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汤峪川的人口增长
明清以来,汤峪川的人口,除了在明清鼎革期间,一度有所波动外,总的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由于我们缺乏民国以前汤峪川的人口资料,所以只能从整个蓝田县的人口资料中推测明清以来汤峪川的人口变化。
隆庆《蓝田县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户一千八百六十,口五千七百八十九。嘉靖四十一年,户二千二百,口四万一千六百七十九。无论是从户数还是口数看,明朝的人口都是增长的。
下面我们对这个数据分析一下。
洪武年间每户平均为3口有余。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户口为1065万户,人口为5987万人,平均每户5.6口人。蓝田的户平均口数小于全国平均数。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因为蓝田属于北方,元末战乱以后,人口折损很多,每户人数较少。同时,明代洪武十三年前,实行的是保甲制,14年以后,实行的是里甲制。蓝田有二十个里,按人口平均,每里93户,大体符合明制每里110户的规定。
以上数据,也说明前面我认为明初翟马里人口不足,石门村所剩不多,马姓来自于户数较多的马塬的估计是正确的。
嘉靖年间平均每户口数为19人略欠,数字太大。
下面是1992年《蓝田县志》清代的民国若干年份平均每户人口的数据。
根据明初情况和上表,农户平均家口为5-6人左右,应该是明清家庭规模的一般情况。因此,嘉靖年间的数据,要么口数有误,要么户数有误。由于民间一般存在隐匿人口的情况,应该是户数登记上出了问题。
附带说一声,明朝的户口登记在全国也有问题。洪武年间的人口如上所表。最大值是明宪宗年间,户9210690,口71850132,平均每户口数7.8人。但以后就在下降。这是有问题的。在万历年间小冰河期来临之前,人口是一直增长的。后人研究,大体明末人口在1.5亿到2亿之间,应是洪武年间人囗的2到3倍。按这个估计,嘉靖年间的蓝田人口,大体应该是2万不到,按20个里平均,1个里大体就是1千人不到。如果按隆庆志的数字平均,每个里的人数大致2千人有余。汤峪川的人口大致就是这个水平。
清末战乱,人口有所下降是应该的,正因为如此,清初实行里甲制,在蓝田只有16个里,比明时少了明德、兴化、新民、至善四个里。后来随着经济的恢复,人口在不断增加,如下表所示。
明清以后蓝田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又恢复了明德、兴化、新民、至善四个里。并且在嘉庆年间平均里粮时,对每乡里的归属重新进行了划分。汤峪川被划到了南乡即安民乡。民国四年,划分自治区,翟马里位于南区。民国20年区划重新调整,从南区(第三区)分出西南区(第四区)。下表是1936年人口三区和四区户口数表,取自牛兆濂《续修蓝田县志》。
1936年三区和四区各乡联人口

根据以上资料,下表列出了汤峪川所在乡(或区)人口统计数。
清末和民国汤峪川所在乡区总人口(以清代南乡为基)
那么,1936年时汤峪川总人口11306,在新三区和新四区中总人数93715所占比重为0.121,假定各地人口增长率大致相同,则汤峪川在清同治十三年的大致人口为40581*0.121,等于4895人,接近于明初洪武十四年整个蓝田的人口数5789,也远远超过了嘉靖41年汤峪川的人口水平。由此可见明清以来,汤峪人口的增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