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
秋凝浅浅,又名水漾紫晶,本名王宏彦,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见诸报刊。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村》《江南诗苑》专栏作家。
中国雨巷文学社文艺部副主任、杭州文学研究会研究员。
作品见《当代诗人》《江南游报》《西湖作家》《浅海文苑》等纸媒、网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李锐先生(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就水漾紫晶三百多篇文字作品著文《喧嚣世界中的精神守望者 —— 评水漾紫晶的文学创作》登载报刊。

蔡官富老师新书发布。
漫漫人生路,我思故我在
——浅析蔡官富老师《追赶阳光的人》
作者:秋凝浅浅 - 杭州
时已八月底,而窗外依然烈日炎炎。
在这样的炙热里,伫立窗前,捧读一本与太阳与阳光密切相关的书卷,你觉得应是怎样的感觉呢?是灿烂、是热烈、是奔放 ,还是别的什么感觉呢?
当我在几个静谧的午后时光,慢慢读完这本三百多页装帧精美的书本,目光再次落在它的封面: 远山如黛,白云悠悠,一个奔跑者小小的剪影,心中蓦然浮现出这样一句: 岁月幽深而时光清澈, 漫漫人生路,我思故我在。
是的,当我读完这本《追赶阳光的人》,心底首先生出的是一抹难得的清凉感: 理性、思悟、自恰、和多种情感的悠然融合。这抹清凉也许来自诗人笔下那首柔婉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也许来自那首有着冷静风骨的《风的语言》,也许是一枝独秀的那阕《花间辞》抑或是那篇《写给清风的文字》。掠过这份清凉雅韵,我读到的是一种有着别样韧性的求索精神,它的力量源自作者与作品的深层底蕴,没有华丽词藻的碓砌,没有表现主义的肆意爆发,没有搏人眼球的制造惊诧。
一篇篇诗词叠句,它们就那样自然而然挺直着腰板,呈现出它们本真的样子。喜怒哀乐,沧桑感怀,一枝妙笔驾轻就熟,用诗意的语言时而轻描淡写,时而层层递进,凝炼、合拍、优雅、从容。把人代入各自不同的画面和意境。心,不知不觉被牵引、被感染,并引发许多思考。
我们知道,诗歌是歌物咏志,且兼具音律美、画面美和思想性的一种简约精炼的文学表现文体,它不仅要求作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视角,敏感的情思,还要有触类旁通的知识体系,人文情怀,和自己对所写事物独到的理解力、表达力,以及提炼提纯能力。从这本待集,我深深感受到作者蔡老师从年轻时在建设兵团受普希金、拜伦诗歌的启发开始诗歌创作,1975年写下那首《大江,我的情人》广受好评传播久远,到1983年时,在杭州上了两期新诗创作讲习班,名家授课,进一步加强了诗歌的创作理论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再到始终笔耕不辍, 先后结集出版《旷野的风》、《时光的剪影》《深藏火焰的河流》《追赶阳光的人》。一路走来,历经时代变迁人生曲折,而他诗心不改, 孜孜以求,以实际行动积累硕果,真正实现了"诗人要用作品说话,诗是诗人的通行证“这一目标,这无疑是让人敬佩的。
时至今日,他在写诗时,依旧秉持严谨态度,他在诗观里表述"文字,先要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并一直有着新诗写成必先读给家人听的习惯,家中老中青及至外儿,都可畅所欲言提意见表观点,他皆悉心倾听,斟酌完善。这种勤勉谦逊的治学精神怎不让人心生敬意?当今社会,浮躁盛行,我们身边稍写了点什么就飘飘然的人多了去了,这种喧嚣浮夸现象,更是 凸显和衬托出蔡老师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力出精品之写作态度的可贵性。蔡老师从青年时代秉承至今的这种求索精神,让人不禁想起屈原那句: 路慢漫其修运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代背景纵然不同,但人格精神、思想追求、对作品的品质要求那自然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写作者应遵循应探求的。我读完此书感受到的"求索"精神,还有另一重含义,那就是无论时代、世态如何,蔡老师的作品一直传递着一种克服困难弘扬正气的正能量。如他那首《生命的渡口》:九九八十一难/全在这生命的渡口/佛魔一体的身,登上横渡的舟/没有回望,也不会顿首/爬过的那些山,都在身后嘶吼/ 金钢执鞭,恶魔使跳将决斗……生命的渡口,容不得,半点忧愁。
再如他那首《追赶阳光的人》,托着月亮的梦/奔跑的眼神,一刻不停,穿越血液的绿浪/阻挡着风沙的入侵/即使伤口喷出火来,倒下的身影,没有呻吟/真挚的内涵需要出神的灵魂/追赶阳光的人,总揣着一片光明

读着这样的诗句,不知您有怎样的感觉?象是出自一位七旬长者的笔下吗?我觉得一点不像。因为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果敢、坚毅、百折不挠甚至壮志凌云! 读出了勇士的无畏与豪情,和那激昂的生命力。
再者,从这本诗集中,我读出一种豁达从容的大度胸怀和精神境界。
本书分为三部分。行走的树,飞翔的鱼。撒满湖面的珍珠。三个标题可谓独具匠心。树,行之有脚;鱼插上了翅膀,这样的命名,既动静相融又延展出想象的时空,引人入题,一探究竟。
循着树的根须步履,沿着鱼飞翔的弧线,我们品味诗人的生活点滴,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丰盈饱满、逸致达观。里面有窗内外的各色风景,有斑驳岁月沉淀后的时光印痕,亦有着万千情思的无尽绵延。透过这些或朴实或浪漫的文字表达,我触摸到一颗以入世的姿态生活,以出世的姿态自持自渡的灵魂。
书中有多篇诗句,于恬谈书写中折射出种种哲思的光芒和禅意味道。比如《清明,请替我捧上一杯土》,那个牵动人心的地方/到处都是人,到处不见人/都是闪着泪光的眼睛.……好一个“到处都是人,到处不见人"!语言凝冻却承载着幽深的内涵, 真情、深情溢于言表,这句诗堪称经典精妙!
这首诗让我体会如此之深,这样打动我,着实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记忆。这里不得不插几句题外话: 我在读中学时妈妈不幸去世,当时及事后,一个十几岁小女孩心底的哀伤孤单无助是可想而知的,而这一重创我也不愿对任何人诉说。每到清明或并非清明的其他偶尔有闲暇的日子,我常会从市内乘车去郊区公墓看看妈妈。每每来到那个地方,空旷寂寥,到处不见人,但其实身前身后又都不是人呢?只不过他们长眠于这片尘土。置身于那种情境下的滋味,我是刻骨铭心的。那个浩大的时空,那份无边的寂静……因此,在读到蔡老师《清明》一诗时,读到他写下的这句,顷刻间我便进入了诗中所述的那种状态,人人都在,但又人我两隔!伫立在一座座墓碑林立的空谷山畔,那种空寂,那种恍如隔世的苍白、旷远,心底的忧伤真的是很难用文字表述的。在读到蔡老师这首诗时,就完全吻合了这种情绪的舒张。所以我尤为感叹蔡老师这首诗写出的内核精髓。
再比如《雪花飞舞》中: 今年的初雪,好大/天空,一片白茫茫/每片叶子都向着窗外,可见其对光的向往/人性中亦有趋光性/这不言语的物种是否和人一样。
再有: 石钟山不高/苏轼的文章镇守着 山上的每块石头 都会背《石钟山记》。
这些颇含深意的句子,很是耐人品读与回味。
《树与鱼》还囊括了诸篇作者的内心独白,对善美的描摹,对真情的铭记,对是非功过的坦荡,对得与失的淡然.。他写《独处,是一种修行》、写《蝉鸣》悟得知了二字、写《一生都在告别的路上》等等,浸透着一种禅意的哲学况味。古往今来的哲人和大智慧者都很善于独处,善于思考,在不断摒弃杂念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活得通透自在。
古语曰: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是啊!在宁静中意念清澈不染,可以看出心性的真正本源;在闲暇中气度舒畅,可以发觉心中真正的玄机;在淡泊中性情沉稳,可以体会心中真正的趣味。省察内心以觉悟天地人生的至理,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好的了。
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人生,唯有不断的修行才能到达更高远的境界。
书中还有多篇诈者与历代先贤隔着时空的内心对话,比如: 与苏轼、与李白、与李煜、与王阳明、与李叔同、与梵高、与蒙娜丽莎,这些跨越时空的访古叩问,映射出诗人对精神世界深度与广度的探求。从这些独具特色与视角的表达中,我们不仅读出诗词的风韵,更感受到诗句背后那颗乐于思索,追求精神升华,感悟人生真谛的修行之心。

人生漫漫,自渡本心。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秉承的独立精神和自然信仰。
哲人说: 世间的每个人,貌似身边有许多人,其实又空无一人。人生羁旅,独行而已。
谁说不是呢?蔡老师在他起伏跌宕的人生步履中,滴水成珠,用诗意串起打磨晶亮的粒粒珍珠,此刻,正熠熠生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集中第三部分《撒满湖面的珍珠》,收录着蔡老师一路走来与诗歌创作相关的大事记,涵盖历次诗歌分享会记实、诗友朗诵、互动点评及蔡老师本人的写作轶事和心得体会。点点滴滴,鲜活有趣。堪称史要,这些与诗同行的日子,诗歌背后的故事值得人一生铭记。正如他有首诗的名字:《我用诗歌拯救自己》。
综上所述,文字凝炼提纯,不懈的求索精神,逸致达观的思想境界,是我读完此书最深刻的三个印象。浓缩其内涵真意故而发言起名为:漫漫人生路,我思故我在。权作对蔡老师这本诗集的浅析概括。在此愿抛砖引玉,与诸位老师及文友畅所欲言,并衷心祝愿蔡老师的诗歌创作再结硕果,大家同享文学盛宴!
完稿于2024年8月30日
发言于2024年9月14日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静好(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