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撰联乐融融
一一赏析徐世春老师的《盛世长春》同题对联
析文/余思村

在2024年龙年盛世中秋节到来之际,退休教师徐世春老师以上联”盛世”和下联”长春”即”盛世长春”为主题撰写了几幅同题对联,构思精美,寓意深刻,歌颂了神州大地欢庆中秋节的喜悦心情,读后使人精神升华,请大家欣赏:
对联一
甲辰盛世中秋月,
云舒长春共婵娟。
对联二
甲辰盛世中秋月
云舞长春庆乐天
对联三
甲辰盛世歌团圆
云龙长春颂和睦
对联四
盛世中秋情更浓
长春佳节意犹长
对联五
盛世中秋情意浓
长春万里景如诗
对联六
龙年盛世赏圆月
炎黄长春接瑞气

我们再来赏析一下以上这几幅对联:
对联一
甲辰盛世中秋月,
云舒长春共婵娟。
对联“甲辰盛世中秋月,云舒长春共婵娟”在构思、意境与对仗上均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下面是对其进行试评:
构思巧妙:此联以“甲辰盛世”开篇,甲辰为干支纪年之一,指代2024年,“盛世”二字勾勒出时代的繁荣与昌盛,为全联奠定了积极向上的基调。中秋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团圆与美好,与“盛世”相呼应,更显和谐美满。
意境深远:“云舒长春”一句,以云之舒展、春之常在,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云舒,给人以悠闲自在之感;长春,则寓意着时间的悠长与生命的永恒。此句不仅与上联的“盛世”形成了时空上的呼应,也为下联的“共婵娟”铺垫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对仗工整:从对仗的角度来看,这对联也颇为讲究。上联“甲辰盛世中秋月”与下联“云舒长春共婵娟”在字数、词性、结构上都做到了基本对应。如“甲辰”对“云舒”,“盛世”对“长春”,“中秋月”对“共婵娟”,均体现了对联的严谨与和谐。
情感真挚:“共婵娟”一词,出自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在此联中,它不仅是对中秋佳节团圆之意的直接表达,也寄托了人们对和谐、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
综上所述,对联“甲辰盛世中秋月,云舒长春共婵娟”在构思、意境、对仗及情感表达上均表现出色,是一幅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对联二
甲辰盛世中秋月
云舞长春庆乐天
对联“甲辰盛世中秋月 云舞长春庆乐天”展现了甲辰年中秋节的盛景,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庆祝和欢乐气氛。
这对联的上下联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生动的中秋节日画面。上联“甲辰盛世中秋月”,通过“甲辰盛世”四个字,描绘出了时代的繁荣与昌盛,而“中秋月”则直接点明了节日的主题。下联“云舞长春庆乐天”,其中“云舞长春”形象地描绘了中秋夜晚天空中的云彩变幻,如同在舞蹈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庆乐天”则表达了人们在这一天欢庆、快乐的情景。
这对联不仅体现了中秋节的传统氛围,还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通过“甲辰盛世”和“云舞长春”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时代繁荣、人民安乐的祥和气氛,而“庆乐天”则强调了节日的喜庆和人们的欢乐。整体来看,这对联通过对中秋节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情感氛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对联三
甲辰盛世歌团圆
云龙长春颂和睦
“甲辰盛世歌团圆,云龙长春颂和睦”这幅对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评析:
结构与形式:
对仗工整:此对联在形式上严格遵循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如“甲辰盛世”与“云龙长春”,“歌团圆”与“颂和睦”,均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寓意深远:通过精炼的词语组合,对联传达了深远的意义,既体现了对时局的赞美,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内容与寓意:
甲辰盛世:
“甲辰”通常指特定的年份,或指某一特定的甲子年辰月,也可指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这里寓意着2024甲辰龙年时代的繁荣与昌盛。
“盛世”则直接点明了这是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的美好评价和期待。
歌团圆:
“团圆”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团聚,是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主题。
“歌团圆”则是以歌声来庆祝和赞美这种团圆的美好,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云龙长春:
“云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尊贵;云则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长春”则寓意着长久的春天,即永恒的繁荣和生机。这里“云龙长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美好,也寄托了对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颂和睦:
“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尊重。
“颂和睦”则是以颂扬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人际和睦的赞美和追求,与上联的“歌团圆”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对美好社会的全面描绘。
总体评价:
这幅对联以精炼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和深远的寓意,表达了对当前盛世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也寄托了人们对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深切期望。在春节期间或任何喜庆场合悬挂此对联,都能增添节日气氛,传递正能量。

对联四
盛世中秋情更浓
长春佳节意犹长
徐老师在创作对联时,保持了上下联的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并尽量使内容相关或形成对比。他考虑到“盛世中秋情更浓”中的“盛世”表达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背景,“中秋”是特定的节日,“情更浓”则描绘了节日里情感的加深,老师便从节日的喜庆、时间的长久或愿望的美好等角度出发进行了对仗创作。
于是创作的下联是:“长春佳节意犹长”。这里,“长春”与上联的“盛世”在字数和结构上相匹配,都表达了一种长久和美好的愿景;“佳节”与“中秋”相呼应,都是指特定的节日;“意犹长”则与“情更浓”在情感上形成了延续和加深的效果,表达了节日里美好情感的长久留存。
当然,对联的创作是灵活多变的,他还创作出其它下联,如“长春岁月福无边”、“长春人寿乐安康”等,也都符合对联的创作原则。根据具体场合和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也是徐老师的创作技巧之一。
对联五
盛世中秋情意浓
长春万里景如诗
徐老师在创作这幅对联时,保持上下联的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并且内容上也相互关联或呼应。
考虑到“盛世中秋情意浓”表达的是中秋佳节时,盛世之下人们情感深厚的场景,徐老师从“长春”这一词汇出发,去寻找与之相配、且能体现节日氛围或美好祝愿的词汇。又想到直接给出“长春”后两个字的完整对句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对联的创作有多种可能。经过思考,徐老师还是刨作出了下联:“长春万里景如诗”。这里,“长春”与上联的“盛世”相呼应,都表达了长久、繁荣的意象;“万里景如诗”则描绘了广阔天地间美景如画、宛如诗篇的壮丽景象,与上联的“情意浓”在情感上形成了一定的呼应,同时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和美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联的创作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不同的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因此,在欣赏和创作对联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创作成果。需要提醒的是,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创作对联时,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在欣赏对联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联六
龙年盛世赏圆月
炎黄长春接瑞气
上联”龙年盛世赏圆月",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和对美好时光的赞美。下联“炎黄长春接瑞气”中的“炎黄”代表中华民族,“长春”寓意长久繁荣,“接瑞气”则意味着迎接吉祥、好运的气息。整句对联表达了龙年盛世中,中华民族长久繁荣并迎接吉祥之气的美好愿景。
徐老师不仅根据上联”盛世"对下联”长春”进而创作出了”炎黄长春接瑞气"这一下联,他还从多个角度进行构思,以与上联的意境、韵律和主题相匹配。又创作了以下一些匹配优美的下联佳作,赏析如下:
一一华夏长春迎福星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别称,“长春”同上,“迎福星”则直接表达了迎接幸福和吉祥之星的愿望。这句对联与上联在结构和意境上都十分和谐。
一一神州长春庆团圆
“神州”指中国,“长春”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长久,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繁荣和长久;“庆团圆”则直接表达了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家人和朋友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庆团圆”则与上联的“赏圆月”相呼应,都体现了团圆和美好的主题。整句对联表达了龙年盛世中,全国人民共庆团圆的喜悦心情。
整体来看,这对联通过“龙年盛世”和“神州长春”的背景设定,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家庭团聚的珍视。这样的对联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充满了人情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一一盛世长春歌盛世
这句下联采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盛世长春”与“盛世”相呼应,强调了龙年盛世的繁荣和美好。同时,“歌盛世”则表达了人们对这一美好时代的歌颂和赞美12。
一一炎黄长春乐安康
炎黄长春乐安康:炎黄指的是中华民族,是中国人的自称。这句话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永远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康的祝愿。“炎黄长春”意味着中华民族像炎帝和黄帝一样,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乐安康”则是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祝愿,希望人民生活快乐、健康和平安。
对联通过“龙年盛世赏圆月”和“炎黄长春乐安康”两个部分,既表达了对龙年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总之,以上下联都是基于对联的基本规则和龙年盛世的背景进行构思的,旨在与上联“龙年盛世赏圆月”形成和谐、美好的对应关系。可见徐老师在创作对联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并且他在应用中能根据具体场合和需要进行了巧妙的选择和调整,使对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艺术性,妙笔生花。文采斐然。

【作者简介】
余思村,原名徐世春,字真诚,号常卿,笔名盛世长春,高级数学教师,中共优秀党员,山东省及济南市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获21世纪全国数学名师、全国数学奥林匹克二级优秀教练员、教学能手、数学学科带头人等。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数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等学会会员。善于将数学古文化与现代数学教育相结合,成为数学球形教学法创始人,擅长诗词歌赋楹联与数学文化相结合增强记忆,书法与板书相结合赋予美感。编著出版《小学数学应变训练与能力培养》等教师与学生学习用书多(种)册,曾参加部及中央教科所新课标数学教科书及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为国家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