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故里议“三杰”
作者:姚增战
今年初秋季节,我与朋友驱车到安徽、江苏等地旅游,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参观了当地政府修建的汉高祖文化公园,徜徉在宽阔的公园大道上,环视周围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仰望景区矗立高大的刘邦塑像,联想到他为西汉王朝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使人自然想起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汉初“三杰”。
刘邦是今江苏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出身于农家,秦朝建立时他担任沛县泗水亭长。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带领三千子弟在沛县响应,投奔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军中,继而率军一路向西,从南阳破武关、峣关进入关中,驻军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新丰鸿门宴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在巴蜀及汉中地区养精蓄锐,屯兵备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战胜项羽,取得楚汉之争胜利并统一天下,建立西汉王朝,成为开国皇帝。
刘邦从响应农民起义、参与到反秦队伍再到平定三秦、建立西汉政权,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大秦王朝如此短命,确实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的经验教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长期的战争状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秦朝建立以后,本应实行修养生息,恢复经济,改善民生,但他却好大喜功,修长城,建秦陵,筑驰道,大搞劳民伤财工程,在全国征调劳役,致使民怨沸腾。秦末农民起义实际上就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还有秦王朝在用人问题上也存在重大失误,赵高、李斯等朝廷重臣,居然违背秦皇遗愿,矫诏传位,使大秦帝国顷刻土崩瓦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灭秦朝者是秦也,而非项羽和刘邦。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能够战胜项羽,最后建立西汉王朝,固然有许多历史的客观的原因,但与刘邦为人大度,珍惜人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善于发挥部下的智慧和才能有着直接的关系。毛泽东主席说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张良、韩信和萧何都是开国功臣,被称为汉初“三杰”,在辅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立下了赫赫功业,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刘邦曾经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及子房;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镇国家,扶百姓,结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及萧何。充分说明了他识人用人的宽阔胸襟和对人才的充分信任。
张良,字子房,安徽亳州人。他是刘邦的军师,在辅佐建立西汉王朝中立下汗马功劳。他劝刘邦在新丰鸿门宴上谦卑言和,行事低调,暗中疏通项伯的关系,协助刘邦逃离险境。在楚汉相争中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他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为巩固大汉江山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他被册封为留侯,在取得胜利后成功不居、急流勇退,也受到后人大加赞赏。
韩信出身平民,早年因家庭贫困寄人篱下,曾受过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后,韩信企图投靠项梁、项羽和刘邦麾下,都没有如愿。刘邦进驻汉中时,韩信连夜外逃,被萧何月下追回,推荐给刘邦并在汉中设坛拜将,后来成为刘邦在军事上的重要帮手,在楚汉相争的军事斗争中屡建功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向刘邦献出“汉中对”,为最终平定三秦大地做出了贡献,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和“三杰”之一。
萧何早年曾经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和图书,掌握了全国山川河流的重要资料和郡县户口,为以后制定国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楚汉之争时,他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兵员和筹备粮草,提供后勤保障,为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做出卓越的贡献。西汉王朝建立后,他担任相国,在治国理政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采用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恢复经济,为巩固新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驾崩后,他继续辅佐汉惠帝统治西汉王朝。值得提到的是,韩信被重用是萧何的推荐,韩信被斩杀也是萧何的计谋,由此产生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汉语成语,也应该算作萧相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贡献。
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事件已经在人们记忆中淡化,甚至被遗忘。然而,汉高祖刘邦所创建的大汉王朝,对汉族、汉字和汉文化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统一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还常常留在在人们脑海之中,在追忆这位草根皇帝时,也会自然想起辅佐他建立大汉王朝的上述三位历史功臣。
(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