身体。听了夫人说出来的“人各有体”这四个字,板桥先生顿然间觉得这四个字犹如醍醐灌顶,使他豁然开朗!于是他轻声地自我言道:“吾妻之言是也。人各有体,字亦然。吾习书法多年,虽得欧阳公书法之形似,然未得其精髓也。吾当自创一体,以求独步天下,岂可专习欧阳公楷书之一门哉?”
从此以后,板桥先生开始精心研究一种自成一体的书法。苍天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成功地以隶书中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为基,掺杂了楷、行、隶、草等别的书体,创造出了名曰“六分半书”的书法。这种独一无二的书法一经问世,就深得当时文人墨客之追捧。板桥先生的这种自创体书法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板桥体”,板桥先生得以成为书法大家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啰,板桥先生在他夫人身上练书法的故事仅仅是个乡野间的传闻,其真实性并未得到印证,但板桥先生的“板桥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还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书法界的一个著名流派。
据我所了解,作为一个文化素养极为深厚的古老城市,除了历史上出名的扬州文人外,普通扬州人的文化程度也是相当可观的。远的不说,就拿我当年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任职的经历来讲吧,总公司属下的扬州轻工业品进出口支公司也是文人辈出。无论是当时的支公司经理李士璜先生,还是他手下的部门经理唐忠先生,他们都能写一手好字,背近百首唐诗。而到了现如今,我所认识的朋友圈中,扬州的文学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扬州书法名家李茂年、华续先,还是书法好手杨宝云、邓柏春,他们的书法作品都让人赏心悦目、相当喜爱。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