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24位上刊诗人
01涧之燕 02田雪阳 03孙喜元
04张苏 05布雷子 06花花公子
07白沙 08阿泰 09 刘为林
10天问 11雪丰谷 12乐 道
13行云 15徐荣富 14大智若愚
16李忠奎 17声 扬 23登高望远
19今 麦 20阮绪林 21千仞无枝
22一林 18刘之光 24易生诗梦
文/涧之燕(山西)
偷偷从石头缝里拔出
不起眼的幼年
没人理,就怕牛羊的牙齿
大一点身上便长满了刺
没人想靠近
太阳可没少光顾
散发式成长
几根主杆射向四周
梦想随身体渐渐溢出
独特香味
像初长成的豆蔻
红红的发卡在绿叶旁停留
孩童不敢轻易对它动手
只有智慧的妈妈
邀它到餐桌上陪客
每到初秋
玛瑙镶嵌在袈裟上
格外引人注目
我的父母
剪下它拿到市场上
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
2 洒脱
文/田雪阳(湖南)
我坐在纸船上
摇起满地碎花
当荒野变成寂寞
我是一位拾荒者
当牵牛花爬上我的马背
我是一只自由的鸟
在故乡的炊烟中
抖动
一只乌龟的脚步
3 缝补
文/孙喜元
四月漏了,八月九月
也漏了。粮食掉落在
田埂上,沟渠边,道路旁
这可急坏了小鸟
她们起早贪黑
不是拣漏,而是
像母亲,手里捏着针线
一路追赶淘气的孩子
缝补,露了肉的破洞
4 秋
文/张苏(内蒙古)
秋天的底色是纯蓝的
被画在大树的城堡
秋天
安静地卧在柔软的草上
厌倦了绽放和喧嚣
花鲜,失去了诱惑
草绿,难以兴奋
秋,只想在金叶纷飞的午后
慵懒地入梦
梦里
雪花开了
5 稻子熟了
文/布雷子
载一车九月的阳光,向西出发
路边停车,将一身热汗洒向稻田金黄
太阳炽烤心底忧郁
弯腰聆听同样弯腰稻穗讲述成熟的故事
我和亲爱的穗,始终不敢抬头
并非怕辜负九月的金黄
而是
而是灿灿秋阳太刺眼
银杏树荫下
待丰收土地旁,
递一根香烟给这土地主人,八十二岁老农
一起享受眼前金色年华
漫天飞摇

6 秋逝
文/花花公子
今年的枫叶
还没等遇见我
就传来了
接二连三的绯闻
几封未回复的情书
躺在抽屉
心,似乎老了一回
山泉水悄悄洗净了
走过三季的纤足
那棵老梨树
里已成了
昨天漂白的记忆
7 木匠
文/白沙
当一棵树
在成为了一根木头后
如果没有他,也就是一根木头
但在遇到他后,它的宿命就变了
或成为桌凳,或成为箱柜
或成为门窗,或成为栋梁
或成为了娇羞的花轿
于那丝竹管弦中
翻开了人伦之礼的崭新篇章
8 明月几时有(微诗三首)
文/阿泰
(一)
窗外清风竹影摇曳
门口的石榴树就像父亲
在夜色中,等待儿女团圆
(二)
玉兔与嫦娥还在天宫嘻戏
不知人间早已准备了
灯盏果和芝麻饼,共叙今宵
(三)
用秋风当菜,以蝉鸣
酌酒,在钱塘江畔
叩问苏公,今夕是何年
9 石榴熟了
文/刘为林
石榴熟了,润红的脸庞
在阳光下吐出了一丝丝甜蜜
倾诚地诉说着
大地母亲最真挚的爱
一堵老院墙
忠实地在风雨中守护着它
共同编织着
每个秋天曾经的记忆和美好
熟透了的石榴
那是童年的歌谣,望着它
心中不免涌起阵阵暖流
家的味道
10 老屋后的竹子
文/天问
老屋后的竹子细而短
不挺拔,不争俏
但风雨刮不断
风狂了,它就弯
风向变了它自己修正
比它作麻杆它也认了
老屋后的竹子总是灰头土脸
不入画。很少遇见雅人
更多时候与庶民亲近
老屋后的竹子认旱,认雪
认祖,认命,认粗犷的声音
连诸树对它的羞辱也是认的
老屋后的竹子欲望不高
不图身价。却把一个“竹”字
根植在这片土地里,存作精神
大雪覆盖了村庄的时候
北方家乡老屋后的竹子从不把
离人的脚印视作苍凉
老屋后的竹子只把
骑一杆竹马打耍的孩子
当成趣事;把写竹的人
敬为雅人

11 安丰塘
文/雪丰谷
云倒映在水里,飞鸟倒映在水里
岸上的意杨树倒映在水里
我的魂儿,鳊鱼一般
深深潜入在这碧波万顷的水里
这个初冬,修成正果的夕阳
如同树杈上的鸟窝
乡音长出了翅膀,贴着水面飞
比文火还婉约的乡愁,可以熬药
先前怕见人的病句,已不治而愈
在安丰塘,天地一下子拉近了
鹭鸶的呼唤,愈发的悦耳
远处的一叶木舟
像极了王家修的脚印
踩着数万行的排比句,直奔我而来
12 弯月
文/乐道
弯弯的月亮
知道我的心事
懂得我的寂寞
我因寂寞而失眠
所以当我临窗时
月亮也挂在柳梢头
与我隔窗相望
13 我的时间和空间
文/行云
如漂流的水
溅湿荒原滋生的新绿
葳蕤认知的林园
淌过昨夜的星辰
仰望雨霁后的彩虹
一路绕礁闯滩
融入大海的深沉
我的时间
弯曲成我的人生轨迹
不可复制
这是一片没有边界的土地
阳光照亮深深浅浅的脚印
鸟鸣弹拨每一根思维的触觉
清风载着心自由地飞翔
滚烫的夏冰冷的冬
也泯灭不了生存的欲念
挡不住对世界深情的凝目
我的空间
辽遥深邃
我可以随时缩小
也可以任意放大
14 所谓荒草
文/大智若愚
这种有点霸气的东西
放在山里,叫做绿水青山
放在广漠的世界,叫做草原
放在人类不在乎的地方,叫做生命
像潮汐一样
它们存在于所有角落
哪怕钢筋水泥林立
哪怕大江大河冲刷
有一丝可能刷,它们就会生长
15 阳光落在叶子上
文/徐荣富(江西)
阳光落在叶子上,
像金色的丝线轻轻摇晃。
每一片脉络都被点亮,
生命的纹理熠熠生光。
叶子微微颤抖,
高兴承接着这温暖的造访。
露珠闪耀似梦幻悠悠
映照着蓝天其上云在飘荡。
那细碎的光斑,
跳跃着像音符有节奏飞扬
绿色的舞台小精灵翩翩,
自然的旋律心头上频奏响。
阳光与叶子的相拥,
是时光写下的温柔诗行。
风悄然路过步子轻盈,
这美好的瞬间被永恒珍藏。
此刻世界静谧而安详,
只有阳光在叶子上流淌。
带着希望带着力量,
向着未知的远方延展飞翔。

16 蟋蟀
文/李忠奎(甘肃)
好想
与蝉唱同一首歌
郁结的心事
被酷热用汗水浇透
夜月爬上高树
正可吊嗓子
秋天却早早收场
一切尽被霜封
寄希望来世
敞开心扉
于凄风苦雨中
坦然蜕变
17 秋色烂漫
文/声扬
秋色里装着你的美
把你当成叶子飘来
那叶子是风中的画
让我在秋色里欣赏
温柔的香气飘向空中
把梦里的爱
让世间所想
那酸酸的浪漫
在每个人心中
树叶是秋季的茂盛
把影子印在了河里
江水东流.西落注于河
前方一座座山
飘来今年的叶
那声音好像
梦中惊醒时
和我一起在河边赏秋
入秋了
漂亮的仙女
在等待着
光的降临
一起追逐着
秋色里的梦
远处传来风笛
那是和我一样的
他在为秋色
穿上美丽的衣裳
让美丽的风景
带着她圆梦
快乐的像童年的味道
希望我们永远年轻
让岁月如歌
都能成为美好的时光
18 今夜桂花未闻香
文/刘之光(洛阳)
坐水边
闻那知了声声
欲留住夏的火盆
镜湖波动,轻撩水纹
楼形折断了腰
默默无闻又一年的桂花树
缝隙里漏下几丝光影
随着湖边垂钓的鱼儿翻滚
传来的水花,悠悠分神
催眠着半睡的人们
岸上游客,正凝视远方
目光在柔嫩的湖面摇个不停
虫儿低吟
两只小狗在急促中狂吠
追逐着主人的后腿
此刻好想变成一条鱼儿
戏弄一下岸边的渔夫
夜渐渐地深了
朦胧的欲望招来瞌睡
世界终于安静下来
只家里的灯还亮着
眼皮打架已红肿
唯闻水声在潺潺的流淌
村中的各色人都进入了梦乡
19 卖“牛角咪”的老头
文/远望波光
一根历史的触须
发白,但很健康
从悠悠几十年前伸展至今天
绽放的依旧是那张笑脸
极具魅力的滋养
便是这个曾以为早已绝迹
却令人十分怀念的
香瓜品种——“牛角咪”
20 做一个被月亮收藏的人
文/ 阮绪林
我想了想
几千年以来
你唯一收藏的人叫嫦娥
唯一收藏的树
是我家乡的那一棵桂花树
我娘算好了日子
生我正好八月
八月桂花香
是天底下第一风流
天下,不只吴刚一人在想
西泉的伐桂第
还有周步山上的石屋
竹家楼的汇仙洞是空的
当地一直坚信仙人们曾经来过
21 重读李商隐的《锦瑟》
文/千仞无枝(重庆)
回忆如潮
一曲锦瑟 弹起碧海蓝天
蝴蝶带来她的信息
台风卷起杜鹃声声
我指间弹出血珠
沁亮了明月的影子
想爱却欲哭无泪
她玉一般的身体
化作烟 缭绕千山万水
我驾着浪 不要惘然一生
锦瑟如急雨
追着广阔的幸福
当年亭台楼阁
随斜月沉沉藏海雾
她化作人间最美的鱼儿
把每一朵浪花舞成珍珠
后来 五十弦上切切私语
只为不老的华年
22 母亲把月亮举过头顶
文/一林
中秋越来越近
母亲越来越矮
怕异乡的我们看不见
把明晃晃月亮举过了头顶
我看见,月亮之上
倾泻的月光,照亮母亲白发
以及吴刚桂花酒
此刻,桂花树叶闪闪发亮
桂花纷扬的醇酒
秋虫发出醉意呢喃
举头遥望,月光照亮梦境
月光遍地,思念无处可藏
也越来越长,长过母亲举过月亮
留下的身影
23 中秋的月光
文/登高望远
我盛一碗中秋的月光
品味着过往的苍桑
此时应该是游子回家时的急切与匆忙
怎耐,我
只能怀揣着乡愁
把思念拉进深夜的梦乡
我想了又想
用什么来圆我的梦
又用什么去见我的白月光
明月不语
只是
把我的影子拉得又瘦又长
24 明月引
文/易生诗梦
一叶小舟
背着江河
匆匆摇进莲花浦里
芦苇成熟着花白的
头颅
把秋天铺在水面
明月
驮着典雅的平仄
把山的倒影逼进水墨画
我爬在一个符号的
额头
把夜晚的风景写进
明天
其实
十六的月亮更加圆满
一船月光
被诗人从宋朝的
《赤壁赋》里摇出来
酙在透明的
诗意里
眼睛流出抒情的酩酊
把明月
灌醉
这一期对一林老师的《母亲把月光举过头顶》做结构和结尾的简单赏柝。
一、诗歌结构分析
1. 开头部分
“中秋越来越近,母亲越来越矮”,以中秋临近为时间线索,通过“越来越矮”的描述,直观地展现出母亲的衰老,为后文母亲举月亮的举动做铺垫。
- “怕异乡的我们看不见,把明晃晃月亮举过了头顶”,明确点出母亲的行为动机,即对异乡子女的牵挂,使读者迅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2. 中间部分
“我看见,月亮之上,倾泻的月光,照亮母亲白发以及吴刚桂花酒”,从游子的视角展开对母亲举月场景的想象,将月光与母亲的白发以及象征团圆的桂花酒联系在一起,丰富了诗歌的意象。
- “此刻,桂花树叶闪闪发亮,桂花纷扬的醇酒,秋虫发出醉意呢喃”,进一步描绘中秋的氛围,通过对桂花树叶、桂花酒和秋虫的描写,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与游子的思念之情相互映衬。
3. 结尾部分
“举头遥望,月光照亮梦境,月光遍地,思念无处可藏,也越来越长,长过母亲举过月亮留下的身影”,游子举头遥望明月,月光不仅照亮了梦境,也让思念无处遁形。“思念越来越长,长过母亲举过月亮留下的身影”,这里将思念具象化,通过与母亲举月身影的对比,突出了思念的深沉与绵长。
二、结尾的升华
诗歌的结尾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实现了主题的升华。
1. 情感的深化
从对中秋场景的描写和对母亲举月举动的叙述,到结尾处的思念之情,情感逐渐加深。“思念无处可藏”直接表达了游子内心强烈的思念,而“思念越来越长”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游子对母亲的眷恋和牵挂。
2. 意象的延伸
结尾处的“月光照亮梦境”将月光的意象从现实延伸到梦境,使思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月光不仅在现实中照亮了游子的世界,也在梦境中给予他们慰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主题的升华
诗歌以母亲举月的行为为出发点,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思念之情。结尾处,通过对思念的深刻描绘,将主题从个人的亲情上升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在感受到母子深情的同时,也能联想到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牵挂,引发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