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思乡
刘志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作为一个从小没见过山的孩子,我对山有一种莫名的憧憬。
前两年有机会,姐姐带我去见过,我那是觉得,高山巍峨雄壮,如同一柄柄剑刃指向天穹。
可是,好像仅仅就是如此了,他在我眼中不再神秘。
亲眼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东西,它就已经被我摘下了滤镜。
不过,这并不能影响我依旧喜欢山,不过,现在的喜欢却不同于少年时的喜欢了。
而今年我终于有机会长时间待在一个有山的地方了。
今年高考报志愿,我没有听从任何人的安排和劝说,义无反顾地自己报了所有有山的城市的大学。
我只能说是和青岛有莫名的缘分吧,毕竟我第一次看见山,就是在青岛。
我现在拥有长时间呆在这里的机会,甚至于我宿舍右边就能清晰地看见座座山峦。
我来到了山外,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被这里的景色吸引,迷失自我。
甚至我常常期待,每天都能看见山,这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
世界上有多少憧憬巍峨高山的人呢,可是又有多少人亲眼见过山呢?我每天一睁眼就能见到,所以庆幸,庆幸我当时奋不顾身的决定。
可是,我来到了山外,离家很远的山外。
高山带给我的新鲜感只持续了一周,我就看厌了。
山美吗?当然美,云雾缭绕的高山尽收眼底,这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可是,我的家在遥远的山外。
我不否认美丽的山可以带给我视觉的盛宴,但是,我每次看见山,都会想象,山外的山外,我的家,现在是什么样了?
一个月的时间飞速流逝,家乡会不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家里的果蔬都熟了否?父母头上的银丝是否更多了些?
我的一切疑问,我想要的所有答案,都在山外,被高山拦截,我无从所知。
寥寥的只言片语,也就只能在通讯软件上,向母亲倾诉,向亲人询问。
百闻不如一见,可是我被山外阻拦,我回不去。
我现在竟然有点厌倦厌烦了外面随处可见的高山,我现在竟然有些厌恶当时我做梦都想亲眼见一见的高山。
我知道,美景再好,不过家乡,我终究成了我少年时候所不理解的游子,我终于理解了我少年时候第一首倒背如流的《游子吟》。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8岁的我开了一枪,正中18岁的我的眉心。
当然,我总要完成学业的,我这三年总要长时间呆在这里的,我总要牵挂家乡牵挂家人的,我总要自己在山外闯荡的。
山外在催促着我的成长,家乡在期待着我的归来。
也许,我今日看见的山,都是我少年时候困困不可见的山,我弥补了少年时的遗憾,也怀念着少年时的无虑。
天下胜景无数,落叶归根总在家乡。
适逢中秋,我在山外的山外,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2024.9.17中秋作

刘志轩,字子安,笔名楠木输棋,自幼酷爱诗词歌赋与文学创作,曾从事多年网文创作,所著小说和散文多次在网络发表,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山外思乡》这篇散文诗由刘志轩创作,通过对山的向往与现实中的思乡之情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在远离家乡后内心的感受。这篇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从憧憬到现实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传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 主题与情感
这篇作品的主题是思乡之情。作者通过对自己对山的向往与最终实现愿望后的情感变化,展示了人在异乡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超越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乡愁。
### 表现手法
- **引用**:文章开头引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经典诗句引入主题,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 **对比**:通过作者小时候对山的憧憬与长大后真正见到山后的感受对比,突显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 **细节描写**:作者详细描写了自己看到山后的感受,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感受的变化,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真实。
### 内容分析
- **憧憬与现实**:小时候对山的憧憬是美好的,但在真正见到山之后,这种新鲜感很快就消退了。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 **思乡之情**:虽然山景美丽,但作者始终无法摆脱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随着远离家乡而变得更加浓烈。
- **成长与责任**:作者意识到自己需要在山外完成学业,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对自己的期待。这种责任感促使他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努力。
### 结构特点
文章结构清晰,从对山的憧憬到实现愿望,再到最终的思乡之情,层次分明。每一段都有明确的主题,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 文化与社会价值
这篇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外求学、工作时普遍存在的思乡情绪。它让人们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人牵挂。
### 总结
《山外思乡》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诗,它通过作者对山的向往与最终实现愿望后的心理变化,展示了人在异乡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篇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经历,还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即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对根源的依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刘志轩成功地传达了思乡之情的复杂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