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爱情,在生活中结晶出来!
文/钱塘笑笑
上大学时,读过张贤亮先生的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邢老汉孤苦一生,无儿无女。1972年,邻省旱灾。第二年开春,邢老汉家门口来了一个要饭的女人。老汉看女人可怜,就让她留下来一起吃饭。善良的邢老汉收留了可怜的女人。女人勤劳能干,一双奇妙的双手把邢老汉萧条的房子收拾得亮亮堂堂,干干净净。这个女人给贫穷孤单的农村老汉,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 一碗面条,多些辣子;衣服上的补丁,针细线密……
两个人准备结婚,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运动,女人阶级成分是“富农”,无法拿到户口和证明,只能搭帮过日子,用现在的话说是“未婚同居”。 十个月后, 在邢老汉进城的时候,女人不辞而别,还给邢老汉留下了粮食和钱。
邢老汉又回到了十个月前孤苦的生活……
邢老汉十个月的“爱情”故事,是中国人特有的爱情方式。作者张贤亮先生在文中阐释了“中国人的爱情方式”——
我们中国人有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方式,中国劳动者的爱情是在艰难困苦中结晶出来的。他们在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互相搀扶,互相鼓励,互相遮风挡雨,一起承受压在他们身上的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他们之间不用华而不实的辞藻,不用罗曼蒂克的表示,在不息的劳作中和伤病饥寒时的相互关怀中,就默默地传导了爱的搏动。这才是隽永的、具有创造性的爱情。
读这个故事,只是为邢老汉短暂的“爱情”唏嘘不已,遗憾两个可怜的人没有能相伴相依一辈子。作者在文中对“中国人的爱情方式”的诠释,我并不能理解。每天幻想着在巷子转角邂逅浪漫的爱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磨砺。从少女到少妇,从少妇到中年大妈,终于顿悟。
初遇时的悸动,在每天重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慢慢消磨。相看两不厌,也变成了怒目而视。说不完的话,变成了无话可说。要么就是互相抱怨,为了琐事无休止的争吵。
以为不爱了,没有感情了,对婚姻生活满是失望。当遇到某个契机时,突然又发现彼此还是被需要的。
记得生病住院时,老公喂我吃饭,一点点给我剥掉鱼刺。
记得夜晚给孩子喂奶时,老公睡眼惺忪起来给娃泡奶粉。
记得老公电话回来要吃我烧的饭菜,让我准备做晚饭。其实,我做出来的饭菜是“黑暗料理”,但每次老公都很给面子,一定“光盘”。
记得两个人为了娃的学习一唱一和,轮流上阵说教……
太多太多……也许这才是生活。
少年夫妻,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搀扶,一起还房贷,一起生儿育女,抚养孩子,互相鼓励,互相遮风挡雨,一起承受压在我们身上的物质负担和精神压力。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爱情方式。
因为白首不相离,所以才有“今晚的月色真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