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耳》的诗学空间营造》
张立中(澳大利亚)
《地球之耳》是丝路行吟诗人王芳闻的又一部丝路地理行吟诗集,由"罗布泊行吟"、"喀什噶尔行吟"、"西藏雪域行吟"、"西域行吟"、"秦岭南五台行吟"五辑成集。诗人从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的终南秀峰出发,北至西域楼兰古国,西到雪域青藏高原,沿途所见所闻皆成了诗的韵脚,比如大漠一粒沙,一声驼铃,一朵罗布麻花,一座古城废墟…诗人都能神游千年,隐身于其中,找回古丝绸之路的一丝丝精血和元神,让古道历史活泛生动起来。
王芳闻擅长于运用通灵和隐喻,把罗布泊这样一个空旷的沙漠死亡之海,却写成了"地球耳廓上的一串驼铃",形象而又生动。人们常常形容骆驼是"沙漠之舟",做为丝路古道上的运输工具,一路向西,"驼铃"叮噹,象星星一样洒遍万里丝路,永恒的留在了历史的回音壁中。干涸的罗布泊则象一个硕大的地球之耳,时刻顷听捕捉着走过大沙漠的阵阵驼铃声,诗人反其言之,想象着这只硕大的地球之耳挂着驼铃,无论行千山万水,行千年万年,天涯海角都能听见驼铃声,这就是诗句具有了极大的张力和宏大的时空感。
从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的角度来读这一组《地球之耳》,读者仿佛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跟着诗人穿行,浩瀚空旷的大沙漠让人变得渺小,象一只在绵延沙丘上缓慢蠕动的小甲虫,在这样的无人之境的语境中,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四维时空尽情的飞翔,忽儿穿梭到遥远的楼兰古国,看见太阳城埋在流沙下的楼兰美女正在"窃窃私语",想与自己对话;忽而到了罗泊人最后的部落,看见那些站在烧烤铁杈上的罗泊鱼睁大眼睛迎接故人;忽而看见敦煌飞天从头顶上飞过,拽着自已一齐飞天。诗人深邃的目光穿越千年,越过天地,引领我们看见了常人看不见的事物,听见了常人听不见的声音,沙漠,云朵,一阵小雨,沙暴…让我们感受到了罗布泊粗粝的外表下起伏的柔软呼吸和悲怆的呜咽。最匠心独具的是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通过主客观意象群的营造,让自己与罗布泊这巨大的空间融为一体,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古老苍凉之境。
如何让巨大的空间不空,如何让沉寂的物体生动起来,这是诗人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诗人通过沙漠中具体的动植物作为载体,红柳,沙棘,罗泊麻,骆驼,砾石,沙蜥…等等具有特色的动植物,让空间动了起来,饱满了起来。并通过他们进而感觉到死亡之海生命的苍凉粗旷而又优雅温润的律动,从而升华了自我,成为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至此,作者完成了精神上的万里丝路远征,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次旅行,到达了诗人想往已久的诗与远方。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教授,澳华诗歌艺术联合会主席,百字诗创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