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文/王建龙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一定是最圆、最圆的,一定是最大、最大的,也一定是最明亮、最明亮的。不知道这一天,月亮上的嫦娥在做什么呢?我想她常年居住在广寒宫中,孤独一个人,也一定很是期盼团圆的。
嫦娥为了仙药不被恶人所得,最终放弃了和后羿长相厮守,带着无限的遗憾飞上了月宫。我想从那一天开始,后羿的快乐从此消失了,他所能做的就只剩下了,对着月亮的月缺月圆痴痴的发呆,我想月宫中的嫦娥也是同样看着遥远的地球,思念着那个永远无法让她释怀的男人。
这本来是一个结局并不完美的故事,但是古人恰恰用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作为这个节日的背景。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要珍惜团圆的每一分钟,成人年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完美无缺,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时时团圆,或许不完美才是常态,不能团圆才是常态,所以更需要一个节日,让这弥足珍贵的团圆,在这一天能够短暂的实现。
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往往是相反的,中国人喜欢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的感觉,中国人喜欢在醉酒中寻找清醒的样子,中国人喜欢在离别中把团圆的期盼寄托给又圆又美的月亮。中国人的相思之情,绝不是热烈的、令人精神一振的激情,中国人的相思之情、是根植于内心深处、含蓄的、婆娑泪眼的、酒入愁肠的忧伤。
原文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