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感怀
文/刘贵敏
夜幕降临,一轮圆月似一个硕大的银盘悬挂在东南方向的夜空。圆月晶莹剔透,散发着泛黄的光芒。几缕轻烟般的浮云环绕在月亮周围,是那么轻柔无力。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露出柔和、温馨的灯光,定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享受团聚的美好时光。
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吃了晚饭,翘首东望,盼望月亮婆婆早点出来,盼望能吃到月饼。在那个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一个月饼是中秋节最贵重的食物。可是,月亮婆婆好像和我们捉迷藏,迟迟不肯露脸。
在我们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期望中,那圆圆的银白色的月亮终于冲破重重黑云,挂在高高的天空。妈妈搬出平日吃饭的小方桌,摆上新鲜的水果,最后从柜子里拿出包裹了几层包裹着白纸的月饼,洁白的纸上一片片浸湿的油渍。妈妈有条不紊地解开细绳,打开油纸,圆圆的焦黄的月饼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我们看着月饼早已垂涎三尺,小弟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妈妈“啪”地打在他手上:“就你贪吃!”妈妈郑重地把月饼摆放在小方桌的中央,毕恭毕敬地对着月亮鞠躬,嘴里念念有词。说些什么不记得了,大概心思都在月饼上,急切地希望妈妈赶快祭拜完发月饼吧! 月饼拿在手里,舍不得立刻就吃。在手里反复翻看,一面雕刻着花纹,写着字。另一面则平平整整。月饼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忍不住咬一小口,紧闭嘴巴轻轻地咀嚼,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吞咽,整个过程全身心投入,多感官并用,甜在舌尖,香在灵魂,吃一口回味无穷。
其实那时候的月饼很硬,摔在地上不会坏。咬一口,也只能咬下一小块儿,里面有一些绿色的丝状的东西,叫青丝玫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只记得怎么嚼也嚼不烂。吃完了月饼,手指残留月饼的香味,闻一闻,再闭眼回味月饼的香甜,很享受,很幸福的感觉!
父亲去世后,家境更加艰难苦涩,母亲更加勤劳、节俭。中秋节前夕,舅舅骑着自行车来了,带来了月饼,还有几个苹果。这个中秋节和爸爸在时一样又有月饼吃了。后来才知道那年舅舅家没有月饼吃。舅舅把单位发的月饼和苹果都送给了我们。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姐弟四人好像约好了一样,谁也不说话,不敢看月亮是否出来,默默地看着妈妈。妈妈也不说话,只顾做着家务。月亮出来了,妈妈照例搬出小方桌,摆好水果、月饼,祭祀后,给我们每人一个月饼。我们吃着月饼,却没有往年的香甜,没有往年的喜悦。
“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古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如奔涌而出的泉水涌上心头。过去中秋节是不放假的。上学的时候,中秋节的夜晚,同学们诵读古诗以解相思之苦。你一句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我一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她一句司空图的“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险些让我们落下泪来。那时候,香港歌手汪明荃演唱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正风靡全国。我们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路,抬头望着皎洁的月亮,一起动情地歌唱:“……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今夜月正圆,中秋情意满。愿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人人快乐平安!
写于2024年中秋之夜【作者简介】刘贵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化名人联谊会会员,邢台市文学学会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邢台市逸夫小学西校区。从教三十余年,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愿用脚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书写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