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理念。教育者们致力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天赋与兴趣,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与引导,这便是“因材”的体现。然而,一切“因材”想要的结果,只有通过“自育”才能真正实现。
“自育”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个体对自我发展的主动探索与深度挖掘。首先,自育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无限潜力。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像是一座宝藏,而自育就是挖掘宝藏的钥匙。当一个人主动去探索知识、磨砺技能时,那些潜在的能力会被不断激发出来。其次,自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了他人的步步引导,个体需要独立地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思维的锤炼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再者,自育能使个体建立起自我约束的机制。它促使人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自身的惰性,这是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保障。
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知识分层讲解,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夯实基础。这是“因材”在教学方法上的实践。可若学生自身没有主动探索、自我反思的意识,那么他们只会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因材”安排,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例如,在一些中学的数学课堂上,老师针对部分有竞赛潜力的学生额外提供奥数的学习资料和指导,但只有那些学生主动去钻研这些资料、积极思考难题、不断自我挑战,才能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如绘画、音乐、科技创新等,这是基于学生不同兴趣的“因材”布局。但仅仅有这些外在的平台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相关技能、自我管理社团事务、自我探索新的领域,他们才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真正有所收获。那些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提供了科技创新的环境,更是因为他们自我驱动,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相关书籍、进行反复实验、不断改进创新方案。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这是“因材”的制度体现。然而,选课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不能主动总结归纳学科知识、不能自我调节学习心态,那么他们很可能在所选学科上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自育”是“因材”的土壤,只有在这片土壤中,“因材”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国的教育实践应在不断完善“因材施教”的同时,大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培养他们自我规划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
只有将“因材”与“自育”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作者简介
孟召臣:现任四川省广安友实学校副校长,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首席数学导师;《中学生数理化》封面人物;河南省新乡市骨干教师;河南省新乡市教学标兵;河南省新乡市模范班主任!曾任四川省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奥数主教练。参与编写《高考数学考点练透》《倍速学习法》《高考数学复习纲要》《高考数学一点一题型一轮强化训练》等书籍,在《中学生数理化》《中学数学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所教的学生有数十名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一、二等奖,有十余名学生获得中、高考数学满分,百余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