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九----枣
枣
——“一日上树能千回”
枣在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吉祥与幸福,是礼仪庆典上的必备之物。最常见的习俗便是婚礼上“早立子”的祈福,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新婚夫妇的床头被角放上几颗枣和栗子,取其谐音“早立子”,以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其实,就算没有这么多的象征意义,红枣的艳丽和美味,也足以让人贪吃成瘾,乐不思蜀了,正如杜甫所云:“庭前八月梨枣黄,一日上树能千回”。
成熟的枣鲜红、晶莹,透着富贵气质。然而,它却不嫌贫寒,在生态恶劣的山地、沙地、旱地、寒地,也能显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被枣区农民称为“铁杆庄稼”。

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中国是枣的故乡,这个没有争议。早在1200万年前,枣的祖先――酸枣就已在中国满山遍野了。所有的枣类,都来自于远古酸枣。酸枣,古代叫棘;而栽培枣才是我们所说的枣,也叫大枣。枣树的种植起源伴随了中华文明 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栽培较早。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裴李岗遗址发现了枣核化石,证明了我国对枣的利用、驯化和栽培历史有7000多年。那时候当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现在存世的古籍文献中,最早我们可以查到《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是这样写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红枣传入河北,汉代引入到辽东,到两晋时期扩大到了长江流域,覆盖了我国大江南北。2000多年前,中原的红枣随丝绸之路引入西域,并向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各国、东南亚传播;向东北传到朝鲜、俄罗斯。枣在美国栽培较晚,是1837年由欧洲传入的。日本栽培的枣树都是在公元九世纪前从我国引的。
枣又有北枣和南枣之分。北枣的主要产区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为重点。解放后,全国各省市都有枣树的相互引种,其中引进红枣苗量最大的是新疆地区,主要引自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南枣生长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多为丘陵地区的零星栽培,主要是加工枣。

北京也是古代枣树栽培中心之一,一些品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白枣、酸枣、无核枣及葫芦枣等在《尔雅》中多有提及;而著名的密云小枣、马牙枣和匾枣等,在元代的《打枣谱》和《析津志》中也曾有记载;北京特产的缨络枣和脆枣,分别在《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中有评述;这些都说明北京在古代就对枣的选种培育作出很大贡献。

北京的枣带给北京人的回忆同样是深刻的。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茜女士在回忆父亲的怀乡之情时谈道:一九八二年,妹妹要去台湾看望她们的父亲,弟弟希望她能稍去北京的礼物以解老人的思乡之情,于是她就从内务部院子里一株郎家园枣树上折了一枝带枣的果枝送给父亲,梁实秋老先生见到来自北京的枣果枝感动得老泪纵横,把枣儿拿酒泡起来放在客厅。
1924年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写下最简单朴实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因其在北京故居终日所见的那两棵枣树有感而发的。

北京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名枣树和古枣树,成为活的标本和历史见证。如估计树龄在千年左右的昌平区桃洼乡王庄村的“酸枣王”、原崇文区上堂子胡同14号院内的酸枣树、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祠堂中的老枣树,品种为缨络枣,据传是文天祥就义前亲手栽植,并特意斜植使树冠向南,以此表达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气慨。

枣还是最重要的药食同源的食品。民谚云:“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可见,红枣不但是美味果品,还是滋补良药,有强筋壮骨、补血行气、滋阴养颜之功效。枣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P(又称芦丁),对过敏性紫癜、贫血、急慢性肝炎等具有疗效。红枣加米煮粥,可治疗脾胃不良、湿寒胃胀,因此,民间早有“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之说。
枣除鲜食入药外,还可加工成蜜枣、乌枣、醉枣、枣泥、枣茸、红枣香精等。日常生活中,用红枣饨鸡、鸭、猪脚等,甘美滋补;枣粽子、枣年糕、枣花糕、长寿糕等,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枣花量大,花期长,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枣花蜜的品质最好。枣叶可作饲料,也可代茶。枣木质坚,纹理细密,是制作家具和木雕的良好原料。
枣树的适应性强,易于繁殖,管理简便,是城市绿化的好树种。在庭院中或房前屋后栽一株枣树,夏季绿叶扶苏,入秋金果与翠叶相映,别有一番情趣。若是三五亲友相邀,到郊外的枣园转转,那枝条弯曲的龙爪枣;从一座果就是红色的胎里红、根据果形命名的葫芦枣、辣椒枣、茶壶枣、磨盘枣,以及许许多多您从未见过的奇异枣果,让您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大饱口福,岂不是一桩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