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首有关扬州的长短句,今天和明天分别发一篇有关扬州的旧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
前言:
我的父亲出生于扬州之古县城江都,所以我的籍贯就是扬州了。我对扬州这座古城非常热爱,不仅仅是因为我非常喜爱扬州菜的美味(我是一个冒牌的“美食家”),而且还因为我在同样程度上的敬仰扬州城的文化底蕴深厚(太多的大诗人、大文豪留下了赞美扬州的诗文,我也很欣赏郑板桥的诗画和为人)和扬州人的可歌可泣的抗清历史。于是我写下这一篇拙作,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喜欢扬州。
此文较长,分两次发表,这是第一部分。希望读者诸君喜欢。
别样扬州
文/龚如仲(Ralph)
(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洒脱率性的李白,离别诗中绝不渲染别离之悲情,但他却十分羡慕友人将去烟花纷飞的扬州,扬州的魅力在诗人羡慕的目光中一展无疑。另一位唐代大诗人杜牧爱扬州就更加深沉了,他在诗中赞扬扬州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杜牧的心目中,天底下能让人做了十年也不愿醒来的美梦也只有扬州了。而同在唐代的诗人张祜对扬州的爱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在诗中信誓旦旦地说道:“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种“活就活在扬州,死也葬在扬州”的痴迷精神让人叹为观止。到了宋代,大文豪、大诗人苏轼对扬州也同样发出了类似的赞叹,他在一阙名为《江城子》的词中写道:“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东坡居士这种声称自己愿意天天买醉于扬州的执着也着实让人感动。总而言之一句话,扬州是一个让古代文人十分著迷的城市。
倘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扬州:“古人对扬州如此喜爱真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因为扬州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风光秀丽、位于长江以北的地级城市,其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同属江苏省的地级市苏州或常州”。然而君知否?扬州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凡响的名都,也是一个集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于一身的著名城市。写到这儿,您可能会问我了:“何以见得啊”?那么请允许我从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这两个层面来说说我的浅见吧。
(二)
扬州是一个被宋朝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称之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这个建城于公元前486年的扬州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远在隋朝时期,为了南北交通之便利,隋炀帝不惜以举国之力开凿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大运河的诞生就把扬州境内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的古运河和新开挖的大运河连接到了一起,扬州自然而然地成了大运河至关重要的一环。运河的开通使得本来就相当繁华的扬州更加声名远扬、地位显赫。
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唐辖下的扬州是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当于现代省级地位的“直辖市”,总管着39个郡府、196个县,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都市。试想想:这样的扬州能不让中国其它省份或城市的人们所青睐?尽管后来扬州的发展史并不太令人满意,尤其到了近代和现代,扬州已经大为衰退,最终变成了一个不大起眼的、介乎于二线和三线之间的城市,但这一切并不能稍减扬州这座城市厚重历史的底蕴。
据《成都记序》称:“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这个说法始于唐朝,当时国内就有“扬一益二”的定论。也就是说,中国最具规模的大城市第一是扬州,第二是益州(也就是现代四川省的省会成都)。《旧唐书》更进一步评论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广陵,扬州也)。
除了扬州在历史上地域广阔、繁华富有的特色之外,最为让人难忘的还是扬州人敢于反抗外来入侵者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十日”便是一个明证。
弘光元年(即1645年),清军主帅多铎率领十余万清兵向南推进,直至扬州。当时的朝廷首辅、扬州督师史可法及其仅万人的守军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战斗。这期间,清军主帅多铎几次向史可法劝降,但都被史督师严辞拒绝。由于双方兵力太过悬殊,清军攻进扬州,史可法被俘,只求速死,不肯投降,最后慷慨就义。
令人十分感佩的是,城破后出现了很多与史可法一样慷慨赴死的人物,比如扬州知府任民育以下数十人,城破后他们郑重地换上明朝官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视死如归。再比如副总兵马应魁,每战必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又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炮队专家陈于阶,或者是死于街上的战斗,要不就是自杀殉国。史可法的19名私人幕僚全部遇难。
扬州人的反抗精神惹怒了清军,清军统帅多铎下令屠城,屠杀持经十日,扬州居民除少数当时不在城里或侥幸逃出城的幸免者外,几乎全数被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过80万具。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身居南方的扬州人也同样有着中国人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血性!谁说自古以来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就凭这一点,扬州作为一个具有不同寻常历史的名城必然永载史册!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