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亮泉城 古人喜见今时月
张智辉
今月曾经照古人。最是明月寄相思,那么多诗文寄怀月亮。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月更是一种感情寄托和文学意境。

李白是月亮的“铁粉”, 望月思乡“地上霜” 、独酌赏月成三人、飞羽觞而醉月,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吴西逸“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乾隆喻月为冰轮、玉娟娟“我欲因之醉,还须载酒眠。”月亮之上,多少诗人“酒酣怀抱一轮冰,豁我胸襟悦我情。”
“醉月”诗朦胧,“追月”几多情。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李渔,就是这样一位细细赏月、日日写诗的“痴人”。
八月十三夜,月亮初现,宛如羞涩少女,犹抱琵琶。李渔诗云:“学圆虽让镜,过曲已辞钩。地胜弢光寺,人如近水楼。还期明后夜,风雨莫相愁。”一弯月牙挂天边,清辉淡淡,神秘而优雅;
十四夜,月亮渐渐丰盈,却仍未尽情绽放光彩。“明日晴难必,须看令节前。尚留馀地步,未肯便团圆。分外明虽逊,天心到却先。良宵争一夕,坐待不须眠。”在月亮的矜持中感受风之温柔,品味等待的意义;
十五夜,中秋月圆,皓月当空,月光如练。“不必广寒游,遥看志已酬。漏才交子夜,月正到中秋。天上云无影,人间水欲流。只愁圆满处,偏易落西头。”此夜相聚,欢庆团圆。用心去感受,用爱去珍惜,让每一个瞬间都成为永恒;
十六夜,月亮开始有了一丝残缺。“新魄殊堪惜,馀姿倍可怜。盈亏天亦尔,世事我何权。” 月园则缺,不免惆怅,学会在挫折中坚守,在困境中前行,坦然面对无常;
十七夜,月亮的光芒已不如从前那般耀眼。“未了题诗兴,停杯复待之。不嫌亏去少,只怪上来迟。影滑常沾露,光寒欲起飔。柳梢频作态,仿佛乍妍时。” 月光渐渐暗淡,独特魅力仍存。岁月或许会带走青春和容颜,但带不走那份热爱和执着。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谈人生拿月亮“说事”:“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此“月之三境”描绘出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感悟,可谓精辟。
心中明月在,无月亦有诗。王阳明千里迢迢赶回老家陪家人过中秋节,孰料月圆之时却阴云密布,他用“心”说话:“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只要心中有一轮明月,就千古常在,月亮常新。
醉月追月,吟风弄月,确有华章无数。唯阳明无月而吟,慷慨若金石之声,殊可敬也。
今人不见古时月,幸有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留给我们任思绪驰骋的诗文,留给我们无尽的回望、遐想和体味。

古人得见今时月,就在古之齐州,今之济南。
印象济南·泉世界日前举办“典籍里的泉城”第七届中秋拜月大典。在一次次对话穿越中,现代读书人与伏生相遇,与扁鹊交谈、与赵孟頫沟通,串起伏生护书、扁鹊治病、鹊华秋色等济南历史典故、文化元素。仿古制,着汉服,尊古礼,行大典,大气雅致,精妙绝伦,氛围感满格。
尤其这一“典籍+故事+人物”创意模式,虚与实、古与今、远与近巧妙融合,“古人喜见今时月”,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月之色,水之声。月下看花,月下看美人,因月想好友,为月忧云,古人有古人的典雅和烂漫。
月光下的凤尾竹,未成曲调先有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甚至想你的时候看月亮,“月亮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今人有今人的“白月光”。
读作家张炜的《追月人》,追着月光回家的父亲,头上的月光怎么也抹不掉,我痴痴地想:设若实写,这月光当是月之皎洁如镜,若是虚写,这月光当时父亲满头的银发了,是的,一定是!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