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中秋京先农坛庆成宫古建筑群重焕新生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新华网、央视网9月16日消息,值此甲辰龙年中秋佳节之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传来喜讯,经过搬迁民宅,腾挪机关办公地,拆除非文物建筑、修缮文物建筑后,布局恢宏、装饰精美的北京先农坛庆成宫古建筑群重焕新生,历史风貌得到极大恢复。未来,庆成宫古建筑群将面向公众开放。
笔者志清龙年中秋佳节凌晨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京城著名历史景观遗址一一先农坛,始建于元代的北京中轴线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她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而庆成宫古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上皇家祭祀建筑——先农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始建于明代的庆成宫初名原为先农坛“斋宫”,明天顺二年(1458年)始建,位于先农坛东部区域,清代改为庆成宫,拥有566年历史。据史说,庆成宫最初是皇帝在亲耕耤田前举行斋戒庆贺仪式和的地方。1753-1754年,清朝乾隆皇帝对先农坛地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将斋宫改名为庆成宫。自此,庆成宫成为皇帝亲耕耤田后举行庆祝活动及赏赐百官的重要场所。
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光绪皇帝不再祭祀先农神,先农坛逐渐废弃,变成无人看管状态,庆成宫同时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受城市建设影响,先农坛被大量民居和机关单位占据。
直至前几年,从北京天坛西门再向西,在一片错落的居民楼中,隐藏着这座名叫“庆成宫”、红色宫墙围绕着的宫殿,红墙绿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据说有不少北京市民和古建筑专家,还记得3年前踏进庆成宫院内的情形:院内盖满了民居,光南院就有38户;中院里养着鸡鸭,西小院盖了仓库室;东小院的门楼和宫墙被占用,文物破坏严重。成了北京先农坛庆成宫遗址的沉痛缺憾!
随着近年,北京“京城中轴线申遗”的进展,庆成宫古建筑群“迁民宅、腾挪处置机关、修缮工程”自202了年6月启动。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经各单位协同努力,按腾退、修缮的时间表。仅用35天,动迁了拆除了违法建设110处,实现了53户居民、1个单位全部交房清退,庆成宫中院、西小院、东小院、南院四处院落全部清空。腾退后,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安全隐患得以排除。同时,相关单位本着修缮工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针对庆成宫文物建筑群存在的实际病害采取有针对性的修缮措施,这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古老建筑群,正一点一点重现原本恢宏的模样。比如开展瓦面修缮,确保建筑不出现渗漏;对宫墙进行修缮,修复缺失的墙帽等。
如今,庆成宫古建筑群内,临建房屋已拆除,院落传统材料铺装的地面得到恢复,院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凸显。庆成宫恢复了坐北朝南,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外宫门、内宫门、大殿、后殿。整体布局为院中院,内外宫门形成两个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轴线北部的同一高台上,周有宫墙相连,形成一座封闭的院落。为了满足未来开放使用的需求,修缮工程也对院落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布局和施工,改造给排水管道、配置空调和必要的灯具,安装监控系统、消防水系统和避雷设施等。终于使先农坛中的瑰宝这一一庆成宫这座500多年的古老建筑群终于显现出它的原本面貌。弥补了京城先农坛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的严重缺憾!
笔者志清今天(9月17日)龙年中秋佳节凌晨欣喜地获悉,经过搬迁民宅,腾挪机关办公地,拆除非文物建筑、修缮文物建筑后,布局恢宏、装饰精美的北京先农坛庆成宫古建筑群重焕新生,历史风貌得到极大恢复。未来,庆成宫古建筑群将面向公众开放,并逐步打造成为首都北京新一款城市会客厅、传统文化体验区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学术交流的平台等,这对进一步提升国民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赋《阮郎归》为评为纪。
明清瑰宝历辛酸。
先农坛缺潸。
落尘狼藉破危残。
华容原貌悬。
迁民宅,
置机关。
申遗修整还。
庆成宫景复尊颜。
京城中轴圆。
一一2024年9月17日(甲辰中秋节)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