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津香近日风采及简介
刘津香1952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1959年~1965年天津市和平区华安街小学上学。1965年~1969年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上学。1969年4月12日~1971年6月12日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村插队。1971年6月~1972年10月内蒙呼和浩特市饮食服务公司综合饮食服务部餐厅服务员。1972年11月~1974年12月学习、实习。1975年1月~1986年12月呼和浩特市饮食服务公司医务所护士。1986年12月~1993年天津市药用玻璃厂保健站护士。1993年下岗,后退休至今。
散文《喝粥》
文/刘津香
现如今我们生活好了,物质丰厚应有尽有。就说吃吧,地里长的、树上结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国产的、进口的应有尽有。
我和老伴都是七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没有什么事情。不怕大家笑话,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明天吃什么。昨天,2024年农历八月十六(公历9月18日)晚上,老伴问我:明天早餐吃什么?我说:煮蛋一个,玉米面粥,腐乳。
为什么早餐要简单的喝粥呢?是这样的,近几日我家伙食情况如下。2024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四),蒸河蟹、红烧肋排;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砂锅炖一切(鸡、鸭、香菇、豆腐、粉丝、蔬菜等)、烧茄子;9月18日(农历八月十六我们结婚四十九周年纪念日),到饭店聚餐。连续三天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再加上我也没有很好的控制饮食,吃多了点,感觉饱饱的。所以,我做出9月19日早餐喝粥的决定。我们夫妻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季节变化随时制订和调整我们的饮食安排。
2024年9月19日早上,老伴做好了早餐。鸡蛋煮好了,玉米面粥熬的稠稀适度,腐乳盛在小碟里。当我端起碗喝粥时,我的思绪像风筝,飞过岁月的山川河流,往日旧事浮现在我眼前…… 。
1960年父亲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我家从天津河北区部队大院搬到天津和平区清和大街(天津南市地区)。那时,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挨饿,讨饭的随处可见。
我家向西半条街,就是清和街与东兴大街交口。在这个十字路口的西南侧,就是天津南市最著名的“三不管”。“三不管”在清和街上有东西两个口,记得从东口进去有卖羊杂碎的、卖猪杂碎的、卖煎鸡蛋的、卖盆糕(粘糕 )的、涮羊肉铺子还有卖面茶的和粥棚。再往里走有个砸石头、砖头的独眼李(此人一只眼睛,靠砸砖头卖艺收钱,姓李,大家叫他独眼李),还有变魔术的,耍杂耍的,摔跤的、算卦的,看手相面相的,行医针灸拔罐的 。再往后走有个小剧场,有时上演评剧或者相声。总之,“三不管”是个热闹的地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卖面茶的和粥棚。粥棚就是用布搭起的大棚子,一张长方形的旧木桌,在木桌的两侧是条形的凳子,(一个凳子能坐3、4个人)在桌子和凳子的边上有个火炉,火炉上坐着大锅,大锅冒着热气是煮好的粥。喝粥的人三三两两,可是在旁边看喝粥的乞丐比喝粥的人还多。因为那里有火炉暖和,还可以有机会充饥。当喝粥人用餐后刚一转身,几个乞丐跑过去抢那只粥碗。抢到粥碗的得意的笑了,只见他像抢到了宝贝,双手捧起粥碗,将自己的舌头伸长,从碗的一侧向碗的另一侧,一下一下舔着残留在碗上的粥残渣。 在他的舔食下,那只粥碗被舔的比洗了后还干净。
那个画面,几十年了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因为饥饿,才去舔食人家吃过粥碗里粥的残渣;是因为饥饿,哪里顾得上是什么人用过的碗;是因为饥饿,顾不得是否会传染疾病;是因为饥饿,顾不得做人的尊严。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国民,他们都是最遵纪守法的公民,他们都是有担当的百姓。他们只是生活在了那个年代,国家的困难时期。他们是可爱,可敬的!
如今,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和重大灾害的时代,我们过着无忧的幸福生活。出行自由安全,吃穿不愁。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大家都知足吧。感恩我们的国家,感谢我们生存的时代。愿我们的国家富强,愿今生所遇之人,知足常乐,幸福快乐的生活!
(全文1281字)
于2024年9月19日中国天津
本期认证编辑郝建国近日风采
编辑简介
郝建国(天人合一),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 中央党校内蒙古分校法学本科。矿业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矿产督察员。公务员退休。爱好文学近体诗词。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乌兰察布诗词学会会员、武川县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草原散曲艺苑编委,书法部副部长。《启程文学》公众号审编,《国风呼和浩特社》社长,《国学雅韵社》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外诗人》签约诗人,作品发表众多报刊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