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乡村“三部曲”
作者 台见新
一、“苦了我一个,幸福全村人”
刘贵,字,桂宇,生于1962年4月,中学毕业,中等个子,二目炯炯,淳朴笃实、精明干练,平易近人。1980年10月参军,1984年10月光荣退伍,同年11月,年仅二十二岁就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6月推选为百尺河镇龙泉社区书记;2018年1月又担任了百尺河镇农机站站长。
1980年10月,刘贵怀着满腔报国热情,毅然报名参军。在部队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军事技术,不断地磨练自己,凭着思想进步,军事技术过硬,1982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四年的军旅生活,不仅让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坚定了信念,铸就了坚强不屈的军人性格。
1984年10月,他光荣退伍了,回到了可爱的家乡。11月担任了村支书,他决心要用在部队学到的文化知识,彻底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彰显军人的本色,敢于亮剑,勇于担当,“苦了我一个,幸福全村人”!从此,奏响了治理山村“三部曲”。
二、要致富,先修路
张家兰子村,地处诸城市东北端,九龙山北路半山腰,三面环水,沟壑纵横,自古以来村民出行十分困难。他和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研究决定,沿着村中心大街,分别往南、北、东、西修建出村路。往南贯通仁和路,北连接星石沟,西达桃岳路,东连结胶州石坑嘊。在小小的山村看来,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可是,当时,村集体的土地都已包产到户了,村里账面上早已是赤字了。然而,军人出身的刘贵没有气馁,“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率领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依靠党员,团结群众,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最终达成共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多方面做工作,统一了思想认识,凝聚了向心力。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率领大伙,首先修建了南北大路。这是该村通往外地的主要道路,前临沟壑,需要建桥。可是,没有资金,没有石料,更没有建桥经验。他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没有石料,就地取材,开山取石;没有水泥,他凭着关系到外地赊购;没有沙子,从河里自行挖取;没有技术,村里的能工巧匠一起上。大伙苦干加巧干,遇到问题一起研究解决,就这样,仅仅用了一个春天,一座石拱桥就建成了。
最难的是修建村东大路,这里河沟最深处达十几米,况且九龙山上下来的流水大多汇聚如此,遇到夏季山洪暴发,水流湍急,要想凭一村之力,在这里筑坝修路,真是比登天还难!刘贵审时度势,分析研究,觉得可以采用分段截水分流的办法。首先请来水利部门技术员进行考察论证,又经过村支部、村委会多次研究,征求了群众意见,最后,决定在沟浅的地方先建一座简易拦河坝,阻挡山上倾泻下来流水的冲击力,然后,再在拦河坝下游修建主体大坝。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他将这一工程上报到百尺河镇党委政府,得到大力支持,于是,从附近村庄调来了四台链轨车,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一座土坝建成了。后来又用挖掘机对土坝加固,并且对坝地下挖,建成了两个大方塘,不仅成功拦截了流水,方便了出行,而且村东农田都能及时进行灌溉,人们在这里休闲、垂钓,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发展是硬道理
要想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发展是硬道理”。刘贵通过与烟站合作,达成协议,引种黄烟。由于这是个新生事物,习惯种植农作物的农民,一时思想转不过弯来,产生了畏难情。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反复做工作,并且率先引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打消了顾虑,积极引种黄烟,到后来小小的山村,种植黄烟竟达三百多亩,平均每户3亩左右,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增加收入六十多万。
村里原来就有孵化小鸡的传统产业,以前从事孵化小鸡的大多是妇女。那时乡村家家都有散养鸡的习惯,一般都在母鸡群里保留二至三只公鸡,挑选鲜亮、没有碰伤的鲜鸡蛋。然后,均匀地放在炕上,灶膛里点燃柴草,保持室内温度在35——37度之间。夜里昏暗的煤油灯下,女人们一边往灶膛里添柴禾,一边翻动凭着鸡蛋,一般二十一天,孵化出的小鸡就会叮开蛋壳,毛绒绒的小鸡就出世了。接着就可以出售了。于是,男人们就用竹筛筐盛着,挑着或者用车推着到附近乡村叫卖赊出。等到秋天,再去村里人家收取赊鸡钱。
该项目虽然是小本买卖,然而利润丰厚,刘贵决心要把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他发动村民利用春闲时间家家都来大量孵化小鸡,然后发动经济头脑灵活的人开着车四处推销,全村销售一盘棋。后来,市场扩大了,需要大量的鸡雏,仅靠自己孵化满足不了市场要求,于是,他们跑临沂,跟临沂孵化场合作,引进鸡雏进行销售,并且将原来的赊销方式改为现钱交易。仅仅几年的时间,就把这一小小的传统产业做成了村中的支柱产业,好多销售户每年获利都在三万元左右。仅凭此项,张家兰子人家,不仅鼓起了自己的腰包,同时,还拉动了周边乡村经济,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社会效益。
四、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解放前,村民们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大多数人目不识丁。解放后,直到七十年代初期才成立了张家兰子小学,由于当时村里贫穷,学校一直是黑屋子土台子。刘贵一直觉得愧疚,“再苦也不能苦这孩子啊”!为了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决定重新选址,集资重建。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不久,一处高标准的红瓦砖房,各种教学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展现在人们眼前,成为村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为了让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村里出资修建了村文化大院,建设了文化活动室,村民们空闲之余,在这里幸福的读书、看报,高兴地跳舞、歌唱。九十九岁的刘进池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感激党和政府,逢人就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
刘贵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军人敢于亮剑、勇于担当的本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村支书的位置上一气干了31年,是百尺河镇最年轻的书记(22岁担任村书记),工龄却是最年长的老书记(光担任村书记达31年),成为村民最信任的“当家人”,不由得令人刮目相待!
只有阅尽世事沧桑,才能彰显军人担当!
2022年12月9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台见新,字,政舜,男,汉族,生于1960年6月,大专毕业,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