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 最好的处世之道
王庆元
《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人生在世,学会不争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不与父母争对错。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许都经历与父母意见不合的时刻,这常常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而引起争执的原因,大都是因为对这些小事的认识观点不同。当你想转变父母老旧观念时,却常常一不小心,好言相劝就变成了针锋相对。《礼记》中有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真正的孝顺不是让父母按照我们的意志生活,而是不再争论,照顾好他们的心情。年纪越长,我们会越发觉得父母墨守成规,沟通渐渐失去了耐心,唯独忘了,我们小时候一次次犯错时,一直都是他们在包容我们。父母跟子女之间的爱,像是一场人性的轮回。小时候,是他们包容我们,他们老了,就换我们来包容他们。跟父母相处,讲不通道理,就学会闭嘴。泰戈尔曾在书中写到:“爱是理解的别名”,我深以为然。父母子女之间的所有矛盾,说到底都是因为对爱的理解出现了分歧。无论你对父母的理解是“苛刻”,还是“抠门”,还是“不中用”,还是“没本事”,还是“没见识”,还是“守旧”,每一次你给父母他们的评语结论,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是一种偏见。因为父母的那些“缺点”本来就是你尚未完全理解的爱,而这种爱,从来只有深浅,没有对错。凡事多体谅,少计较,多理解父母的爱意,不与父母争对错,论短长,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不与伴侣争高低。好的婚姻,举案齐眉,不争高低,只要幸福。夫妻在一起过日子,大事小事,纠纷矛盾在所难免。如果凡事都要争个高低,论对错,感情再好也经不起消耗。恩爱的夫妻都有着不较劲、不计较的智慧。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抬杠的地方,更不是论理的地方。好的感情都是让出来的,生活不是战场,有时候你赢了局面,却输了感情。夫妻之间要相互体谅,互相忍让。爱是理解与包容,对夫妻间的事,既别总从自身出发做决定,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不以自己的认知要求对方,不计较细枝末节,多讲爱,少讲理。凡事好好商量,多理解对方的意见,多体谅对方的难处。商量的背后,是信任和尊重,是体贴和关照。理解不是完美一致,而分歧显然观点不同,但我支持你的决定。杨绛先生说:“好的婚姻,该演的戏要演,该装的糊涂要装,该和解的和解。婚姻本是一场合作,谁先睁眼谁就输了”。两个人在一起,风花雪月只是表面浮华,同甘共苦过日子才是生活的本质。人啊,其实最成功的活法就是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就是拥有一个懂你爱你的他,就是拥有一个把你心疼孝敬的娃。家好,啥都好。
不与朋友争胜负。朋友之间相处共事,争辩是毁掉友好和感情的杀手。为争输赢,占据上风的争辩,即使你胜了,也不会让人高看你,反而会使你陷入生活的陷阱。争辩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作家李小默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语欲胜人,或许会有一时的胜利,却永远赢不来长久的尊敬。当一个人始终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口舌之争赢了,朋友就少了。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有竞争力,喜欢和别人争辩,为了好玩而驳倒别人,你可能会赢得暂时的胜利。但是这次胜利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青睐。”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曾言:“若想树敌,就胜于你的朋友,若想交友就让朋友胜于你。”心之好胜,能言善辩者。因为太执着对错是非,或急着击败对方,彰显才能,逞了一时口舌之快,却让对方心生芥蒂。愚蠢的人,会习惯性的针锋相对,论个输赢胜负,不赢不休;而有智慧的人,面对不同意见时,先慢慢听,先消化,再内省。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反驳欲,也是自律有修养的体现。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有当你在言行中真正尊重,理解重视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你的喜欢和认同。若在朋友间,争胜负,论长短,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论是非,评对错,那注定朋友要与你分道扬镳。遇事不争辨,不是理亏,恰恰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更能维护友情。朋友在一起是缘分,应当温暖相处,如果凡事都要争高低,论胜负,感情再好,也经不起消耗。得到一个朋友非常不易,但失去一个朋友,或许只需一句话,一次争辩,一件事,一次摩擦就可以变成从朋友到熟悉的陌生人。
不争“三尺”宽窄。生活中,在利益不受损害时,人与人之间能雍容大度一些,不失为宽和的谦谦君子。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一旦利益受到些许损害,往往有的就会“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一改往昔尚有气量的面目,翻脸不认人,以人为敌。在这种情况下,让利不仅反映的是气量,更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清代的张英深明此意。他在康熙年间官居宰相,家中与近邻叶姓争地界不休,张英却给家中寄来一封信,信中有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这种主动让利的姿态和豁达大度的气量教育了家人,当即遵命拆墙退让三尺。叶姓深为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六尺巷”,至今犹存。张英不把三尺之地看得重,身为宰相尚能克己让人,抑一己之私心,重桑梓之亲情,使天地间多了一则“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佳话。很多时候,你让人一步,并不是怯弱,也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大度的涵养,一种高明的远见,一种吃亏的智慧。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不与认知水平低的人争是非。《庄子·秋水》中讲:“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不同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看到的问题和理解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得不承认,认知水平,是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认知水平层次高的人,能够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对方的角度,越愿意包容他人的不同。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思维越单一,想法越绝对,越固执,看事情越主观,就越不容易被说服。他们只相信自己脑海中的事实,拒绝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固守一套自己的理论,用自己浅薄的“三观”去评判世界,不是有理说不清,而是思想交流错位。你跟他讲人道,他跟你讲法律;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政策,他跟你讲人性……因此,往往对相互间的误解、矛盾、纠纷化解不开,不是源自愚蠢,而是源自偏狭。与这种人争高低,论是非,只是白费口舌。试图启蒙愚蠢,最终消耗自己。往往是有理讲不清,好心好意苦口婆心得罪了人,甚至结了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句很精彩的话:“不要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楚谁是傻瓜”。
欲为大树不与小草争。在胡雪岩经营庆余堂之初,经店里的掌柜联系一个山东药材商,答应以较低的价格把药材送来,结果这批药材却卖给了另一家。经过打探,原来不远处的另一家药店德仁堂,在知情的情况下用高价收购了这批药材。掌柜一听,就气呼呼地带着几个人前去找德仁堂老板理论,双方就在当街上争吵起来。这时,恰好胡雪岩外出办事回来。掌柜赶紧上前把事情讲给他听。没想到,胡雪岩立马对德仁堂的老板作揖:“对不起,是我对手下管束不严,请多包涵!”然后就带着掌柜回店。回去后,掌柜很不服气:“是那个药材商有错在先,您干吗那样低三下四?”胡雪岩答:“德仁堂药店刚开张不久,你找上门去跟对方争执,有以大欺小之嫌,这与庆余堂要做南方第一药店的初衷是相背离的。欲为大树,不与草争。要想把事业做大,就不要与草争利。”胡雪岩的一番话,使掌柜豁然开朗。一个人想要让自己成长为参天之木,就不要与小草去一争高低,也不要让那些小草暂时的成功迷乱了自己的心智。
不与小人争一时之利。小人担心的是阴谋诡计不能得逞,君子担心的是事业不能成功。小人在利益面前尽一切所能,投机钻营,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在是非面前更是只用“术”而弃“道”,绝不会跟你讲情义,更不会跟你讲道理。与小人发生矛盾纠结时,最好的办法是暂时的回避。为了回避,可忍让一些,换得安宁。让一步远离小人,这并不是输掉了面子,而是避免了冲突,一时的忍让可以让我们安然地走自己的路。就像林肯所说的那样:“与其跟狗争路,不如让它先走一步。因为打败一只狗并不光荣,但被狗咬到一口却是很倒霉”。被小人所纠缠,犹如沙子跑进鞋子里,虽不能折磨你要命,造成硬伤,但却让你时时难受。对沙子跑进鞋子里的最好方法不是跟沙子较劲,而是倒掉沙子继续赶路。很多时候,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间事物的多面性,越能看清人性的阴暗、卑鄙和丑恶。有道是:“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人生路上,总会碰到一些不友好的人,不守规矩的人,也会遇见一些不和气不讲理的人。如果不懂让步,与之斤斤计较,就会加深矛盾,引起冲突,甚至争斗纠缠不休。让,不是一种屈服,而是一种大度。让,也许一时委屈,但却能减少冲突。这样也许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一定可以帮你化解矛盾,减少焦虑。人生中往往一个“让”字会让你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英·兰德写过《生与死》的一首小诗很令人喜欢,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首诗写的就是不争: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小诗平淡有味,将平生过往娓娓道来,平静而和缓,从容且通透。杨绛读了此诗,觉得它是平生心境最精妙的诠释。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这一生,都在践行“不争”这两个字。生活中,她不和聚敛财产的人争富,不和醉心仕途的人争权,不和夸耀文饰的人争名,不和怠慢轻傲的人争面子,不和盛气凌人的争是非……在平淡的流年中,她专心笃定地扶持着自家院子,在困顿的日子里,她于幽暗中坚守内心。这样的专注自持,胜过万般浮华。生活极简,灵魂丰盈。以清净之心看世界,用简单心境看人生,轻轻走过岁月,不染一丝风尘。远离世俗纷扰,远离明争暗斗,远离那些毫无意义的口舌争辩,是非争论,也许你会失去某些曾经的向往,失去一时的光彩,但会收获一颗恬淡安宁的心。不争,自然从容;不计较,所以常快乐。一方田园可养终身,一眼天地可怡情致。《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静而不争的人,心里有着足够的自信,不介意他人的看法,即便一时处于下风,他也能泰然处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少一些纠结。一个人越是要一争高下,就说明他越是自卑,越是不肯让步,就越说明他没有实力。一个懂得不争的人,一定是一个自信而谦卑,有实力而又慷慨大气的人。这种人最值得深交,也是最令人信服的君子。一个懂得不争的人,宁可扮演输家,也不会伤害人。因为他们懂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计较高下,浪费了时间,也输了姿态。一个懂得不争的人,往往能赢得格局,赢得人心,这样的人反而能笑到最后。人生就是这样,越是不争,越是能为自己积攒很多福气,让自己收获更多的馈赠。
人世间的东西,一半是不值得争的,一半是不需要争的。包括面子,一半是别人给予的,一半是自己挣来的。凡是可以争来的,势必也能抢走。唯有不争得到的才真的是自己的。争是愚者的行径,不争才是智者的高明。人生在世真正值得追求的,并不在于比别人强胜什么,也不在于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而在知足常乐,内心的丰盈。所以,人在世间行走,来时干净,去时空空,何必计较,处处争夺。我们拼搏一生,带不一走一砖一瓦;我们执着一生,带不走一丝爱恨情仇。所以没时间去计较,去争夺,健康地活着,干静地过着,开心地笑着,适当地忙着,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